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库尔德斯坦见闻录(五)两伊战争开始和结束的地方(2)

口岸通关遇老乡

在实地穿越两伊边境之前,我曾经想当然地以为,两伊经历了“八年抗战”,两国之间应该苦大仇深才对,两国人民应该彼此仇视才对……但事实上,两伊现在却和谐得不得了。当年战争的罪魁祸首,一个已然伏法、被钉在耻辱柱上,而另一个也已经随着伊朗人民对宗教的祛魅褪去了神圣的光环。更重要的是,经历了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引起了伊拉克人的强烈的反美情绪。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解散萨达姆的军事、安全、情报机构,其实倒是帮了伊朗一个大忙——这不就是伊朗“圣战”的最重要目的吗?美国造成的伊拉克的权利真空,让伊朗得以深度介入伊拉克事务。伊拉克作为一个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伊朗扶持当地什叶派势力掌控伊拉克的政治简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2019年的民调显示,伊拉克只有22%的人对帮助他们推翻暴君萨达姆的“人类文明灯塔”美国有好感,却有19%的人对操控他们内政的“世界邪恶轴心”伊朗抱有好感,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力远远超乎我们很多人的想象

霍拉姆沙赫尔前往伊拉克口岸一路的电线杆上,挂满了纪念战争的海报和“烈士”的画像。这片地区曾是两伊战争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巴士拉围城战的战斗地点,野地里散落着当年坦克和装甲车的残骸,因而成为了伊朗人民的“革命教育基地”。巴士拉围城战是伊朗破釜沉舟的最后疯狂,6万人战死沙场,其中5万人是伊朗方面的;战成僵局之后,伊朗无力再发动新的攻势,只能接受停火……

两伊战争最初在霍拉姆沙赫尔爆发,伊拉克装甲部队开抵阿瓦士;最后战争在巴士拉郊外结束,以双方都一无所得告终。我们当天走的这么一小段路程,伊朗和伊拉克来来回回纠缠厮杀了整整八年,改变了一切,却又一切都没改变,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路边这些宣传其实已经跟两伊战争没太大关系了,过去几十年里海湾地区的动荡从未停止过,两伊战争对于两伊人民来说早已翻篇。后来爆发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教派战争、反恐战争……足以将两伊战争的记忆彻底覆写。我这次在中东期间,人们最新最强烈的记忆,莫过于2020年卡西姆·苏莱曼尼被美军无人机刺杀,苏莱曼尼的画像自然也在这一众烈士之列,而且还是第一个出场的排头兵。

500

▲通往口岸的公路有单向检查站,专门查伊拉克过来的车辆

500

▲霍拉姆沙赫尔口岸就在前方

500

▲路边一处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基地,贴着很多烈士画像

500

500

▲苏莱曼尼“烈士”

500

500

▲我截取了一部分宣传海拔,可以代表伊朗的意识形态教育

500

▲两伊战争期间入侵伊朗的伊拉克装甲部队(图片来源:网络)

500

▲现在这些装甲车依然散落在霍拉姆沙赫尔周边(图片来源:网络)

500

(图片来源:网络)

500

▲下面的沼泽地里是两伊战争时期布下的防御工事(图片来源:网络)

司机把我们送到了口岸大门口,我们还差他最后200美元尾款,把没花完的1.2亿里亚尔一股脑儿塞给了他。他看到是里亚尔而不是一开始说好的美元有点不太高兴,就在我们包车的这五天里,里亚尔又贬值了1万,变成了1美元换61万。他说他拿了里亚尔还得再去换成美元,而1.2亿里亚尔现在已经换不到200美元了。我跟他说这是我们所有的里亚尔,爱要不要;我们原本说好包5天车,现在只用了4天半……司机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收下了里亚尔。

一进口岸在伊朗这边,就有很多可以换伊拉克第纳尔的黄牛。经历过了土耳其边境跟伊朗黄牛斗智斗勇的经历,让我们实在有点不敢相信这帮人。但这边的黄牛似乎是被政府收编的,甚至有可能是伊拉克过来的,要比伊朗其他地方规范得多,他们都有统一的红马甲制服,汇率也都童叟无欺,直接就给了我们1美元换1450第纳尔的汇率——比小李告诉我的1400还高。

我前文提到过,伊拉克是双轨制汇率,网上查不到当天的真实市场汇率,所以也不知道1450的汇率到底好不好。老赵出马不依不饶讨价还价到了1460,我们一人换了100美元。伊拉克第纳尔的面值虽然也大,但我们连数以亿计的里亚尔都毕业了,数伊拉克钱完全不是问题——算钱的时候直接约掉3个零,1万就是10k,1k约等于人民币5块钱,这样一来就算清楚了。伊拉克第纳尔最大面额是25k,相当于125块钱人民币,完全不占地方,让我们的钱包一下子瘦身了很多。

