说文解字讲古:用凡同興
【凡(甲骨碎片)同(凡口)用(甲骨裂片)興(四手凡、四手同)】互为异体分化字。詞例:凡庚(般庚、盘庚)。同父乙、興祖庚、興母庚、凡母辛。凡牛、凡羊,用牛、用羊。
形声字:版钣板。假借字:片爿(床席)。发,发动、发兵。
凡杋梵fan发筏fa䏎hàn丸碗wan骪骫wěi妃fei佩珮配pei盘槃爿pan版板钣搬半ban掰bai片pian拼pin㺸凭pínɡ芃竼篷péng
㕨 fàn 暂无解释。
甲骨文【凡(甲骨碎片)用、同(凡口)㕨、奉(双手奉凡)、受(二人手交接凡)、興(四手凡、四手同)】凡庚(般庚、盘庚)。同父乙、興祖庚、興母庚、凡母辛、凡上甲、凡河、凡㐱自土。王凡亖方。歲卜不興。骨凡、凡有疒、骨凡㞢疒、克興㞢疾。
司马迁《报任安书》稽其成败興坏之纪。
汉·贾谊《新书•大政》国以民为興坏。
甲骨文【双手奉凡】合集 21056 癸亥卜子……骨~。
甲骨文【二人手交接凡】词例:及~。弗其及~。字形结构类似【爰、受】。
凭甲骨金符木契玉玦之类信物,动用人力财物,断口拼接契合严丝合缝。郑重其事双手呈递交接令符玦爵,信文与口信基本相同。引用为凡是、发动、动用、平凡平庸,同心协力、与子同袍、同仇敌忾、同舟共济、合同,拼合拼凑,奉献,授受,发兵、興兵动众、興起、兴奋。《三苍》凡,数之总名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墨子•经上》同重体合类。《说文》同,合会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兴师以与楚战。《孟子•梁惠王上》王兴甲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遽兴姜戎。《战国策•燕策》不敢兴兵。《诗·卫风·氓》夙兴夜寐。《易·同人》三岁不兴。《礼记•中庸》其言足以兴。《史记•陈涉世家》大楚兴。《说文》兴,起也。
兴立(创建);兴作(着手进行,兴造制作);兴事(兴建政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百废具興。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興利除弊。
动用人力财物必清点名目。引用为凡此(所有这些)。凡是,表示概括。《书·微子》凡有辜罪。郑注:「犹皆也。」《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广雅》凡,皆也。
凡几(共计多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纲要,概括之辞。凡目(大纲与细目);凡最(总目;名目);凡要(簿书的纲要);凡号(总括的名称)。扬雄《长杨赋》请略举凡,而客自鉴其切焉。《管子•版法》计凡付终。
〈形〉平凡(平常;不稀奇);凡材(普通材料);凡常(普通,一般);凡费(平常的费用);凡等(普通人);凡浅(平凡浅陋)。凡固(平庸鄙陋);凡品(平庸的人);凡曹(平庸之辈);凡恶(平庸低劣);凡短(才能平庸,见识短浅)。《三国志•诸葛亮传》尽众人凡士。
衍生梵、佩珮字:梵语。佩带、玉佩。
逐一清点,人数物资种类与记录相合。
衍生形声字:翻繁烦、盘般搬、配妃,引用为翻看、翻译、繁琐、麻烦,盘点盘算、般配、搬家,匹配、妃嫔。
半瓣,分为两半,花瓣。
假借字:发,发动、发兵。
……
甲骨文【鳳(风)】或从凡(季风候鸟如约而至)。
甲骨文【庸(庚凡、庚用)2893】平庸。雇傭。
