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驱动新机制的学习和思考
关于经济驱动新机制的学习和思考
一、引用文章:
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8-12 作者:张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7月15日至1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和要素禀赋已发生根本改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不仅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和深刻把握,也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新发展阶段增长动能转换和接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突出位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找到了韧性强、潜力大和动能足的“密码”。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世界前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外,中国经济结构“新”的要素在累积、“新”的动能在集聚、“新”的力量在形成,向“新”蔚然成分、“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标志。
从供给看,新型工业化转型亮点纷呈。新型工业化糅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优势,为传统产业延续了规模经济、延展了范围经济,为新型产业搭建了场景平台、创造了无限生机。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说明5G、人工智能等新行业、新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建设、在各领域深入推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蹄疾步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也培育了新产业、未来产业,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仅实现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也推动增长动能接续转换。
从需求看,新型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主流。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已整体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和多样化消费。仍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收入不断提高带动消费规模增长和结构升级,商品零售、餐饮等传统消费仍旧火爆,服务消费春潮涌动,“假日游”人头攒动,数字、绿色和健康类一些代表性“潮品”零售增长火爆,新型商品和服务消费逐渐成为消费增长主要驱动力,深挖消费业态、拓展消费场景使消费层级升档,新型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主流。
“新”培元固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包含“发展”这个量的合理增长和“高质量”这个质的有效提升两个方面,无论是量的不断突破还是质的有效提升,都需要不断挖掘创新潜力,推动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量的增长中提升创新比重。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需求迭代出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坚持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以创新的多元化、原创性、颠覆性优势破解传统人口、资本等要素规模报酬递减桎梏,从传统要素绝对规模量的减少中寻求质的提升带来量的相对增长,充分挖潜传统要素功能、拓展传统要素边界并挖掘更多的创新新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中的创新要素比重。
在质的提升中厚植创新优势。必须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化发展,实现生产函数的功能重组与新生。重组是指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和要素组合优化,而新生则是指新质生产力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所形成的颠覆性、原创性技术革命必然带来传统要素报酬递增和新质要素范围经济形成扩大,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供给和产出体系的创新占比,厚植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新优势。
“新”第一动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国是具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意味着无限的潜力、丰富的场景,只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实际出发,从人口转型、产业转型和治理转型三个层面激活创新的密码,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的创造性,就能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从人口转型中激活创新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虽然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合理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从更广义、长焦距认识中国14亿多人口所蕴含的人力资本,就能激活中国创新的主体密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薄弱环节,强基补短,提高人口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经济社会各类场景中广泛渗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跨属性流动,挖掘丰沛的劳动力内部潜藏的人才红利、知识红利、工程师红利,加快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继续提高人口流动要素配置效率和挖掘人才红利。
从产业转型中巩固扩大创新主体。企业推动创新的主体力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比较优势和扩大潜在优势,实现新质生产力布局差异化和特色化。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融合丰富的场景优势、技术优势、迭代优势,促进企业从重制造向制造和服务并重转变,不断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加快以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从治理转型中不断形成促进创新的政策合力。高效的治理体系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国家能力体现,也是最大程度发挥国家和市场主体集合创新、增强中国知识支配力的重要保障。建立一流的营商环境,以新型政商关系为纽带构架起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通过“援助之手”为企业家构建公平、法治和竞争的优越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促进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着力解决创新中市场失灵问题,促进创新的协同性、网络性等优势发挥,不断增强创新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2、说说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缺陷
书生剑走江湖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林毅夫教授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位学者,知识渊博,文化涵养高,政策建议也屡屡被国家采用,是不可多得的智者。但正因为如此,就更希望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更完美,希望他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有操作性。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最终的发展目标是民富国强,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就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在此之前则必须改变其要素禀赋结构。而要改变要素禀赋结构就必须根据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以最低的要素成本来组织生产,再加上合适的软硬基础设施带来的较低交易成本,发展的产业才有最大的竞争力,才能创造最大的剩余和积累,从而逐步从资本短缺变成资本相对丰富,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遵循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遵循比较优势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药方。但是这个这个原则必须建立在国际市场是开放、竞争有序的而不是脱钩的、无端干预的前提下。