500

▲没花完的里亚尔一股脑儿都塞给了司机,他很不情愿地只好收下

500

▲口岸大门口

500

▲帮客人拉行李找活干的阿拉伯青少年

500

▲再次陆路通关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图片来源:林泉)

500

▲伊拉克口岸的换汇黄牛跟土耳其口岸完全不同,人家是有编制的

在伊朗这边的出入境大厅入口,又见到大幅苏莱曼尼的画像。极为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里苏莱曼尼的地位似乎已经超过了霍梅尼和哈梅内伊这两位“最高领袖”

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的照片在伊朗可说是无所不在,走到哪儿都会暴露在这俩魔头的注视之下,照理说没人的地位能比他俩更高。然而在出入境大厅入口我看到赫然占据中间C位的却是苏莱曼尼,俩魔头只能在左右两边给他当陪衬……这种情况我在伊朗其他地方从没见过。

出口处也是一样的情况,两边俩魔头,不过中间除了苏莱曼尼之外,还多一个戴眼镜的大胡子……入境伊拉克之后,也到处能看到苏莱曼尼都跟这个眼镜大胡子成双成对出现。这个大胡子叫阿布·马赫迪·穆罕迪斯(Abu Mahdi al-Muhandis),曾经是伊拉克什叶派武装集团“人民动员力量”(Popular Mobilization Forces)的指挥官,是伊拉克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在2020年1月3号跟苏莱曼尼一起在巴格达国际机场死于了美国的无人机刺杀。

所以,苏莱曼尼被刺杀事件,可以说是伊朗和伊拉克的共同记忆,同时刺激了两国的反美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两个国家走得更近了。后来伊朗把自己研制的一种新型号舰载巡航导弹给命名为了“阿布·马赫迪”,正是为了纪念这位伊拉克的什叶派武装领导人。在两伊边境把苏莱曼尼的地位抬得比俩魔头还高,显然也是为了跟伊拉克方面一起构建共识

500

▲占据C位的苏莱曼尼(图片来源:林泉)

500

▲占据C位的苏莱曼尼和阿布·马赫迪·穆罕迪斯

500

▲这俩哥们儿在伊拉克这边形影不离,都是成双成对出现

500

500

▲两人生前的照片,两伊最有权势的两个人,最后实现了同年同月同日死(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从伊朗出境的过程相当丝滑,没有遇到任何问题。走过一段长长的通道后,进入了伊拉克。

在进入伊拉克的地方,有一个简单的哨卡检查,主要是查验护照签证。从这里通行的基本上都是两伊公民,伊朗护照可以免签入境伊拉克,他们直接去海关盖入境章就行了;我们中国人虽然可以落地签,但得先去边上的签证办公室办签证。

从土耳其陆路到伊朗,感觉基建设施降了一个档次,仿佛回到上世纪90年代;从伊朗到伊拉克,倒也不好说是降级,而是感觉来到了一个大工地,这边的海关口岸设施都是活动板房搭建的。

我们来到签证办公室,办公室门口坐着一大溜农民工模样的中国人在刷手机短视频,看起来也是等着办签证的,这一情形令我颇为错愕。在这里我要声明一下我并不歧视农民工,但农民工确实有一系列极具辨识度的特征,这些特征来自于他们的穿着打扮、坐姿蹲姿、行为模式,使得我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能识别出他们。我乘坐国际航班的时候,时常会碰到一些农民工,这些年中国的海外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很多项目还是会需要国内的熟练技术工人来做,所以出国打工不一定都是白领外贸工程师,泥瓦匠电焊工也有不少

我之所以错愕,并非因为他们是农民工,也并非因为他们来伊拉克打工,而是奇怪他们怎么会跟我们一样从伊朗陆路去伊拉克?我们走的并不是一条常规线路,这次旅行从落地加济安泰普到现在,除了大不里士的小李和黄总之外,只在阿瓦士酒店吃早饭的时候遇到过两个华为公司来伊朗出差的员工,这么“大规模”的中国人团队还是第一次见到。

500

500

▲当看到变换旗帜,就知道另一个国家到了

500

▲口岸签证办公室门口好多中国人

500

▲一溜儿都在蹲着刷短视频。这个通道一直往前是出海关的

我上前跟他们聊起来,才知道原委。

他们总共有15个人,大部分是河南、四川的老乡,再加上一个宁夏回族的阿拉伯语翻译,在巴士拉附近的一个工地上打工。他们的公司不是那种大国企,只是普通的民营建筑公司,在伊拉克这边建别墅小洋房。那个翻译告诉我,伊拉克的工作签不容易办,某些材料要花钱买,算下来办个一年的工作签要花2500美元;而75美元的落地签可以呆60天,没有每年总天数的限制,什么材料都不需要,也不管你在这里干什么,说白了就是明码标价卖签证,但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续签。公司为了省钱,反正工地距离口岸很近,就让他带着这些工人,每两个月出入境一次,重新换一个新的签证;伊朗这边是不需要签证费的,就算一年来回折腾6次,也只要不到500美元。

