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市场,《志愿军:存亡之战》的“类型片破局之战”

作者| Mia

“国庆档最佳。糖纸包花那一幕,将一家三口的命运聚拢到一起。哭得我眼睛都发痛了。”

《志愿军:存亡之战》豆瓣页面,一条高赞短评这样写道。“很好哭很感人”等观众评论不绝于耳,也带动了影片的“持续输出”。

500

截止发稿前,《志愿军:存亡之战》(以下简称“《志愿军》第二部”)口碑票房稳健,猫眼、淘票票评分高至9.7分、9.6分,持续领跑整个国庆档和10月,为大盘热度添砖加瓦。据猫眼专业版统计,《志愿军》第二部累计票房于10月22日破11亿,名列2024年度票房榜第七。

战争片如何化身“催泪弹”,击中每个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类型片又应当如何探索创新,从日渐同质化的同类题材中,以差异化内容突围而出?《志愿军》第二部为“类型片破局”打了个样:真情实感是打动观众的第一秘诀,市场永远需要多元化有新意的内容。

藏在细节里的真情:战争片的视角拓新

这是一场震撼无比、身临其境的“4D战场体验”:从近身肉搏到奋勇冲锋,疯狂轰炸,地道突袭,“钉子战术”和“稻草人战术”等一一呈现,枪炮震耳,战火连天。无论是运用三国典故“当阳桥头胆气生,吓退曹操百万兵”的中式智慧,还是高度紧张刺激的节奏,《志愿军》第二部都堪称是近几年来最好的战争片。

《志愿军》第二部的创作企图和艺术设计不止于此。作为第五代导演领军者,影片导演陈凯歌坦言自己“拍《志愿军》三部曲是有创作上的野心的……战争片也应该到了要升级换代的时候了”。在首映礼上,他提出了“文戏武拍,武戏爆拍”的八字诀,表示要努力将战场“拍得更真”,并塑造好“战争中的人”。

如同中国画对“虚与实”的处理手法一样,《志愿军》第二部在大篇幅为万里恢弘战场写实的同时,也处处“写意”,不刻意过度煽情,而是以点到为止的留白,令观众久久回味。

“写意”重在意象,影片中最关键的意象便是一朵干枯的小红花,与一颗小小的糖果,其甜蜜和香气代表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期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500

第一部彩蛋中出现的小红花再次出现在本片开头,李晓将小花插在水壶上拿给哥哥李想,此时的小花是亲情的象征,后半段战事开始前,李想把小花拿给了战士们闻香味“闻好日子的味道”,此时的小花是激励士气的符号。

糖果最初由彭德怀元帅拿给李默尹,他提到“这是一个孩子夹在信里寄过来的”,意味着志愿军战士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民众的支持鼓励和爱戴,随后又由李默尹给了李想,由李想拿给了李晓,让妹妹吃下了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糖纸裹着小花,让它随水流而去,这个动作象征着“随河流回家”。对祖国对家的无尽热爱眷恋,希望对方获得幸福的愿望,不直言却在每一次“小花与糖果的传递”当中呈现。

500

从网友争相晒图的“糖果体评论”,到“李想同款水果糖销量大涨”,“朱一龙李想的花有好日子的味道”,不断发酵的热搜话题,侧面反映出“糖果与小花”的“催泪指数”。

片中埋藏的催泪细节、深沉情感,又何止是那一颗糖与一朵花,其中值得反复拆解回味的细节俯拾即是:人名有谐音和寓意,如李想是“理想”的同音词,李晓是“破晓”“拂晓”之意,代表着希望,赵安南、孙醒、李家三口人的姓氏合起来正好是“赵钱孙李”,代表着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父亲李默尹将家的黄铜钥匙一直带在身边,带到前线,女儿李晓将家门钥匙带到了联合国,家是他们在异国永远的惦念。

李想开头看到的瓢虫,在他结尾牺牲以幻象出现,前后呼应,俨然他自己化身成小虫,重新飞回家中小院。一切回归到最深刻最私人的情感记忆,正是无数细节击中了观众泪点,构建出一部有真实感落地感的史诗。

令人久久无法忘怀的不仅仅是主角,更是片中的配角,一个个有血有肉、无畏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在光影中被郑重书写,获得第二次生命:从松骨峰到铁原,受到“最可爱的人”精神感召,一点点拾回勇气的杨传玉;诠释“抵近作战”,平静回答“克服了”,用生命投弹的瘸腿小兵。

书生气十足、略带喜感的专家吴本正,与“保镖”张孝恒在生死面前结下了托付寻找家人的过命交情;以往很少看到的银幕形象——战损记录员杨三弟,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交织,他们舍生忘死但求保家卫国的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感人至深,观众跟随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鲜活人物深入战场,获得最直观震撼的体验。

叙事策略方面,过往战争片大多将视角对准正面战争宏观大场面,聚焦英雄,却忽略了个体的微观视角。但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个体记忆”,才共同构成了“集体记忆”和“历史真实”。