甲骨文【前(止凡、彳止凡、止凡行)2299】词例:前兄戊(类似:先祖辛)。金文【前(止舟)】。前人信物、祖训路标之类。引用为先前。
甲骨文字詁林2845凡2847興2850同2893庸2299前
甲骨文【女凡0529】合集 1139 己酉卜賓贞翌庚戌烄~。金文「𫰉」人名用字。字見《殷周金文集成引得》304頁。
甲骨文【人凡0114】㺸 pínɡ 玉名。(任凭、凭借、聘礼、拼合)
甲骨文【服(凡𠬝)0356】金文【服(凡𠬝、舟𠬝)】词例:具即其服。克王服。
姵 pèi 古女子人名用字。珮 pèi 同“佩”。
凡fan服fu骪骫委wěi肥妃fei佩珮配pei伴半ban拼聘pin㺸凭pínɡ興xing
甲骨文【嗣(大子册、保册)异体(保凡手)】词例:我獲掸~。
合集 6908 甲午卜,㱿鼎(貞):我隻(獲)掸。2 …其■(雨?)… 賓一
甲骨文【凡木1461、凡册2950、凡㡭3175、凡爵2762、凡鬲2766】册封爵位,赐予印绶,世袭继承。
甲骨文【凡爵、凡鬲(作为爵位信物的青铜器皿。盘、槃)】合集 1138 甲子卜……~京……从雨。
同 tóng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甲骨文【凡册2950】合集 8032 癸酉【凡㡭】于磬十牛~。(繼位于磬京,用十头牛册封)
合集 317 …于殸(磬)京羌三十,卯□牛… 典賓B
合集 318 丁亥宜于殸(磬)京羌〔三十〕,卯□〔牛〕… 典賓B
甲骨文【凡㡭3175】合集 336 ……卜賓贞翌丁丑其~㞢羌十人。(下列十三条,或可根据分期研究商王继位日期,庚辰、丁丑、丙戌、癸巳、辛亥、癸酉、戊寅)
合集 283 〔庚〕辰…〔十〕羌,卯…〔酒〕… 典賓B
合集 334 …于庚宗于〈十〉羌,卯二十牛… 典賓B
合集 336 鼎(貞):翼(翌)丁丑其㞢羌十人。七月。 賓三
合集 472 □□卜,鼎(貞):……羌。 一 典賓
合集 1220 丙戌卜,□鼎(貞):㞢■……㒸…三… 賓三
合集 1682 癸子(巳)卜,鼎(貞):。 賓出
合集 2369 鼎(貞):…… 賓出
合集 4139 辛亥卜,鼎(貞):尋雀*牛㞢十。 二 賓出
合集 4493 鼎(貞):于庚辰。八月。 一 賓出
合集 8032 癸酉于殸(磬)十牛,※… 典賓
合集 18601 …鼎(貞):…… 賓出
合集 18602 …■……三十… 一 (原圖貼倒) 賓出
合集 20250 戊寅〔卜〕…令…百□。 三 師小字
……
局部趋同:
【巩(工卂、壬卂)】巩固。筑堤筑墙、恐怖。
【嬴赢ying羸lei】嬴政、赢家、羸弱。
甲骨文【凡(甲骨碎片)】罗振玉释读为槃。王襄释读为凡(般、槃)。或以为盘(盆)侧立之形。
甲骨文【同(凡口)】王襄释读为同。
甲骨文【興(四手凡、四手同)】商承祚、孙海波、郭沫若、李孝定释读为興。或以为同心协力抬起担架、轿子之类。
成语【骨凡、凡有疒、骨凡㞢疒、克興㞢疾】或以为骨风、骨同(痛风)。
合集 702 反 1 鼎(貞):帚(婦)好其凡(興)㞢(有)疒(疾)。 2 王(占)曰:“吉。〔帚(婦)〕好弗〔其〕凡(興)㞢(有)〔疒(疾)〕。” 典賓A
合集 811 正 14 子求骨凡(興)。 一 二告 二 15 子求弗其凡(興)。 一 二 二告 16 子骨凡(興)㞢(有)疒(疾)。 一 二 17 子弗其凡(興)。 一 二 典賓A
合集 5645 …史…興…疒(疾)… 賓出
合集 13754 壬子卜,鼎(貞):亞克興㞢(有)疒(疾)。2 弗其克。 典賓B
字义引用逻辑分析如下:
①凭甲骨金符木契玉玦之类信物,动用人力财物,断口契合严丝合缝。清点人物,实有数量与记录相同。引用为凡是凡事、发动、动用、平凡平庸,共同、合同,拼合拼凑,奉献,授受,发兵、興兵动众、興起、高兴、兴奋。盘点、盘算。
凡fan䏎hàn丸wan骪骫wěi爿pan断端duan斑半ban掰bai片pian佩pei拼聘pin㺸凭pínɡ兴xing
㺸 pínɡ 玉名。(任凭、凭借、聘礼)
珮 pèi 同佩。玉佩,古代系在衣带上表示身份的玉饰(作用相当于现代身份证、工作名牌)。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佩玦(有缺口的环形佩玉);佩珂(用黄黑色玉石制成的佩饰);佩衽(佩玉和衣襟)。《诗·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楚辞•湘君》遗余佩兮澧浦。《周礼•王府》共王之服玉佩玉。注:「王之所带者。」《说文》佩,大带佩也。
佩 pèi〈动〉把徽章、符号、手枪等戴在或挂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间。佩章(古代官员佩带的印章);佩巾(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佩玉(古代系于衣带用作装饰的玉)。《诗·魏风·葛屦》佩其象揥。《礼记•玉藻》古代君子,必佩玉。《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左传•闵公二年》佩之金玦。
心悦诚服:~服。敬~。可~。佩仰(钦佩和信仰);佩慰(钦佩欣慰);佩德勿谖(受到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㧩 pèi ①拨。②扭转;违逆。
䊃 pèi 研米和羹。
巷 hàng 胡同 hú tòng 胡衕(里坊内小路好比裂缝,各区块犬牙交错而严丝合缝。合同)
同
左武衛將軍傳佩
②行人(使者)每年周游列国采风,用刀笔刻写在甲骨竹木简牍版片,乃至刻写在一切可以刻写的其他用具上(例如车厢)。信文与口信基本相同,文字与解释基本相符。引用为凡是、一切、一般。采凡采繁采风、风雅颂、国风、蓬勃、繁华繁育、翻译、梵语。可见一斑。木板、版刻、返还。
凡訉汎泛䭵颿fan㞩岚览lan䖠蚖螈yuán䴟huán丸wan骪骫wěi版板钣斑般ban芃竼篷péng䏎fénɡ
訉 fàn 多言。(信文之外另有口信,泛滥)
汎 fàn 同“泛”。泛浸(泛滥淹没);泛涨(水涨溢);泛澜(漫溢横流)。黄泛区。《汉书•武帝纪》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
䏎 hàn 搔破皮肤。䏎 fénɡ 乳。
軓 fàn 古代车箱前面的档板。軓 guǐ 古同“轨”。
䭵 fān 同“颿”。䴟 huán 一岁的鹿。
芃 péng 兽毛蓬松的样子:「有~者狐,率彼幽草。」
梵 péng 梵梵〈形〉芃芃(草木繁茂壮美的样子;健壮;健旺)。《诗·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清· 钮树玉《说文新附考》梵,即芃之俗体。
梵 fàn 梵语(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形〉梵语Brahmā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摩」之省,意为「清净」、「寂静」。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梵门(清净的法门);梵事(清净的佛事)。《妙法莲花经》净修梵行。