他们是当天早上从工地宿舍坐包车过来的,车子就在伊拉克的口岸外面等着他们。这些工人走一遍出入境流程到伊朗,然后再反过来走一遍出入境流程回伊拉克;更新好签证之后坐着早上来的车回工地,所以什么行李都没有。那翻译帮工人填申请表格的时候,我看到有些人的护照上确实已经有了五、六张伊拉克签证,说明在这儿呆了至少一年。

我们到那儿的时候是中午12点半,他们已经在这儿等很久了,然而签证官还没来上班。这个口岸理论上24小时开放通关,但由于大部分伊朗人、伊拉克人都不需要办签证,所以签证办公室上班的时间比较随机……

我们这个点到签证办公室,运气既好也不好——说运气好是因为那翻译之前已经去找过签证官了,把签证官叫过来上班。只见那签证官睡眼惺忪地踩着一双拖鞋就来了,他说他凌晨四点才睡的……我当时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公务繁忙到四点才睡,还是干啥别的去了;后来在伊拉克呆了几天就明白了,这是伊拉克日夜颠倒的斋月作息。

说运气不好是因为这个15人的团队排在我们前面,伊拉克的这种落地签证非常原始,是现场手写的,从查验签证申请资料表格到写好、贴好签证,每本护照至少要花五分钟;再加上只有这么一个签证官在干活儿,把我们所有19个人的签证搞完,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里,除了我们这19个中国人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需要办理落地签的外国人来,可见签证业务量确实不大,怪不得这签证官可以安心睡大觉。

反正等签证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跟这些农民工聊起了八卦。他们都是通过国内劳务公司派遣过来的建筑工人,在这边包吃住每个月可以到手一万多,但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回家——倒不是公司不让他们回,而是合同里签好的,来这儿打工至少得要呆满两年,公司才给报销机票钱;假如中间想要回家,就得自己买机票……对他们来讲显然舍不得这笔开销。

我感觉吧,这些农民工在伊拉克这种地方打两年工,跟坐两年牢真没啥区别。首先,由于语言不通,他们平时就算放假也不太敢离开工地出去玩,伊拉克对他们来说也确实没什么地方可以玩,日常“精神食粮”就是手机短视频。其次,像这种连签证费都要省的小公司,在后勤保障方面自然也指望不了太多。这些工人跟我说他们来到这儿之后,没吃过猪肉倒算了,连酒、绿叶菜也没见着过——伊拉克对禁酒之严,跟伊朗相比简直不遑多让。

这让我想起一个在大型国有建工集团工作的朋友,他说他们以前在海外的工程项目,派过去的中国工人想要换换口味,便擅自在当地张罗起网子、陷阱抓野味吃,结果被当地政府部门重罚,丢尽了中国人的脸。现在想想那也得有野生动物给你抓,像伊拉克这种靠近海湾的地区,到处是沙漠盐碱地,连蛤蟆都抓不到,想要自己种菜估计也挺困难。

然后我问了他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们一个个都是精壮汉子,出门这么长时间生理需求怎么解决?这地方有没有小姐呢?

其中有位大哥一听就乐了:有!那肯定有!你说这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但我们不知道在哪儿,没有当地人领你去,你哪儿找得到……

所以我觉得他们这打工打得真是挺苦逼的,没酒没肉没女人,也没啥现实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全靠抽烟打牌和手机短视频来打发时间。公司每个月会给他们发等值500人民币的零花钱,他们没处花去,基本上就只能买烟买零食。不过呢,这样子过两年苦日子,一下子攒个二三十万,回到老家盖房买车,也算是风光了。

500

▲巴士拉北郊中国建筑公司修建的社区卫星地图

500

▲更大片的新规划社区正在修建中

我必须说明,这只是伊拉克边陲沙漠地带某小公司的中国农民工状况,他们跟我反映的这种枯燥生活并不具有普遍性。我后来从巴格达华人那里又了解了许多其他有趣的信息,特别是了解到了相关生理需求到底是怎么解决的……我会在最后的巴格达章节里再跟大家细说。

