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纺织工业代表——申新纺织印染公司

500

  

上海申新纺织印染公司是无锡民族资本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近代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

荣氏家族的申新纺织厂从1915年开始起步,到1932年9家纺织厂全部建成,年产棉纱30万件,棉布280万匹,是民族资本中最大、发展最快的纺织企业集团。

到1936年,申新9家纺织厂共拥有纱锭57万枚,布机5300余台,分别占全国民族资本纺织业的20.8%及20.7%,占全国纺织业(包括外资)的11.2%及9.1%。

 

在旧中国,荣氏家族企业包括茂新、福新、申新三大系统21个工厂,是扬名中外的“三新财团”,在纺织、面粉等行业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家副主席、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荣毅仁同志就是荣德生的第四子。

荣氏家族企业的经历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商业发展的缩影,从申新的兴衰荣辱中就可以窥见为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始终无法发展壮大起来,为何中国工业化的梦想只能在新中国实现。

 

 

申新公司的发展历程

 

500

申新一厂是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纺织厂,1915年10月投产。

申新一厂创办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德国等西方列强深陷欧洲战场无暇东顾,特别是素有棉纺工业霸王之称的英国纺织品生产大为减少,因此对中国倾销的纺织品显著减少。国内纱布市场走俏,中国民族纺织企业获得了极佳的发展机会,此时被称为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企业正是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荣氏兄弟办事果断,决定进入纺织产业后很快就在上海选定了厂址,同时向安利洋行订购英国爱沙里斯(Asalees)厂制造的纺机 36台,共计1.296万锭。

1915年8月份订购的设备运到立即安装,10月初就有部分设备投入生产。从发起到建成投产前后仅五个多月,办事十分高效。

 

申新一厂的原始资本30万元,荣氏兄弟占50%。由于当时国内纱布市场紧俏,申新一厂投产后盈利能力十分显著。

申新一厂开办的第一年只开工三个月,而且仅有一部分纺机投产,但当年即盈利2万元;第二年盈余11万余元,第三年盈余40万余元,第四年余80万余元,投资回报率达到267%。

第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能增利至100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333%,直至抗战前夕几乎年年赚钱。

申新一厂在开办后短短7年内的盈利总额就超过了最初投资总额的13倍半,这样的巨额利润是荣氏兄弟自经营企业以来从未有过。

可是荣氏兄弟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是精心经营,力求继续扩大生产。从1915年开办至1937年抗战前为止,申新纺织厂从一家增加至九家,纺织设备同样显著扩大:

 

500

50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中日两国的冲突日益加剧。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抵制外货声浪高涨,民族棉纺织工业再度获发展契机,荣氏兄弟的申新纺织厂不断增加。

上海申新一厂,自建企业,1915 年开业,荣宗敬任总经理。

上海申新二厂,收购企业,1917年收购日商恒昌源纱厂,有纱锭3.4万枚。

无锡申新三厂,自建企业,1921投产时有纱锭5万枚,布机500台,轧花机80台,是当时全国民族资本中最大、最新的纺织厂之一。

武汉申新四厂,自建企业,1922年投产,有纱锭1.47万枚。

上海申新五厂,收购企业,1925年收购上海德大纱厂建立,有纱锭2.61万枚。

上海申新六厂,收购企业,1925年租办常州纱厂,6年后租办期满退回原主。1931 年收买上海厚生纱厂补缺。

上海申新七厂,收购企业,1929年收购上海英商东方纱厂,有纱锭5.38万枚,布机455台。

上海申新八厂,自建企业,1929年利用申新一厂厂旁空地新建。

上海申新九厂,收购企业,1931年购买李鸿章创办的中国第一家近代纺织厂上海三新纱厂整顿改组。

 

通过新建和收购,从1915年到1931年荣氏兄弟创办了9家申新纺织厂。

到1932年,申新系统9个厂共有纱锭52.15多万枚,线锭4万枚多一点,布机5300多台,固定资产4180多万元,职工16 3.17多万人,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18%多,棉布产量占29%多,申新系统经营业绩骄人,不能不令人叹服,因而荣氏兄弟又成为棉纱巨子,荣获“棉纱大王”的称号,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

 

500

 

 

申新发展遭遇的困境

 