这也就可以解释在美西方主导的国际市场,美国屡屡发出制裁,相关国家大多只能就范,如日本(东芝)、德国(大众)、法国(阿尔斯通)等。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亚洲四小龙不是优先发展现代化的大产业,而是先发展了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的小规模产业而实现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但是却没有说亚洲四小龙当时是冷战前沿阵地,美西方因为这个对他们开放市场,并对他们进行产业转移,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亚洲四小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大打击,其中韩国大量优质资产被美西方控制,不知道韩国这算成功还是不成功?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这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求太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治理水平低下,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差,朝令夕改不用感到奇怪。当今世界能做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国家屈指可数。譬如印度,它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发展得不错的,但是即便如此,印度营商环境还是很差,印度有“外资坟场”称号。因此,新结构经济学应该需要补上“国家能力”这块,一个国家或政权要经济持续发展,没有相应的国家能力是做不到的,是很容易中断或最终失败的。
3、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探析
来源:光明网2023-09-12 18:06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作方式,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实现。在当前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数据的重要性和价值,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前行的关键力量。而创新则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成为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探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规律、特点、战略与策略,对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信息为核心,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化手段进行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变革的新型经济形态。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具有高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特征。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和创新。其次,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的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广袤空间。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竞争力和创造力。最后,数字经济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跨界性。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传统产业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涵盖云计算、电子商务、数字娱乐、数字医疗、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其信息传递速度快,交易效率高,以及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指通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以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产品、服务等形式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环节,通过引入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率。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共同繁荣。创新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同时,创新也可以带来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社会福利。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创新政策和提供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它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战略选择和发展理念。
数字经济为创新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平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传统经济中,创新常常受到资源有限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限制。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些限制被打破了。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大数据的应用使得创新的研发更加精准,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一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无论是人才、资金还是技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搜索和获取。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进行创新,充分释放创新的潜力。二是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获取信息更加简单轻松。企业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和分析各种市场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发现潜在的创新机会。大数据的应用也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预测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有助于指导创新的研发和营销策略。通过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提供的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创新的发展。三是数字经济的崛起为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它不仅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而且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创新不再局限于人的能力范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可以自主地生成新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制造业领域,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智能化生产。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总的来说,数字经济为创新营造了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氛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更多机会和可能性在创新领域涌现,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创新搭建更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数字经济已经成功地激发了创新与创业的紧密结合。它为新兴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无限的机会,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科研机构和大企业,个人和小微企业也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和创业。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创新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使得创新和创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的实现。首先,互联网平台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舞台。过去,创新往往需要庞大的研发团队和高昂的研发成本,这对于个人和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人和小微企业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实现创新的想法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机会。