相比那几个农民工,阿拉伯语翻译倒还挺享受这份工作的。人家本来就是国内的回族穆斯林,不吃猪肉不喝酒,对伊斯兰世界的风俗习惯相当适应;然后学的又是阿拉伯语专业,能跟当地人直接交流。他说自己在中东的好几个国家都待过,借着工作的机会去过麦加朝觐。于是我向他求证了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禁寺,非穆斯林是不让去的;但我有个非穆斯林朋友去过麦加,到底有没有人会来核查你究竟是不是穆斯林呢?难道他们会检查你有没有受过割礼?(犹太教和穆斯林男性都要受割礼)

那翻译跟我说,去麦加确实不会有人核查,也不可能去核查,不管是不是穆斯林都能去麦加。但你假如想要进入禁寺,要先换一套戒衣(ihram),戒衣就是两块把你身体裹起来的白布,里面什么都不穿——也就是说去麦加容易,不过要按照穆斯林的方式才能进入禁寺。

我又跟他探讨了一下关于麦加朝觐的问题,我发现即便是他这样去过麦加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知识也只是半吊子。我问他是否已经获得了“哈吉”(Ḥājj,伊斯兰教对于完成朝觐的穆斯林的尊称)的称号?回到老家一定让老乡很羡慕吧?他跟我说他是平时去的,只能算是“副朝”(Umrah),所以还不算“哈吉”,只有斋月期间去朝觐才算是真正被认可的朝觐。

我跟他确认:那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咯?他说是的。

但他其实说错了,他把斋月(Ramaḍān)和朝觐月(Ḏū al-Ḥijjah)搞混了——斋月是伊斯兰历的9月,朝觐月是伊斯兰历的12月。斋月结束的那天叫做“开斋节”,而朝觐月结束之后,则是著名的“宰牲节”(Id al-Adha),即“古尔邦节”。或许因为宰牲节有时候会被称为“大开斋节”,所以这哥们儿就搞混了吧——我以前也老分不清楚“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只知道都是大吃大喝的节日。

顺便说一句,萨达姆就是在2006年宰牲节那天被处决的。美国人自己是出了一口恶气,但这事儿做得很不地道,即便是萨达姆的反对派都看不过去,因为这本质上是对伊斯兰传统文化的挑衅。

下午2点半左右,签证官终于把我们所有人的签证都填好了,签证费75美元外加1000第纳尔申请费。小李之前关照过我,让我在过海关之前先换好第纳尔。他2023年底来的时候,签证费可以用第纳尔支付。由于汇率双轨制的关系,签证费按照官方1300的汇率折算,75美元是97500第纳尔,但实际上在黑市上只需要约67美元就能换到这些第纳尔,所以提前换好第纳尔可以省8美元

但我们这次被告知签证费只收美元不收第纳尔,我估摸着是签证官自己要赚这笔差价。这签证办公室虽然在墙上贴着明码标价,但没有任何签证费收据证明;他从我们这里收美元,给财务上缴第纳尔——发一张签证能净赚8美元,可不香嘛!

伊拉克的签证纸上赫然写着“Welcome to Mesopotamia”——欢迎来到美索不达米亚!不是伊拉克,而是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顿时让人感觉逼格值拉满;不仅跨越了空间,还穿越了时间,简直梦回古巴比伦……当然,这事儿你不能太较真,要较真的话,口岸所在的霍拉姆沙赫尔这地方,古巴比伦那会儿还在波斯湾海底、没形成陆地呢。

花了二十多分钟排队出关,终于在3点前正式进入了伊拉克。虽然只是穿过了一个口岸,但我们得重新设置手机、相机的时间——伊拉克跟伊朗有半个小时时差,伊朗跟北京时间差3个半小时,伊拉克差4个小时。

500

▲刚起床的签证官,机械地处理着这一堆签证

500

▲手写的签证已经不多见了,关键还是欢迎来到美索不达米亚

500

▲两伊陆路边境也有一条界河,其实是条运河水沟,经常会有海水倒灌,因此盐碱化程度很高

500

▲出境大厅排队盖章

500

▲正式进入伊拉克

巴士拉初印象

从口岸到到巴士拉市区仅二十多公里,口岸外面有出租车等着,主动上来招徕生意。进入伊拉克之后终于见着了美国车,这在伊朗是绝对见不到的。找上我们的出租车司机开的是一辆道奇(Dogde)美式肌肉车,我看到停车场边上的另一辆SUV也是道奇,基于小时候玩《极品飞车》游戏的记忆,我对道奇这个国内很少见的品牌印象深刻且颇有好感。

