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一切都要从我的母亲说起。先母出生在四川乐山五通桥的一个非常富有的盐商古家,从出生之日起就有好几个保姆照顾,三岁进私塾摇头晃脑,大约在五岁左右,我的外祖父因为吸食鸦片上瘾,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我的外祖母被迫携一子一女改嫁到当地的一位罗姓贫困之家,姓改了之后,也就意味着好日子到头了。

之所以提到我母亲的这一段经历,主要是我们一家随先父的部队搬迁到台湾以后,母亲时不时地就会把她小时候在私塾背诵的《增广贤文》、《三字经》,搬出来教育我们姐弟妹四人,我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将心比心”。怪我小时候贪玩,不懂事,未能体会母亲的深意;上了大学稍微懂点事之后,才惊异地发现,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母亲,无论是在身体力行也好,引用那些格言或谚语教育子女也罢,总能与时空、环境配合的恰到好处。想来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吧!

两年前三儿读初中时,在他的语文课本里,我读到了一篇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丁先生便是以《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演讲。之后,这篇演讲稿在被收录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修改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在研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在想,相隔两千多年,这该是今古辉映的儒家思想大交集啊!

事实上,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1921年7月1日)算起,103年期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今古儒家思想大交集多的不胜枚举,1935年元月的那场事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遵义会议》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对这场会议做了以下的结论:“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关乎生死存亡的伟大转折。”

在这里,我摘录了毛主席在剧中的三点讲话。第一点,要想取得一件事情的成功,就要知道这件事情的发展规律和性质,以及它所涉及的所有事情。第二点,橘树生长在淮南称为橘,结的果实又大又甜;同样的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叫枳,因为气候、环境、土壤等等的不同,物质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果实变得又小又涩;这也说明同样的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第三点,列宁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就是具体的事情具体分析。我个人认为,这三点就是对《格物》最精准的诠释。而这仅仅发生于红军面临极端危险的时刻,能代表中国共产党真正洞察到事物发展规律和道理的核心和本质吗?

儒家思想是以教化为出发点,开宗明义地把“格物”列为《大学》八目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大学》开篇讲得很清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想想也是,宇宙亿万年、亿万人、亿万物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必然有其因果规律,未经探究和体察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道理,如何能得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本次会议的顺利结束,除了为逆境中的红军找到了生存之道,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比如: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再比如:1940-1943年间,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后的“三光政策”,以及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带领边区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比如,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这与儒家“民本思想”,即《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相隔至少2500年后,又一次今古辉映的儒家思想大交集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我想到了75年前,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之所以失败的如此彻底,不是没有原因的。总而言之,做不到“格物”,其它七目根本无从谈起。看过电视剧《琅琊榜》的朋友们是否还记得,在大牢里夏江前妻带着儿子叩别时说的两句话:“持身不正,持心不纯”?是因果循环,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回国定居的20多年来,从媒体上观察到的有两点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调查研究,二是实践检验真理。我相信大家一定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首长们搭乘中型客车微服走透透(类似康熙微服私访)。做什么呢?调查研究。说来也很巧,我昨天(24日)在打文章的底稿时,就在光明日报看到了一篇文章:《调查研究重在走深走实》,我立马把开头第一段加了进来;它是这么写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干部必须继承的重要品格。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这就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有效方法,注重实际、聚焦问题,以深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进步。”毫无疑问,这就是《格物》的具体表现。

思想大交集是不会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今古会有,东西思想同样也会有。就拿实践检验真理来说,有段非常土的土话,就非常完美地诠释了出自马克斯主义哲学的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是驴是马,拉出来遛遛,别只会在窝里横。” 联想到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1613年—1682年)《日知录》中说的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按他在世的时间推断,他应该是在感叹之余,意有所指地暗示这种泛泛而谈的风气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如果再从时间轴把明末到满清末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连在一起思考“历史兴衰”的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会有“百年屈辱”这个词儿了。也就无怪乎,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1月18日,在乘坐的专列抵达武昌火车站后与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的谈话中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正是这一最响亮、最浑厚、最雄壮的声音,把全体中国人民从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中彻底唤醒,中国改革开放走上新的征程。”(取自百度百科)

儒家思想谈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道”。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占领南京后,毛主席赋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一句就有这个字——“人间正道是沧桑”。天地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向前发展,但唯一不变也不能变的就是“正道”。从"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来说,符合全国人民意愿的发展之路,就是光明正大的道路,更是符合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学说。至此,悟道后大彻大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从4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真的是一路开挂,欣欣向荣。

自《遵义会议》后的中国共产党,走过近百年的探索之路后,还是那个不忘初心,一本“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而国民党呢?自1927年起,蒋介石即背叛了孙中山山先生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彻底将国民党引上歧途,而这一错,满打满算,就错了97年又6个月。国民党沉沦至今,日子过的是一天不如一天,说出来的的话,诸如“亲美、友日、和中”,更是令人无法接受。儒家思想还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唯一想不通的是,国民党何故死不认错?又何故当道之人尽是私心满满的小人?难道蒋介石留在国民党的遗毒已经扩散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回国的20年,说句老实话,乏善可陈,唯一的收获就是能静下心来,重新拾起书本,把过去不曾用心、不求甚解的儒家思想,认真地读起来,一遍不行就多读几遍。以至于当我今天提笔写这篇文章时,就会想起台湾各个学校和机关的大礼堂,也就难以想象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往的这群当道之人,每每在重大集会时,会是以什么样的心情转身面对孙中山先生遗像?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是非之心、羞耻之心?

每年的今天(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纪念日,明年就是整整的80年。对这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不知道曾经的同志们是怎么想的(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他们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人说我在洗脑),我只知道自己非常郁闷。我想不通的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前后,同是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这个大门内,同是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一家人,为何就会从说一家话变成说形同陌路的两家话?再有就是,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后,一家人为何又能短暂地取得主要的共识,至少在表面上说了十年的一家话,直至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如今想起老祖宗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难道就是要告诫后世子孙,人心不可测,但务必坚守“正道”。

“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这句谚语说得没错,关键是,必须有对的领头人和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带着台湾同胞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最后,我谨借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表达我对现今的国民党党员,特别是我本家弟弟马英九先生,当下努力的方向——务必要从《格物致知》做起,台湾光复纪念日必须体现出它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绝不能只要和平,避谈统一。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