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政圈中名词概念发生变化的两个例子
1、
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上,没有公知、小粉红、恨国这些词,那个时候最响亮的标签是这两个:【愤青】和【精英】。前者往往用于代指为政府和体制说话的网民,后者往往代指反对政府和体制的网民。
当然,和后来的标签类似,这两个标签也都是对手给贴的。偶尔也用于自指。如果没经历过那个时候,而仅仅从现在的视角看,这两个标签都有点奇怪。
【愤青】从字面上来理解看,是愤怒的青年,青年,还愤怒,那好像这愤怒的矛头应该指向他所处的这个社会和体制啊,为什么反而成了为体制说话的人呢?
【精英】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优秀的人物,但优秀不优秀不是应该由知识、能力、成绩来决定吗?和政治立场有什么关系呢?你反对这个体制,你就优秀了?这也太无厘头了吧?
其实这两个词都是从更久远的语境中演变过来的。
比如【精英】,就要追溯到八十年代,有些人看了一些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类书籍,然后觉得很鹤立鸡群什么都懂,很有”精英“的范儿。再低头一看芸芸众生,立刻产生了一种为他们”开启民智“、”思想启蒙“的神圣感,后来还要求实行”精英政治“。这个词一开始是自称,后来才成为一个讽刺性的标签被对手使用。
2、
2012年之后,“工业党”这个词逐渐开始进入网络大众视野。关于工业党的解释已经很多,不再赘述,它是和“情怀党”所对立的。而且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化”和“工业文明”在很多场景下逐渐成为了为中国体制辩护的重要理由。
但有趣的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工业文明”这个词,恰恰是当时的“情怀党”们所自我标榜的理念。在那部六集纪录片的解说词里,反而多次用“农业文明”来代指当时已经搞了三十年工业化的中国。即,西方世界=工业文明,中国=农业文明。进而认为中国文化只能产生农业文明,不能产生工业文明。只有在文化上全盘西化,才能触碰到工业文明。
有的词汇和概念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化。事后再看,还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