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情系列(200)——在山东文登一个小村里跳动着全球贸易的脉搏

     太阳落山了。路边墙壁里响起机器的声音。一间四、五十平米的房屋里,有八、九台针织机在高速运转。各种晴纶线和弹力线不断的被机器从上方吸入,在下面吐出一排排的针织片。这些来自浙江桐乡的电脑横针织机,正在编织毛衫的前片和后片。

    在屋子外的夜色里,一个看不清面孔穿着大裤衩的壮汉,是这些机器的主人。他只需要村里两个妇女,白天来帮着上线和剪断就可以了。

    这里一台针织机需要4万块钱,40万就可以投资一个小工厂。每天一台机器能创造30元的价值,这对老板就是心满意足了。他已经是附近周围村里的能人了。

    过了22点,老板要去睡觉了。晚上的时候这些机器会自己高速工作。不需要人的照顾,也找不到人来照顾。

    第二天黎明的时候,城市里的大厂会派货车前来取货。同时把晴纶原材料也运过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那些被运走的半成品,会送到另外一个工厂重新完成羊毛衫成品缝制。这些产品最终会供到土耳其、非洲和欧洲的一些超市里。

    那些购买者不会想到,这些毛绒衫最早是由一个安静地几乎没有狗叫的村庄制造。这些只有两道工序的微型车间就坐落在大树林下边。然而这已经不能叫手工作坊了,应该是机器作坊。

    单人工厂,通过与外界联系的丰富的血脉组成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支撑网络运转的背后,是资本对全球市场不断耕耘找到的越来越高效的生产方式。

    【详摘自林雪萍的微博并进行了编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