司机开价12k第纳尔,合60块钱人民币,价格还算合理。中东地区很多国家的消费水平,要么就是畸高,比如沙特、阿联酋、约旦、黎巴嫩;要么就是价格洼地,比如埃及、伊朗、叙利亚,伊拉克是少数整体消费水平跟中国持平的国家,感觉相当不错。根据大多数到伊拉克旅游的中国游客反馈,在伊拉克基本上也用不着担心上当受骗,由于旅游业不发达,老百姓尚未掌握坑蒙拐骗的技能,民风还是很淳朴的。伊拉克唯一价格畸高的就是景区门票,这个我后面会跟大家细说。

我们打算在巴士拉休整两天,一方面,伊朗的舟车劳顿实在把我们给累惨了,无论精神还是身体上都相当疲惫;另一方面,新到一个国家,总得留一天时间解决换钱、办电话卡、租车等一系列问题。

林泉受够了伊朗极端不靠谱的住宿条件,打算到了伊拉克要好好地“报复性消费”一番。伊拉克这边总算解除了网络限制和经济制裁,能够正常地在线找房、订房了。林泉看上一家名为Movenpic Zenat al Hayat Hotel的五星级酒店,在巴士拉所有酒店当中评分最高,应该算是数一数二了。我平时出门都比较节省,对五星级酒店品牌并不太熟,但我知道有个非常高端的酒店连锁叫做“柏悦”,房价通常都得两三千起,隐约记得柏悦的英文好像就是Hayat——这其实是我当时记错了,人家柏悦是Hyatt——我一看这家巴士拉“柏悦”只要一千块一晚,觉得咱也可以咬牙住上一住,毕竟在伊朗苦了那么多天。

于是我就跟林泉、老赵说,一千块能住上“柏悦”那绝对划算啊!林泉一听立马跳了起来——神马?只要一千?!我这边怎么是两千?原来林泉把两晚的价格看成了一晚……两千一晚她本来都已经准备住了,发现只要一千更是觉得自己白赚了一千一晚。但他俩都跟我一样,当时谁也没发现Hayat和Hyatt的区别。

老赵当然觉得住这样的酒店没必要,我们这个团队一起旅行的过程中,路上好几次找住宿引发的矛盾都让他相当不爽,心里盘算着到了伊拉克之后离队自己一个人走。我自然也看出了他的这番心思,跟他单方面宣布——住巴士拉“柏悦”酒店的钱我来出!咱们就在这里住两晚好的,等后面的行程有了自驾车,我们可以跟林泉他们分开住。

这倒不是我摆阔,而是为了省钱——老赵假如离队,接下去一路我都得一个人住单间,而且我大概率会跟林泉住同样的高标准酒店;三个人平摊开销怎么算都要比四个人多,所以无论如何得要稳住军心,不让老赵离队

老赵被我这样一说,一时词穷,于是只好被我“挟持”着一起住进了巴士拉“柏悦”。他是那种不愿占别人便宜的性格,虽然我已经说好了我一个人来出房费,但他后来在算账的时候还是硬把钱转给了我。

从口岸到巴士拉一路裹挟着风沙,路两边是大片的不毛之地,充分满足了我对海湾地区的想象——这里就跟当年新闻联播里看到的海湾战争环境一模一样!我不由想象起“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坦克在这平坦的旷野上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难怪联军在海湾战争胜得轻而易举,一方面是电子信息战的代差压制,另一方面伊拉克的地形实在太适合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除了东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整个国家压根儿无险可守,全都暴露在美军的海陆空火力之下。

500

▲我们四个人连同行李挤进了一辆道奇,不得不说美国车的空间还是大

500

▲口岸外面的检查站

500

▲军营哨卡

500

▲这片地区是非常典型的海湾地貌

500

▲两伊战争和后来的海湾战争,战火都曾在此燃烧

500

▲沙漠风暴中快速推进的美军坦克,这种地形简直就是为美军作战度身定做的(图片来源:网络)

500

(图片来源:网络)

巴士拉位于阿拉伯河畔,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肥沃的农业区,但近年来由于全球暖化、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农田面积大幅萎缩,主要依赖石油工业,伊拉克最大的油田都在巴士拉附近,大部分石油也都通过巴士拉码头出口。巴士拉的历史始于阿拉伯帝国时代,是跟巴格达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正是从巴士拉港口出发,开始了他的七海奇航。伊拉克对巴士拉的定位是“伊拉克的上海”,正在努力将这里建设成中东最大的港口以及伊拉克的经济中心。

话说我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记得在1990年代前后,经常会听到一些师长“意淫”这样一种论调——上海要是独立就好了!上海的财政收入全国第一,却都被拿去补贴其他贫穷落后的省份,阻碍了上海的发展;要是上海能够独立,应该不输香港、台北、新加坡……

我并不打算评判这种想法的是非对错,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伊拉克的上海”巴士拉,刚好也有类似的想法。