无论是开发新的软件应用、设计创新的产品还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互联网平台为创新者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让他们的创意得以自由发挥和实践。其次,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创新者们得以把握更多样的市场机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者可以将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市场,与更多的消费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无论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还是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的市场,互联网为创新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和创业的梦想。再者,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创新和创业的联手,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显著的推动力。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动力,而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关键环节。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机会,并迅速推向市场。这不仅有利于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为整个经济体系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力。创新与创业的结合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服务,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后,创新与创业的结合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互联网平台为创新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再受制于人脉和资源的限制。无论是个人还是小微企业,只要有创新的想法和实力,都有机会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这种公平竞争的机制有助于优胜劣汰,使得社会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同时,创新与创业的结合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人和小微企业参与创新与创业,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数字经济加强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环境建设。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个时代,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首先,数字经济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具备创新思维的精英人才。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在解决问题、推动变革和创造新价值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是指个人思维方式、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因此,教育和培训机构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有力的论证表明,教育机构应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始,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应当采用小组合作和项目制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要提供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如科技实验室、创客空间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环境。再者,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当创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为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项目资助,激励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进行更多的创新实践。要建立创新孵化器和科技园区,提供办公场所、资金扶持和创新服务,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和创业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最后,企业也应该积极提升对创新的投入力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建立创新部门或创新团队,专门负责产品研发和创新项目的推进。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活动,提供创新奖励和晋升机会,激励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驱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数字经济的大潮为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力量,企业能够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以便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创新的推动也促使企业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迅速响应变化,保持竞争优势。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政府应制定有关创新政策,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社会应当加强对创新的认知和支持,鼓励创业精神的培育,为创新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当积极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对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更加高质量、可持续性的发展。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易辉
4、寻找中国经济新动能|从产品到产业到生态,以创新之力驱动经济增长
2024-04-25 09:49:54来源:上观新闻
创新的故事,正在上海的各处发生。
一套全新的电池系统,让智己L6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中续航能力的佼佼者;一间高标准的中试车间,连接起生物医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路径;一个“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模速空间,在徐汇滨江的中心地带串联起一个人工智能产研生态圈。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无论是发现新质生产力还是挖掘经济新动能,都需要创新之力,而发挥创新之力,则需要技术革新,搭建产业平台,建立有机生态。
技术变革
在上汽全新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智己L6上,搭载了全球首款应用于整车量产的固态电池。
“这是一项非常大的技术突破,我们在电化学的底层,真正让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液态电解质。无论是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续航里程、超快充性能方面,都达到了行业顶级的水平。”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说。
智己L6的这款半固态电池,将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电池成本下降10%以上;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体系,可以实现400kW的峰值充电功率,充电12分钟续航就能增加400km。
“可以说,固态电池宣告着纯电汽车正式迈入了超过1000公里续航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刘涛说,固态电池是整个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个新方向,也是行业竞相争夺的技术制高点。
智己L6。
同时,智己L6在智能化上也实现新的突破。例如搭载的“灵蜥数字底盘”,可以把汽车的纵向、横向、垂向的六个自由度完全集中控制,转弯半径只有4.99米。在驾驶过程中,还可以通过AI大模型的赋能,实现“City Drive”功能,使用户下班在通勤路程中,可以将路过的店铺、展览、风景等进行分享,增加旅途的乐趣。
“对于一辆智能电动车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真正的AI赋能,真正的深度智能化,让汽车可以变成一个自由行动的智慧生命体。”智己汽产品战略中心产品总监张昕说。
平台为媒