㞩 lán 同“岚”。岚雾。
③虎符尺牍中空如球丸盘盆可漂浮。引用为泛舟、泛滥、风帆。篷舟。盘点、盘算、锅碗瓢盆、一般、搬家。
凡杋帆滼fan筏fa丸碗wan骪骫wěi盘槃pan搬ban芃竼篷péng
杋 fán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俗称“水桴木”。
滼 fàn 浮起的样子。汎 fàn 泛。漂浮。《诗·邶风·柏舟》汎彼柏舟。《国语•晋语》汎舟于河。注:「浮也。」《说文》汎,浮貌。从水,凡声。与泛略同。与氾迥别。(汎fan发fa,汎舟,发舟、发车。)
《周礼•酒正》一曰泛齐。《释名•释饭食》汎齐,浮蛾在上汎汎然也。
《诗·小雅·菁菁者莪》汎汎杨舟。《文选•张衡·思玄赋》乘天潢之汎汎兮。
盕 fàn 古书上说的杯子一类的器皿。
舤 fán 船舷。2. 船。
竼 péng 古同篷 péng 〈名〉车船等用以遮蔽风雨和阳光的设备。用竹篾、苇席、布等做成:~子。~布。车~。帐~。篷舟(篷船);篷船(有篷盖的船);篷厂(棚子,棚盖);篷声(雨落船篷之声);篷庐(像篷盖似的屋子);篷底(船篷之下)。明· 魏学洢《核舟记》篛篷覆之。
2. 特指船帆:扯起~来。篷帆(船帆);篷索(系船帆的绳子);篷脚(指控制船帆的绳索);篷篙(船帆和篙子);篷樯(船帆和桅杆)。
帆 fān 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船。~樯。~板。〈名〉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扬帆;帆力(帆受风时的推动力);帆势(帆篷张挂之势);帆楫(船帆和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靠帆推进的船舶。帆舶(船舶);帆海(船行于海)。唐· 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动〉张帆行驶。韩愈《除官赴阙》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江水。
音韵
凡杋䭵颿fan㞩岚览lan䏎hàn䖠蚖螈yuán䴟huán
丸碗wan骪骫wěi盘槃爿pan断端duan版板钣斑搬半ban掰bai
片pian㺸凭pínɡ竼篷péng䏎fénɡ
䏎 hàn 搔破皮肤。䏎 fénɡ 乳。
䭵 fān 同“颿”。
㞩 lán 同岚 lán 山林中的雾气:夕~。晓~。~岫(雾气笼罩的山峰)。岚光(山间雾气经日光照射而发出的光彩);岚峰(雾气缭绕的山峰);岚霭。白居易《新栽竹》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
汎 fàn 同“泛”。
竼 péng 古同篷 péng
䖠 yuán 同“蚖”“螈”。
䴟 huán 一岁的鹿。
骪 wěi 古同骫 wěi 骨弯曲。〈动〉骨端弯曲。引申为枉曲;弯曲。如:骫丽(曲折盘旋的样子。同委丽)。
2. 弯曲:「直则~,合则离。」
3. 枉曲:「皇帝~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
4. 〔~骳(bèi)曲折委婉。
5. 集聚。扬雄《太玄经》小人积非,祸所骫也。