从1915年到1936年,荣氏家族的申新纺织企业扩张速度极快,但并非一帆风顺。

申新的扩张之所以能够如此之外,除了荣氏兄弟的经营才能之外,外部有利的环境至关重要!但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并非申新独享,甚至都不是中国企业能够独享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进口纱布锐减,国内市场纱布市价猛涨,所有棉纺织厂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在1914年以后的9年里,民族资本新办纺织厂达54家。其中仅1920~1922年就新办了39家,3年新增企业数量就超过战前20余年的全国纺织厂总数。1916年开始的民族资本棉纺织工业持续扩张的趋势到1921年下半年才消退。

但是在欧美对华纺织品倾销减少的同时,日本纺织企业却趁机取代了英美企业的角色,在中国市场大肆扩张。

日本纺织企业不仅将纺织产品大量出口至中国,而且在中国大量开设纺织企业,日本纺织企业新增的资本规模甚至超过中国民族资本。

据日本纺纱联合会资料,1916~1925年的10年内,日本出口的棉纱有63%倾销到中国。

在此期间,日本纺织企业也从上海扩至青岛、天津、汉口与东北诸地,对民族资本纺织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500

 

1918年以后,由于纺织产品进口再度增加,且国内企业捐税苛重,民族资本纺织企业经营日益困难,到1922年棉纺厂已无利可图。

中国纺织业在内外夹攻下,发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体限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纺织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由于东北三省被日本侵占,纺织业失去了一大片国内市场和原料产地;此外,日本在华纺织厂采用跌价倾销方针,妄图挤垮我国纺织工业。

在日本纺织企业的低价倾销冲击下,中国民族资本纺织业营业衰落。1934年中国92家棉纺厂亏损达2500万元,债务规模日益增长,而且停工时间纷纷延长,如申新系统9家纺织厂中有4家被迫停产。

 

此时中国民族棉纺业面临空前的不利环节,申新纺织企业由盛极一时的颠峰跌落下来,债台高筑,资金拮据,不得已而一次次地将机器厂房抵押出去。

申新三厂全部资产抵押给中国银行;申新九厂向英商麦加利银行押借了巨款;申新一厂、八厂也抵押借了540万元;申新四厂因失火重建而借款210万元,可谓多灾多难。

19346月底,申新公司的总资产为近6900万元,而总负债是近6400万元,负债已接近资产数额。债权人则多得很,有中国银行、上海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集益银团、通和洋行以及四、五十家钱庄,6月底到期的应付款,达500万元之巨。

 

500

此时申新非但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资助渡过难关,反而想趁机低价收购荣氏兄弟的申新企业,只是最后由于吃相实在太难看引起公愤才作罢。

英国资本的汇丰银行在此时也擅自将申新七厂抵押的房产低估并委托洋行进行拍卖。申新七厂资产共值500万元以上,所欠汇丰借款不及工厂资产的一半,居然被日商以225万低价买去,汇丰银行倒行逆施,横行霸道,令人愤慨!

上海工商业各界义愤填膺,纷起声讨,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各方的据理力争,汇丰银行被迫同意解除拍卖,抵押借款延期归还。

1936年国内棉花大丰收,连续几年的棉花贵而纱线廉价的局面出现变化,申新各厂生产形势大为好转,申新才真正渡过了债务难关。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的全面侵华对申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申新在抗战时期的损失

 

500

500

申新纺织企业遭到最严重的毁灭是在抗战时期,企业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厂房和设备在战火中被焚毁。

从淞沪抗战开始,地处沪东、闸北的申新、福新各厂首当其冲。

在抵御日本侵略者时,荣氏兄弟同意国民党军队进驻申新五厂,后五厂被日军占据。在战火中申新五厂的厂房、机器、栈房等全部被毁,几乎夷为平地。

申新六厂中弹起火,公事房、拣花间等全被烧毁,纱锭被毁万枚以上。

申新七厂布厂屋顶被毁,纱锭损失也在万枚以上。

申新一厂、八厂惨遭日机轰炸,损失最为严重。日本轰炸机对准申新八厂投掷了多枚重磅炸弹,将八厂的多座建筑炸塌,此外日寇又以机枪低空扫射,导致几百名工人惨遭非命。八厂当时是荣氏纱厂中设备最新最好的厂子,产品足以与日资企业竞争。申新八厂滥遭轰炸后,日商丰田纱厂竟派人到八厂将还没有完全炸坏的精纺机126台,用重磅榔头一台一台地砸烂,真是野蛮到了极点!