在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的园区内,高规格的中试车间,正在为生物制药的产业化助力。
“中试是生物制药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中试完成后可以做动物实验,可以做临床实验等。这在普通的实验室是无法进行的,一方面批量不够,另外也达不到卫生标准。”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大伟说。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叶宇摄
中试车间只是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发挥平台作用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还兼具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国际交流等九大功能,帮助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研发转化和产业发展。
例如国际交流方面,2023年举办的第25届Bio-Forum(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吸引了200多位海内外专家发言,期间举办“1+2+3+14”场活动,即1场开幕式及主旨演讲、2场闭门会、3场同期活动、14场专题分会。金融方面,2021年10月成立的上海市生物医药投融资发展联盟,总计开展项目路演19期,为200多个处于早中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医药项目完成技术合作与股权融资路演。
为布局未来人才培养,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去年12月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计算机生物学大赛,收到130个团队报名,目前药物筛选AI算法“凌越”挑战赛已完成初评。
“希望通过全链条、一体化的平台服务,帮助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引领健康产业的发展。”任大伟说。
空间“模”法
在上海国际传媒港的“C位”,坐落着一个2万平方米的模速空间。这是去年9月,上海市与徐汇区联手推出的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目前已经有60余家大模型赛道的优质科创企业入驻。
“我们希望能够做大模型企业的高质量孵化器,从算力、融资服务、数据服务和安全合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和有效的平台服务。”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说。
尽管开张才半年多,模速空间已经联合了云厂商和运营商为空间内企业提供超过了5万张GPU卡,以满足企业的算力需求。同时,空间引入不少对人工智能投资活跃的资本。目前空间内共有16家企业拿到了近30亿元的投资,被投企业的估值达到660亿元。
在数据服务方面,模速空间也于上月底和多方联合成立语料公司,未来将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工处理海内外优质的数据,以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市场化的数据服务。
位于徐汇滨江的模速空间,更是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商汤科技、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连点成面,形成了一个人工智能产研生态圈。
模速空间。
“目前还有1万多平方米正在装修,预计模速空间的三期将于今年6月交付。”陈海慈说。除了模速空间本身的拓展,距离不远处,还有一个国家实验室已经开工建设。建成之后将会有5万平方米的产业面积,为模塑空间未来的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一些挑战,从全球范围来看,大模型是目前看来比较确定的潜力股,我觉得我们在做一件正确的、有希望的事情。”陈海慈说。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来源:作者:叶宇
二、中国经济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
1、 中国经济的基本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2023年,中国GDP达到126.0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4.5%、6.3%、4.9%和5.2%,呈现先扬后稳的态势,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
就业情况: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较2022年有所改善,但青年失业率仍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1。2024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保持在5.1%,符合政策目标。
物价水平: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全年上涨0.2%,保持了总体稳定。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7%,继续保持主导地位,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外贸易: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贸易顺差增长2.8%,达到3.62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增长6.9%,进口增长5.2%。
固定资产投资: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0%,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显示出经济结构优化的趋势。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
2、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宏观上表现主要有:
消费和房地产:消费和房地产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两大症结所在。2024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仅为2%,远低于5%的经济目标,显著拖累了经济增长。房地产的债务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债务扩张,但房地产投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仍然显著。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挑战。
3、中国的经济问题的实质是发展没有达到人民群众的预期,主要有:
(1)经济理论问题,产生了不合理的预期管理
只研究生产关系,不研究或很少研究生产力:这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性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比较活跃易变,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相应变化。然而,在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中,仍然存在脱离生产力实际片面研究生产关系的现象。
重视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这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定性研究注重性质的判断而容易忽视量的分析,容易出现主观臆断问题;定量研究注重数量分析而容易忽视事物根本性质的把握,容易出现形式主义错误。然而,在我国不少研究者在研究经济学问题时,习惯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忽视定量分析。
热衷于宏观研究,轻视微观研究:这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方式问题。虽然宏观经济问题需要从宏观上进行全面研究和顶层设计,但不能忽视微观经济研究。许多宏观经济问题是由微观经济现象引起的,解决宏观经济问题大都需要从微观入手。
(2)经济驱动机制创新不够,经济增长潜力无法形成实际经济增长。
主要表现有:
a 宏观信息失真
主观上, 地方政府竞争性地套取发展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导致虚拟项目横行,经济运行失真,造成金融虚拟资本市场运行困难,资本无法对应资产。
客观上,样本失真,在许多人眼中,宏观数据是反映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晴雨表。然而,这些数据往往只代表了规模以上企业的表现,忽视了数以万计的小企业的巨大贡献与困境。例如,中国的工业生产和企业盈利数据,几乎全是从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中提取的。正是由于统计口径单一,很多人对于整个经济体的真实健康状况缺乏深刻的理解。 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中国当前物质生产的经济内卷严重,先进产能替代非常快,背后代表着微观主体的血泪史。 统计数据的失真,因为问责风险,在我国,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少数据的发布往往与政治评价挂钩。这导致了很多地方在报喜不报忧的问题上实行了“美化”,即使实际困难的企业正在大幅度减少。
b宏观推进经济工具水平不高。
现在经济已经进入高水平的组织化阶段,需要复用、更高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但我们国家宏观上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了能力达不到,主要还在学习落后的西方经济理论推进经济发展的工具,简单可以证伪,如果这些工具有作用,美国还如此焦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