2005年伊拉克重新制定了新宪法,使得伊拉克库区在联邦制框架下实现了自治,这让巴士拉十分眼馋。巴士拉当地人民觉得,巴士拉地区的石油收入长期以来都被中央政府拿走了,自己没有获得应有的利益;如果巴士拉能够像库区一样成为联邦自治区域,更独立地支配石油收入、贸易税收,甚至建立自己的治安部队……作为波斯湾重要的港口城市,依托着庞大的两河腹地,完全可以发展得像海湾地区那些土豪国一样嘛!因此巴士拉长期存在建立“南部联邦”的呼声。

反正我是觉得,巴士拉人民的这种想法,真的和当年某些上海人民挺像的。然而现在的巴士拉距离“伊拉克的上海”这个目标还遥遥无期,跟波斯湾临近的多哈、阿布扎比、迪拜也完全比不了——巴士拉可谓是“资源的诅咒”的典型,正是由于靠近波斯湾的优越地理位置,再加上取之不竭的石油,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这几十年算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两伊战争里被打烂、海湾战争里被打烂、萨达姆镇压叛乱被打烂、2003美军入侵被打烂、教派内战又被打烂……几乎就是一座在废墟上不断重建的城市,到处都是工地;再加上位于半荒漠地带,室外的东西都蒙着一层厚厚的灰。

500

▲巴士拉的历史跟巴格达一样悠久,是阿拉伯帝国的重要港口

500

500

▲20世纪初的巴士拉(图片来源:Wikimedia)

500

▲中东的“江南水乡”(图片来源:Wikimedia)

500

▲萨法维王朝时期,巴士拉才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港口,根本没现在的阿联酋什么事儿

500

▲进入巴士拉城。这里魔头照片换成了伊拉克当地的什叶派领袖,什叶派这种大搞偶像崇拜的做法,本质上也很不“伊斯兰”。

500

▲城市看起来比伊朗要现代化一丢丢

500

500

出租车把我们拉到了巴士拉“柏悦”门口,一下车我就觉得不对劲——这小眉小眼的门面,不像是“柏悦”该有的派头嘛!

由于受到恐怖袭击的威胁,伊拉克的高端酒店需要安检才能入内。整个酒店被高墙围了起来,前后两边的路口都有警察在执勤,连酒店对面停车场的保安都背着一把突击步枪。巴士拉“柏悦”入口是个很小的安检活动板房,只进不出,出口在另一边。

进了酒店大堂,看起来倒还算是气派,只是透着一股子金碧辉煌的阿拉伯农家乐审美,就跟咱们国内那种“XX王朝”的风格类似,完全没有柏悦那种高端酒店的简约性冷淡风,更加让我确信这是一家山寨“柏悦”(其实他们并没有山寨,是我们自己把品牌看错了)。但不管山寨不山寨,人家好歹也算是当地“头牌”,就住这儿了!

我跟林泉夫妇当时各付各的房费,两晚每间房是288美元。我用的是美元现金,她刷的信用卡——这是她整趟旅程的唯一一次刷卡。回国之后她跟我说,现在人民币的离岸汇率好差,在巴士拉酒店刷卡的汇率算下来要8.2(指的是人民币跟美元的汇率)。我跟她说,这跟离岸汇率没关系,而是因为汇率双轨制。你在那个pos机上刷的是伊拉克第纳尔。这288美元酒店按照1450的黑市汇率刷了你417600第纳尔,发卡银行按照伊拉克1300的官方汇率换算成了321美元,然后按照7.3的美元汇率跟你结算人民币,你这边看起来汇率就会高达8.14,再加上手续费啥的,8.2的汇率没毛病……

林泉虽然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原理,但经过几重换算还是把她给算晕了(估计很多读者也要看晕)。我在去伊拉克之前,一直以为伊拉克跟伊朗一样只能用现金不能刷卡;到了当地才知道,卡是可以刷的,只不过外币卡刷得越多亏得越多

不过呢,就像我在前面土耳其买相机的章节里说过的,利用这种汇率差在伊拉克用现金买一些官方定价的东西有机会大赚一笔——酒店刷卡损失的这几十美元,跟我们后来在巴格达买相机占到的便宜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500

▲把招牌改成“XX王朝”毫无违和感

500

▲连停车场保安都有突击步枪

500

▲酒店前后都有持枪军警24小时执勤

500

▲门口有中国国旗

500

▲酒店大堂摆着波斯新年的装饰

500

500

▲算起来,这是我们旅途开始以来,第一次进入这么高档的地方,心情还是很愉悦的

500

▲酒店房间窗外的风景

500

▲房间里有欧标和万能插座,欧标是伊拉克自己的,中亚大部分国家都是欧标

500

▲但同时也有大英标插座,因为这里曾是英国半殖民地

我们进酒店房间放下行李洗了把脸,就直接出门上街了。鉴于伊朗期间的经验教训,办电话卡、租车这些重要事项都宜早不宜迟,先去搞清楚状况掌握主动权总是没错的。再加上我们一整天都在赶路过海关,没怎么吃过东西,需要上街找点东西吃。