影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以李家一家三口在大时代的命运沉浮、成长变化作为副线,三人奔赴战场牵连出了多条叙事线,进而上升到对整体战争叙事面的呈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实现了“家国同构”,普通人的个体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绑定在一起,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层层推进,不刻意抒情却直击内心,更沉浸式有代入感,足够宏大也兼顾细腻深刻。

500

从细节、人物群像到叙事视角,《志愿军》第二部为战争片提供了全新的样本。富有人文关怀,使得影片拥有长久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

类型片的“破局之战”:市场需要创新者

“市场在变化,观众在变化,电影人必须以变应变,开拓新空间,才能够寻找到电影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

在观众阈值日益提高、注意力日渐碎片化的当下,市场需要更多元和创新的类型片。

最近十年,国产战争片质量与产量迎来爆发,同时也面临着创新求变的问题。业内公认,硬核战争片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一部成功攻坚克难的战争片,能够为同类型创作带来有益启示和方法论,为行业带来长远价值。《志愿军》第二部口碑票房双双走高,无疑为战争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证明了优质战争片能够释放多方面的势能和价值。

“用现代化、工业化、科技化的理念,系统重构电影创作流程、细化制作门类分工、推动专业团队协作、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统筹全链条电影生产、提升项目质量和制作效率”,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在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提到的对产业变革的期许,在《志愿军》第二部中得到了体现。超过20万平方米的铁原阻击战场地,万米长的战壕,三部曲拍摄的镜头总数高达一万两千多个,所有服装高达几万套,志愿军军服合计约5万斤,零下6℃实景拍摄,提高了国产片的工业化水准,打造出最真实有冲击力的视听观感。

500

在“全面升级工业制作”的同时,影片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上,吸纳新时代以来“新主流”战争片创作的积极成果,以人性化视角、真情细节等,为历史战争类型片注入活力,实现家国情怀的共振,开拓新路,推动了类型片的破局和长远发展,为重工业大制作带来系统化经验,推动了产业工业化发展。

对于市场环境而言,《志愿军》第二部作为国庆档头部影片,持续释放长尾效应,在整个10月扛下近四成票房,吸引增量观众入场,提高观影人次,有效带热大盘,为同档期影片带来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诸多行业报告都将《志愿军》第二部作为重点分析对象,且肯定了影片对电影市场的积极作用,如猫眼研究院《2024国庆档电影数据洞察报告》提到,《志愿军》第二部日票房大幅超过前作,IMAX票房贡献率较前作大幅提升,呈现出更强的家庭属性,多张电影票购买量超越其他影片,用户年龄更年长,映后逐渐向女性用户破圈。

500

灯塔研究院《2024年国庆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提到,档期票房长尾和影片口碑、类型优势强相关,《志愿军》第二部贡献档期内四成票房,单日票房连续6天过亿,类型用户的高忠诚和高活跃带来高转化,高认知高口碑带动稳健票房,票房表现大幅超越前作。

上述数据,侧面印证了影片作为新主流战争片,与国庆档档期氛围高度契合,其重工业属性带动了观众对IMAX特效厅的观影热情,家庭观影氛围浓厚,无论对高线城市受众,还是对下沉市场,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影片是如何打破传统三部曲“过渡章”魔咒的?

首先,《志愿军》第二部战争场面足够高燃,相比第一部,其战争场面占比大幅度提升,首次大银幕全景还原铁原阻击战,细致拆解战术,点燃了大盘观众的热情,有效创新,真实口碑吸引三四线城市观众。

同时,这一部更突出“人”,聚焦于人的情感,在视听冲击之外进一步挖掘观众深层次的爱国情感联结,大众情感共鸣度更高,其中国式浪漫、中国式情感,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女性用户这一“非传统的战争片受众”,充分挖掘增量市场。

500

另外,片中的诸多细节,配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宣发打法,打造出众多社交媒体上传播影响力、话题度极高的出圈话题,抖音热度、话题播放量持续领跑,提升了观众的想看意愿。

综上,《志愿军》第二部示范了战争类型片的破局之道:积极回应观众需求,回归人性化视角,主动创新求变。

结语

正如《志愿军》第二部里个体命运和国家命运的交织,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影片外的陈凯歌导演与团队,个人情感的投射与爱国信念的交织,也构成了强大的创作动力。片中能够看到“忠肝义胆”和“大勇”,看到历史的来路和去处,从“为何而战”到“因何胜利”,明白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正如陈凯歌所说,“我最害怕就是这些人被遗忘,这是我去拍《志愿军》三部曲最大的动力。千言万语归结成一句话,一切荣誉归于中国人民志愿军。”

影片是一部英雄交响乐章,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首荡气回肠的赞美诗。无论从行业意义,还是从社会意义出发,我们都期待《志愿军》第二部顺利完成接下来的长尾输出,也期待明年的最终章《志愿军》第三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