兴 xīng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xìng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同 tóng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2.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甲骨文例句:
合集 223 3 庚寅卜,爭*鼎(貞):子不肩凡(興)㞢(有)疒(疾)。 典賓B
合集 371 15 乎(呼)凡龍。 一 二 三 四 典賓A
合集 667 7 鼎(貞):肩凡(興)㞢(有)… 典賓A
合集 702 1 鼎(貞):帚(婦)好其凡(興)㞢(有)疒(疾)。 典賓A
合集 702 2 王(占)曰:“吉。〔帚(婦)〕好弗〔其〕凡(興)㞢(有)〔疒(疾)〕。” 典賓A
合集 709 19 王(占)曰:“吉,肩凡。” 典賓A
合集 709 4 鼎(貞):帚(婦)弗其肩凡(興)㞢(有)疒(疾)。 一 二 三 四 典賓A
合集 709 5 鼎(貞):帚(婦)好肩凡(興)㞢(有)疒(疾)。 一 二 三 典賓A
合集 795 3 壬午卜,㱿鼎(貞):帚(婦)肩凡(興)。 一 二 典賓A
合集 811 14 子求肩凡(興)。 一 二告 二 典賓A
合集 811 15 子求弗其凡(興)。 一 二 二告 典賓A
合集 811 16 子肩凡(興)㞢(有)疒(疾)。 一 二 典賓A
合集 811 17 子弗其凡(興)。 一 二 典賓A
合集 914 7 至(致)商凡父乙。 賓一—典賓A
合集 1204 1 鼎(貞):凡河于㘡(上甲)。 典賓
合集 1385 7 弗其肩凡(興)㞢(有)疒(疾)。 典賓A
合集 1578 1 肩凡(興)。 典賓B晚
合集 1578 2 肩凡(興)。 典賓B晚
合集 1677 1 鼎(貞):雀肩凡。 典賓A
合集 1677 2 雀不其肩凡。 典賓A
合集 2498 1 壬戌卜,內鼎(貞):之其凡。 一 典賓A
合集 2498 2 鼎(貞):不隹(唯)之其凡。 一 典賓A
合集 2498 3 隹(唯)之其凡。 二 典賓A
合集 2498 4 不隹(唯)之其凡。 二 典賓A
合集 2663 1 王(占)曰:“肩凡(興)…” 典賓A
合集 2897 1 …□申叀(惠)媚…凡兄丁。 師賓間
合集 3175 3 子妥肩凡。 典賓A
合集 3217 1 乎(呼)子凡。 一 典賓A
合集 3230 1 □□卜,爭*鼎(貞):子肩凡…王(占)曰…丙… 典賓B
合集 3284 3 壬子卜,鼎(貞):叀(惠)子令弋(代)凡豕。 賓—出
合集 3420 1 丁酉卜:曰白(伯)凡人,〔其〕眉。 師賓間
合集 3421 1 丁酉卜:曰白(伯)凡人,其眉。 師賓間
合集 3424 1 白(伯)凡隹(唯)… 師小字或師賓間
合集 3442 2 乎(呼)凡■… 典賓B
合集 3842 1 □□〔卜〕,古〔鼎(貞)〕:比凡…(强)… 典賓
合集 3946 2 王(占)曰:“其出,叀(惠)丁;丁不出,其㞢(有)疒(疾),弗其凡(興)。” 典賓A
合集 3947 2 王(占)曰:“其出,其隹(唯)丁;不出,其㞢(有)疒(疾),弗其凡(興)。” 典賓A
合集 3975 1 鼎(貞):于凡令。 賓出
合集 4127 1 鼎(貞):雀其㞢(有)凡。 師賓間A
合集 4128 1 丙午卜,鼎(貞):王曰雀凡■。 師賓間B
合集 4143 2 …白其■(凡?)… 師賓間A
合集 4263 1 辛□〔卜〕…般…凡。 一 師賓間?
