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八年,再次邂逅徐浩峰

       我这可怕的拖延症啊,出于对徐浩峰的喜爱,这部电影我其实是首映当日去看的,然后直到该片下线我的影评依旧难产。难掩失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片悄悄的来,静静的去,毫无一丝波澜,个人对讨论它似乎也变的意兴阑珊,码字一半的影评烂尾似乎也不是不可接受。谁知“众烂云集”的国庆档,激发了广大网名无穷的吐槽欲,或许是仅吐槽那几部国庆档影片,仍然让广大网友欲壑难填。于是这部下线不久又在网络平台上上映的影片也就被拖出来重新进行了鞭尸,神奇的又获得了一定的热度。这倒让我有了些狗尾续貂的动力,倒不是我想为这部影片平反,客观的说这不是一部合格的影片,但目前的舆论环境确实有点为黑而黑的尴尬,吐槽吐的有些言之无物。虽然向佐确实是一块招黑的好靶标,但大部分影评的射术实在有些无趣,更多的是向目前舆论风向的迎合,无论影片本身好坏,这对影片是不公平的。

500

       其实得知徐浩峰这部延宕已久的《门前宝地》将在9月20日上映时,心情是忐忑矛盾的。忐忑是因为我其实对徐浩峰的作品怀有极高的期待,关心则乱!毕竟,距离上一部在院线上映的《师父》已经过去了八年,这次终于不再是参加某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后就渺无音讯的传说,而是一部可以面向大众公映的作品;毕竟,当年的《师父》给了我极好的观影感受,至今我脑海里仍能呈现廖凡持竹节在暗夜小巷中的横刀立马,以及长凳另一头宋佳美的孑然独立,电影中那过场电音BGM也曾一度是我手机短信音;毕竟,《师父》之后,为了解馋的我又去翻看了徐浩峰可以找到的另两部电影作品、他写的小说集《刀背藏身》,以及满怀期待大荧幕上的the next...一晃已过八载。

500

矛盾是因为稳坐近十年已拍未映电影数量最多导演排行前列的徐浩峰,其实存稿众多,但公映的不是《刀背藏身》、不是《诗眼倦天涯》也不是《入型入格》,而恰恰是这部《门前宝地》。《门前宝地》的主演向佐夫妇已经在近几年的舆论事件和综艺节目中积累了过多的负面风评,这样的主演着实太没有观众缘、更遑论票房号召力,若是要和上一部的廖凡和宋佳对比那更是高下力判。犹如准备读一本已知有糟糕主角人设的小说,未读之前已经消耗了极多的阅读欲。但心中也有不少侥幸,想着既然这部作品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出现在大荧幕,而且有徐浩峰弟弟作为共同导演的加盟,是否说明这部作品做了一些商业叙事和大众观感的平衡,不在那么的风格强烈特立独行,以期获得成功。事实证明我还是天真了,虽然上映日是个台风初霁的雨夜,但好歹是个周末,很少的排片和几乎被我包场的放映厅,在资本和观众双轨判了这部电影的商业前景死刑。也许《师父》不俗的商业成绩和较好的观众口碑真的只是昙花一现,是徐浩峰对商业电影的妥协边界,他还是执拗的在追寻他心中的那个世界;也许“大侠”真的只适合行侠仗义时的惊鸿一瞥,而不是适应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

500

500

       看完这部电影的我其实沉默了许久,和目前网上的众多影评不同,也许有些预设立场的恨铁不成钢,总之我没有面对烂片的极致吐槽欲,当然更不会有享受完好电影的强烈倾诉欲。客观来讲,这显然不是一部好电影,出乎意料的是电影的不好之处并不在向佐夫妇的的表演,相反也许是有几分本色出演的意味,两位在片中的表演还真当的上一个“尚可”的评价,所以我其实不太理解网上很多截取片段的尬黑,这种盲人摸象、断章取义以期网友情绪共情的展现真的毫无意义。但我又实在不愿意称其为一部“烂片”,因为电影呈现的很多氛围元素和格调仍然有很多我喜欢的部分。也许可以称之为一种画地为牢的“好”,或者是有格调的“烂”。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李敖评价龙应台文章的一个比喻:“漂亮的纸包着臭鸡蛋”。

500

       这部电影在开头就呈现了强烈的“徐氏风格”,依然是以“武行”势力雄厚的天津作为舞台,依然有那独特的电音配乐转场BGM,甚至都有一个穿着洋装、梳着背头的短发女性作为“武行”的话事人,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毋庸置疑徐浩峰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风格表现力,还有那些能体现独特的思维逻辑,在小范围内又能逻辑自洽的台词,如:“人练了武以后就不敢独自出门了,因为总有人想偷袭试你的功夫,身边跟着几个人不是需要他们保护,而是帮着和偷袭者隔离开,因为总是防备着偷袭,人会疯!”又比如“功夫有用,枪没用,因为功夫是有限度的暴力,你也用枪、他也用枪,最后大家会一起完蛋。”这句楞是让我听出了大国核军控的相似逻辑。独特格调的渲染,不俗台词的点缀,描绘了一个颇有文艺绅士气息的市井行当。还有前期的部分情节片段,如在外国人面前打泰拳和拳击高手的那段的表现手法我就很喜欢,因此在本片的前一小半,完全值得我给出“不错”的评价。