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租车行,一想到要在伊拉克自驾,还是让我感到有点小兴奋的。

我在外旅行的原则是“能自驾就自驾”,自驾的自由度和效率是任何其他旅行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伊朗那段行程由于租不到自驾车,让我感到非常郁闷。且不说没有了方向盘的绝对操控权,一路上还得要照顾司机的感受,不能尽兴地绕路或停车。

所以出发前我就研究过了伊拉克自驾的可行性,结果发现居然相当可行。根据网上的信息,巴士拉有一家当地租车公司,车型主要是中国的长安,按不同车型40到70美元一天,重点是可以在巴格达、埃尔比勒等城市异地还车。网上说这家公司会要你抵押护照,但你可以跟他们谈,把护照拿出来。

根据网上的图片等信息,我在谷歌地图上搜到了这家泰姬租车行(Taj Car
Rental),地址显示位于阿拉伯河的滨河大道,我们打算一路逛着走过去,沿途看看有没有办电话卡的地方以及餐厅。

走到大街上,明显能感到这里与伊朗有着截然不同的氛围——一是热,二是新,三是空旷。热就不必说了,这里本来就是四季如夏的海湾地区。3月底正是那里开始热起来的时候,但还远远没有到真正炎热的季节。只不过因为我们来自高海拔的扎格罗斯山区,才会一下子适应不了三十多度的气温。

所谓的“新”,也是相对伊朗而言的。伊朗除了一些专门规划的新城区之外,我们所到的大部分地方都很旧——城市基建陈旧,路上的车子尤为破旧。巴士拉这边混杂着破旧与崭新,有战损的破烂建筑,也有像我们酒店这种高大上的新建筑,但最多的还是我也不清楚是否处于施工状态的“工地”;有近乎报废的老爷车,也有在中国售价数百万的崭新豪车。

我因为自己喜欢开车,平时对汽车略有关注,不得不说巴士拉的豪车之多令人咋舌。这里的豪车并非传统上法拉利、保时捷之类的轿跑,而是那些大排量的豪华越野车——比如雷克萨斯LX570和LX600、通用汽车育空(GMC
Yukon)、雪佛兰太浩(Tahoe)、丰田陆巡VXR……让我这种山区自驾爱好者十分眼馋。这些豪车的共同点在于都是V6乃至V8大排量引擎,适应伊拉克的战损基建,几乎能够胜任一切路况,动力强劲但油耗也极高。

500

▲现代商店与宣礼塔

500

▲路边变电站上的装饰画

500

▲过去这些运河组成了巴士拉的水网,如今已被弃之不用

500

▲隐形的翅膀……感受一下当地的热度

500

▲巴士拉最大的问题就是灰大,到处是工地和裸土

500

500

▲很多地方感觉把废墟拆掉后就闲置不管了

500

中东人民表示——油耗这玩意儿,他们是不在乎的。伊拉克的汽油虽然不像伊朗那么夸张到比水还便宜,但也只要450第纳尔一升,合两块多人民币。就算车子的油耗高达每百公里15升,算下来油费也不过3毛多一公里。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首先,这个油价仅限于巴格达中央政府控制地区,库尔德区的油价跟中国差不多;其次,450第纳尔是政府统一定价,北部有些地方的加油站会自行上浮50到100第纳尔。

除了油价低之外,伊拉克这边的进口车全都免税,听当地人说道奇、凯迪拉克、克莱斯勒之类的四门轿车只要10000到15000美元,豪华的雷克萨斯LX570也只要10万美元一台——这款车在中国的落地价大约要200万左右——跟北美的售价类似。所以像凯迪拉克、克莱斯勒这种我们国内被当成豪车品牌的轿车,在伊拉克会被直接拿来当出租车开

另外我注意到,伊拉克这边欧洲品牌的车相对比较少。豪车以美系为主,平价车以日韩系品牌居多,反美情绪并不妨碍他们喜欢开大块头的美国车。中国品牌也有一些,比如奇瑞、长安、广汽传祺、长城等;在伊拉克的大型购物中心,一般都能看到中国汽车品牌的展台。