合集 4598 1 □□卜,爭*〔鼎(貞)〕:麇告〔曰〕:方由,今〔(春)凡〕,受〔㞢(有)又(祐)〕。 典賓B晚—賓三
合集 4727 3 癸亥卜:其凡,隹(唯)戎,其… 師賓間A
合集 4786 1 …朿弗其肩凡。 典賓B
合集 4951 1 壬午卜,鼎(貞):不其肩凡。 師小字
合集 4961 1 丙申卜,𡧊(賓)鼎(貞):■其凡。 典賓B
……
经典文献例句:
同 tóng〈动〉《易·杂卦》同人亲也。《墨子•经上》同重体合类。《周礼•大司徒》六曰同衣服。《说文》同,合会也。
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韩非子•说林上》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
参与;一起干某事。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乐府诗集•木兰诗》同行十二年。
〈名〉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兴 xīng 《诗·卫风·氓》夙兴夜寐。《诗·小雅·斯干》乃寝乃兴。《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诗·大雅·荡》天降滔德,女兴是力。《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周礼》凡小祭祀则不兴舞。《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
《论语•子路》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国语•楚语上》教备而不从者,非人也。其可兴乎!《三国志•诸葛亮传》汉室可兴。
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兴复之效。……兴德之言。
興、與二字分别从同、牙。此系列牙字或源于凡字讹断。
另,【雅(亥隹)】字偏旁牙字源于亥字简化。
其他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说明如下:
符牌是我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任命官员、赏赐功臣、通行关隘、表明身份以及用于各种军政、经贸、传驿、查验等事务的一种凭证信物。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各种不同原料制成,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符以验真假。符牌在不同时期其名称和形制及作用亦不尽相同,经过历代相袭沿用,规制完善,符牌制度也成为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
符牌起源于我国古代夏商时期玉制礼器“牙璋”,后经过衍生发展,又称“符节”“符牌”“牌符”等。春秋战国时期,牙璋逐步发展成为兵符而使用。《周礼·春官·典瑞》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云:“牙璋,判合之器也,当于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之法也。”
(注:牙璋、凡璋。興、與二字分别从同、牙。此牙字或源于凡字。)
关于“符”的记载最早出自《史记·五帝》:“轩辕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符制起于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介绍了其功能为信物凭证,可见符牌即信牌之意,其功能为信物凭证。
秦汉时期,符牌主要用于军事行动,即为调兵之“虎符”;隋唐时期,符牌形制几经变化,出现鱼符、兔符和龟符;宋元以后,符牌制度日趋完备,不仅用作调兵遣将,而且将其作为严格、系统的识别标志,融入古代政权的管理体系之中。符牌经过逐步发展演变,其形制、功用可谓多种多样,以符牌的不同属性划分有不同的种类,如按符牌的材质划分有金牌、银牌、玉牌、铜牌等;按符牌的形制分有虎符、鱼符、龟符等;按符牌的形状划分有长形牌、圆牌、方牌等;按符牌的使用领域划分有象征职位级别的腰牌、节制兵马的兵符、守卫皇城安全的门符、用于信息传递的信牌、用于交通管理的驿符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符牌的使用逐渐由单纯的军事政治领域扩大到其他如邮传驿递、经济贸易等领域。
汉代铜虎符
通长9.5厘米。铜铸,两半相同合在一起,呈卧虎式,虎头平视,尾上翘,合符内侧有三个卯榫符合。虎符铭文清晰,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虎背部两半有错银篆书铭文:“与长社太守”“为虎符左二”。
虎符,亦称兵符,因做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用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后遂以“分虎竹”谓官拜郡守。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颜师古曰:“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从以上记载和目前所发现的虎符看,汉代虎符皆为铜质,皆为发兵时所用,为左右两半。