由于日本的轰炸和破坏,申新一厂和八厂合计损失约合美金233万元。

 

无锡、济南两地的茂新、申新各厂,最终也都没能逃脱日寇的魔掌。

1937年12月8日,日军强占无锡茂新一厂,抢走了4万多袋面粉并放火烧厂,全厂变成一片废墟。

无锡申新三厂由于曾为抗日将士制造军布军服,日军恨之人骨放火烧毁了近4万枚纱锭、1400多台布机和大批棉花、棉纱、棉布。

山河破碎,血雨腥风,几十年心血又痛遭浩劫,荣氏兄弟仰天长叹,悲愤之极!

 

八年抗战,荣氏企业损失惨重。荣毅仁1951年3月4日在上海新民报晚刊撰文,题为“抑止不了心底的愤怒”,列举了荣氏企业所受的浩劫:

单就我们申新系统上海各厂来讲,直接受到损失的,计纱锭14万多枚,布机1200多台,原棉12万多担,棉纱6000多件,棉布6万多匹,其余机物料不胜枚举。其中尤以申八、申一两厂损失最巨,计厂房4063方,纱锭81728枚,布机750台,马达339只,原棉24138 担,棉纱683件,棉布9240疋,面粉袋202500只,物料全部,损失总值约合美金233万。

上述申新各厂的损失不过是上海棉纺织工业中一个例子而已,如果把全国各纱厂及各行业在抗战期间的损失统计起来,真是罄纸难书,擢发难数。

 

据统计,包括无锡申新三厂和武汉申新四厂未及内迁的设备在内,申新各厂共损失纱锭20万多枚,占战前纱锭总数57万枚的36%;损失布机3200多台,占战前5300台的60%;茂新、福新粉磨损失64台,占战前347台的18%,尚有机件设备、原料、成品、在制品等许多损失未计在内。

在抗战时期,荣氏家族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并利用其企业无限责任公司的条款抵制了日本企业的收购。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没收了所有日本企业,荣家一度寄希望于代营日伪纱厂和收购日伪纱厂,但均被官僚资本以“国营”名义囊括而去。

荣家转而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恢复部分企业的生产,由于当时有利的市场环境一度获得了丰厚的盈利,但是却发生了荣德生被绑架这一震惊全国的事件,使得这位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对国民党政府失望至极,最终选择留在中国等待解放。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市场条件再度发生转变,申新企业的生产一年不如一年,企业从未恢复到1936年的规模,在解放前已经危机四伏。

 

 

为什么在旧中国民族纺织企业无法发展壮大?

 

旧中国纺织企业和新中国纺织企业的发展有何区别?

从申新纺织厂的发展过程来看,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不如西方列强,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不如明显不如外资企业。

 

首先,旧中国连最基本的国防安全问题都没得到解决,产业发展没有安全基础。

纵观荣氏家族企业和申新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受到冲击最大的时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时期。申新大量的生产设备在日本侵略过程中被侵占和破坏,直接打断了申新的正常发展。

所以国防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防安全就没有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其次,旧中国没有关税主权,国内企业的发展得不到政府的保护。

半殖民地是旧中国的重要特征,旧中国没有完整的主权,政府没有能力保护本国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纺织企业虽然在一战后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时期,但同期日资纺织企业也在国内迅猛发展,甚至日资纺织企业的税务负担还低于本国的民族资本企业。到1936年,日资纺织企业的数量虽然不如中资企业,但是资本规模超过了中资企业。

二战前自由贸易不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才是主流,西方列强都采用各种手段保护本国市场。但旧中国关税主权都控制在外国手中,完全无法控制本国市场,这导致的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本国工业更容易受到外国企业的冲击。

旧中国积贫积弱,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申新纺织企业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进口的,纺织原料来源十分不稳定,对外部依赖严重。此外,申新经营过程中无法得到稳定的金融支持,甚至还会遇到银行趁火打劫。

这一系列的不利条件,都是旧中国民族资本企业无法发展起来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才全部得到改变。

新中国解决了国防安全问题,收回了关税主权,消灭了各地的土匪,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基本秩序问题。

在纺织工业领域,新中国从50年代开始就能设计制造成套的棉纺织设备,而且通过棉花生产和化纤生产解决了原料来源问题。

中国纺织工业的规模之所以能做大全球第一,根源在于解决了的技术设备、原料供应等全产业链问题。

在当今的纺织工业中,同样诞生了恒逸、恒力、魏桥纺织等多个知名的民营纺织企业,广泛分布在纺织原料、纺织、成衣制造等多个环节。

从以申新为代表的民族资本纺织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什么是“换了人间”。

 

 

 

参考资料:

1、《中国近代纺织史》

2、《荣毅仁》

3、《上海文史资料-工商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