500

▲雷克萨斯基本上是越野SUV的天花板了

500

▲随处可见的V8大排量SUV

500

▲美国电影里政府神秘部门专用的通用育空在伊拉克也很常见,我在国内一次都没见过

500

▲唯一一次看到宝马,结果还不是伊拉克当地的,挂的外国牌照

500

▲伊朗的塞帕,可能是2003年前伊拉克受西方制裁期间从伊朗进口的,处于半报废状态

500

▲正宗“中东成色”的吉利轿车,可见中国汽车很早就出口到伊拉克了

我们循着地图一路来到巴士拉的滨河大道——假如说巴士拉要对标上海,那么这里就该是巴士拉的“外滩”。凭良心讲,伊拉克政府下功夫建设过巴士拉的滨河,沿河修建了休闲观光的基建设施,
有步道有凉亭有栏杆,甚至还有免费的无线网络。但这个“外滩”却是空空荡荡人烟稀少,仅有的几栋临河大型建筑,要么处于烂尾状态,要么是闲置状态。地图上标示着这个滨河有一家五星级的巴士拉国际大酒店(Basra International Hotel),跑到实地一看却已经停业;网上依然能搜到这家酒店,但官网点进去链接到的是他们的巴士拉机场店。

更要命的是,我们走了两三公里路,却没找到任何吃饭的地方——所有食肆都因为斋月缘故关门谢客。滨河有些小吃摊,眼下也都还没有出摊。

这次中东地区斋月之行,从伊拉克开始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了斋月。土耳其是最没有斋月氛围的,大部分餐厅都在开门做生意;伊朗中午找餐厅变得有点困难,但还是有办法找到;因此我们万万没想到,伊拉克居然会是最严格遵守斋月传统的国家,白天死活找不到餐厅。我们在路上向人打听白天哪里有吃饭的地方,结果人家告诉我们:你们住在哪家酒店,就在那家酒店的餐厅里吃,外面的餐厅没有吃的……于是我们从伊朗的“住宿难”,无缝切换到了伊拉克的“吃饭难”。在伊拉克的10天里,我们一顿正儿八经的午饭都没吃上过;除了巴格达之外,唯一一次看到白天营业的餐厅是在相对世俗化的南部库区路边的服务区餐厅……后面的叙述中,我会穿插地讲一下伊拉克斋月的“吃饭难”问题。

伊拉克比伊朗和土耳其要更严格地执行斋月传统这一现象,正印证了我在前文中对斋月起源的分析——之所以会搞出斋月这个传统,纯粹是因为阿拉伯地区天气太热需要昼伏夜出;所以这玩意儿只适合在热带搞,天气太冷的地方根本扛不住

500

▲巴士拉街景,白天可能是太热了,街上都没啥人

500

500

▲修复和未修复

500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宣传

500

500

▲男人可以在公共场合随便躺着,女人得要好好坐着

500

▲河边的凉亭

500

▲免费的公共Wifi,我没去试能不能用

500

▲伊拉克是我见过街头监控第二多的国家,所以很有安全感。设备全部来自于海康威视和大华

500

500

▲阿拉伯河是可以下去游泳的

500

▲街头执勤的警员

500

▲处于歇业状态的巴士拉国际大酒店,据说是喜来登集团的(图片来源:老赵)

我们按照地图来到滨河大道租车行所在的地方,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家租车行,甚至连店招都没有。那里的一排商铺,只有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开着,于是我们跑进去问那家公司的人。万幸的是医疗器械公司里面有位大叔会说英文,告诉我们租车行一个月前已经搬走了,他也不知道搬去了哪里,但可以帮我们打电话问一下。

大叔打通电话问到了租车行的新地址,帮我们在地图上标了出来,距离这里有四五公里。正当我们犹豫踌躇要怎么过去之时,大叔主动提出可以开车送我们过去,而且强调了一句——免费

来伊拉克之前,早已听闻过伊拉克人的友好;而我们到伊拉克第一天,就感受到了这种无私的友好。

大叔的车是一辆雪佛兰轿车,车里放了很多工具和杂物。他略有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他的工作车,希望我们见谅,然后飞快地将杂物收纳到了后备箱。大叔把我们拉到了新城区的一个加油站,租车公司居然开在加油站里——老实说,幸亏他带我们来,要是让我们自己按照地图标记过来的话,恐怕又得费一番工夫才找得到藏在加油站里的租车公司。

大叔跟租车公司的伙计果然相熟,一见面便相互拥抱寒暄了起来——看到他们“久别重逢”,让我略微减轻了一些接受陌生人帮助的心理负担。这位大叔既帮了我们,又给朋友带来了一笔生意,可谓两全其美。

大叔跟我们告辞之后,我坐下来跟租车公司的伙计谈起了我们的租车计划。

500

▲医疗器械公司的大叔

500

▲免费开车带着我们去租车公司的新办公室

500

▲按照地图上的标记,找到的地点是在这里,大叔也傻了眼。后来才知道是租车公司在前面那个绿色顶的加油站里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