汉代的虎符铭文特征明显,王国维根据传世的汉代虎符其铭文归纳了几点:今传世汉虎符,其文皆云:“与某郡国或太守为虎符”;汉符传世者,其文刻于脊上,合而后可读;“今传世汉符肋下皆有‘某郡左几或某国右几’,皆数字”;“今传世汉符皆系错银。”考古学家罗振玉认为:“汉符‘与’上无字、又‘与’上加朝代,新莽诸符皆然。”学者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考证说:“汉代虎符,有两种情形,与诸侯王者,或称‘汉与’(阜陵王虎符)或仅称‘与’(泗水王虎符),与郡守者皆称‘与’。如阮氏稽古斋钟鼎欵式卷十,七页,有‘与南郡守为虎符,南郡左二’是也”。从目前所见虎符来看,以上是汉符所共有的特点,铭文字体为篆书。其格式为:“与××(侯、郡守、太守)为虎符”,肋文与脊文同向,格式为“××左(右)一、二、三、四、五”等字样,文字完整。
山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藏的“长社太守虎符”,其不同之处在于铭文只有脊文无肋文,但其铭文特点与上述相符,因而推断当为汉代虎符无疑。《汉书·文帝纪》载:“二年(前178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汉书·景帝纪》载: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秋七月,更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可见,郡守最早持有虎符在汉文帝时,汉景帝时又将郡守改为太守。此虎符为太守虎符,应为汉景帝中元二年后颁发的虎符。
唐代鱼符
通长6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黄铜铸,鱼形,头部有一穿孔,符牌正面饰鱼鳞纹,合面铸刻铭文七字 “左武卫将军传佩”,上方正中铸有阳文“同”字。
鱼符制度始于隋朝,《隋书·高祖纪》载:“开皇九年(589年)五月,丁丑,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冬十月甲子,颁木鱼符于京师官五品以上”。“十五年(595年),丁亥,制京官五品以上,佩铜鱼符”。鱼符起初为木质,之后才用铜质,佩戴权也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享有。唐袭隋制,后经发展,鱼符的形制屡变。《旧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元年(618年),夏四月辛卯,停竹使符,颁银菟符于诸郡”“九月乙巳,亲录囚徒,改银菟符为铜鱼符”。《旧唐书·舆服志》载:“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可见,唐朝建立后,高祖颁发银兔符,取代前朝的竹使符,没过多久将银兔符改为铜鱼符,武周时期改鱼符为龟符。
关于唐代鱼符的类型,大致分为五类:一是“铜鱼符”,即调兵遣将所用兵符;二是“传符”,即传递情报、邮驿出行的符节;三是“随身鱼符”,即显示尊贵、表明身份之鱼符;四是“木契”,即验合财务出入的凭证;五是“旌节”,即委任官吏、赏罚臣子的符牌。唐代鱼符使用与颁发有明确规制,“鱼符之制,王畿之内,左三右一;王畿之外,左五右一。大事兼敕书,小事但降符,函封遣使合而行之。”这说明在使用鱼符时,须有敕书命令与遣使合符后,领兵和出使权力才能生效,若无则只代表拥有者的身份和等级。另外,唐代鱼符佩戴又有明显的身份等级规制,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鱼符。
陈列馆内收藏的唐代鱼符合面刻有铭文“左武卫将军传佩”,为唐代庶官出入宫廷表明身份之“随身鱼符”。鱼符应为两半,缺失其一。鱼符合面上凸出的“同”字,与另一半凹陷的“同”契合,方可出入宫廷。在《唐律疏议》中称其为“勘同”,“差兵十人以上,并须铜鱼、敕书勘同,始合差发”。左武卫将军隋代初置,为从三品武官。唐代“左武卫将军”为掌管宫廷警卫之法、皇宫护驾、朝会宿卫之官员。据《唐六典·诸卫》记载:“左、右武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如左、右卫。”因而,此鱼符为唐代掌管宫廷禁军的官员出入宫门、表明身份时所用符牌。
唐代龟符
通长4.2厘米,共4件。铜铸,龟形,头部有一穿孔,颈部饰凸棱纹,一件背部饰瓦楞纹及凹点纹,三件背部饰龟甲纹,四件龟符均铸铭文,上部为“同”字,三件阳文,一件阴文;下方竖排四行铭文分别为:“右壬(王)门外右神策军第一”“右壬(王)门外右神策军第二”“□□□□左神策军第三”“右壬(王)门外右神策军第四”。依照同类符牌的上下文关系可推知其中一件缺失文字为“右壬(王)门外”无疑。依照唐代符契规制,龟符腹部铸有“同”字的为其中一半,缺失另一半,此四枚龟符为当有“同”字阴文的另一半存在,方可构成完整信息。
唐代龟符形制、作用和鱼符基本一致,象征着官仪和权力。武周时期规定:三品以上佩戴“黄金龟”,四品佩戴“白银龟”,五品佩戴“青铜龟”。这件馆藏的龟符为唐代“神策军”所用兵符。神策军起初只是唐王朝为防遏吐蕃而设置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戍卫禁军,主要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唐朝中后期神策军成为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是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后因宦官专权,神策军被宦官掌控,唐后期神策军日益腐化,护君之器最终反成祸国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