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文人把某段文言文翻译错了,乃至直接看不懂某段文言文的情况?

看有网友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笑林广记》里的笑话,讲的是一个秀才死后下地狱,阎王问他来生想当什么,结果这个秀才因为将《礼记.曲礼》中“临难毋苟免,临财毋苟得”​这句话中的“毋苟”记成了“母狗”,于是整句话变成了“临难母狗免,临财母狗得”,于是就向阎王说来生想做母狗。(原本的意思是遇到钱财不要希望苟且求得,遇到危难不要企图苟且求免,现在这句话的意思变成母狗遇难可以幸免,母狗遇财可以求得。)

500

还有一个是清代小说《镜花缘》中有个桥段,讲的是唐朝有位叫唐敖的老兄,这人跟徐敬业是结拜兄弟,因为徐敬业和骆宾王起兵造反失败受牵连,索性跟着自己大哥林之洋、舵工多九公一起出海跑商。

有一回几个人走到了白民国,到了一处学校,教室里无论是授课的老先生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是一副样貌不凡、处处透露出各种高大上的气质。

老先生看到三人,一脸开心的招呼他们过去交流学术,唐敖因为没读过书,导致被老先生嫌弃,三个人只好退到了门外,然后就听到了教室里传出来三句话,分别是:

切吾切,以反人之切。

永之兴,柳兴之兴。

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

由于完全没听过这三句话,再加上教师的那种高大上的氛围,林之洋和多九公对老先生佩服的五体投地。只有唐敖一个人偷看了一眼老先生教的书上的内容,才发现老先生教的那堂课是《孟子》,那三句话的原文其实是: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求之与,抑与之与。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500

500

500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