       但是在电影情节过半后,整个电影的节奏开始进入一个颇为诡异的走向,我不怎么愿意称为崩坏,因为崩坏大部分是缺乏驾驭要素的能力。但是徐浩峰的问题显然不是能力,而是追求的方向迥异, 徐浩峰似乎对讲述一个张弛有度、逻辑自洽的故事毫无兴趣,他更醉心于打造他内心的那个世界,然后让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则自己生发故事的走向,故事走向的随意性更像是一个Roguelike游戏。说几个个人尤为不满的点:1、影片名称叫《门前宝地》,说的是开武馆门前百米出了事得管,厉害的馆主可以把百米扩的更远。但是,除了开头以文字表达,中间和最后做了表述,整个电影故事本身和这个名称毫无关系,整个故事走向完全看不出点题和契合之处,有种张冠李戴的变扭感。2、打斗的场景和时间过长,且除了矫情之外看不出打斗的必要和逻辑,看不出明确的胜负标准,好像是为了悟出某些拳理或者招式的底层逻辑而给主角刻意安排的NPC。那种关卡式的打斗场景实在也是意义不明,其实《师父》里廖凡在小巷里闯关式的跟不同兵器的武术家交手就已经有点超现实了,但好歹还算有些克制,但在这部影片里则是完全的放飞自我:不同的武术流派、兵器轮番上阵,看上去更像是传统武术操演,其中还有不少外国人。但却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悖论是主角大师兄一个仅擅长剑连双刀都耍的差强人意,只会三套拳的人是如何纠集调教出各种流派、各种兵器的武者的。3、那个混混头领其实是影片中设计很出彩的一个角色,有着朴素的逻辑和善恶观,却又是很清醒的一个人,但是他最后的反叛实在是意义不明,死前最后的敬礼看似呼应,实则不可理解,这种类似殉道者似的表达也许更适合某些舞台剧,放在大荧幕上则显得突兀,缺乏铺垫。

500

      讲到这里我突然有点和徐浩峰众多未上映影片的投资人达成了某种情绪共情,他的作品不能如期上映的逻辑一直很清晰:影片不够好缺乏大众接受度,同时它又“烂”的不那么世俗,这种影片在资本眼里是最没价值的那种。而某种角度来说徐浩峰确实是个天才,天才都有些“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执拗,对于自己追求的方向有些疯魔的执着,绝不轻易妥协。执拗的代价就是大多数作品倒在了接受市场检验之前。

      比起讨论这部混乱的电影本身,我更原因谈谈我眼中的徐浩峰以及他的作品和艺术表现手法。首先,我看网上很多人称徐浩峰的影片为某种新武侠,我觉得这种观点大谬。何为“侠”?古称“以武犯禁”,现在的释义更为宽泛和正面,但其意涵中脱不开不被规则束缚,追求自由。从这个广义的范畴看,彼得帕克可以是蜘蛛侠,布鲁斯韦恩可以是蝙蝠侠。但是徐浩峰的的“武侠”是建立在“武行”这一体系下的,何为“行”?是组织,组织的核心是什么?是规则。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去形容,徐浩峰营造的应该是一个“武行”宇宙,有着自己的底层规则和定律,徐浩峰所做的是用自己的审美去让其逐步丰满。比如,《门前宝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武行就是柱子和房梁之间的楔子”,就是一条“武行”自我定位的底层规则。虽然,徐浩峰营造的故事中总是不乏挑战规则的主角和各色人物,但他们都不可避免的失败了,即使《师父》中貌似有实力压服“武行”的军阀也免不了被暗杀的命运,一个人的挣扎在一个庞大的集体意识下显得有些螳臂挡车。“武行”其实更像是时代环境的象征,其规则是对封建制度的大量继承和对资本主义的迎合,是在时代环境中妥协和能“苟”住的规则。

        徐浩峰对氛围的营造,对格调的把握,对审美的追求,其实都对现在华语电影摆脱现有模式的窠臼极有帮助。如在《箭士柳白猿》和《师父》中对女性角色魅力的塑造很见其审美情趣,甚至对台词和打斗场景中朴素哲理的追求,如“刀背藏身”对用刀逻辑的诠释;如“箭士柳白猿”中对箭术的表述:“射箭之道,不是中与不中,是神色不变”;“倭寇的踪迹”中一个舞女对戚家棍法简单逻辑的掌握可以击败众多高手,都颇有新意。在他的故事中,没有飞檐走壁,却有拳怕少壮;没有武功秘籍,却有简单的拳理。不敢说它表现的就是真实的传统武术,但确实是另一个颇为不同的角度去诠释“武学”。但是一体两面的是,他有些过于醉心于这些环境的营造和细节的还原,而失掉了很多对影片骨架的把控。之前看过一个《师父》的花絮采访,当时宋佳说导演问他们知不知道什么事“法式低调”的表演,听完后她和廖凡一脸无奈的相视一笑,就能看出徐浩峰追求的是什么。

500

        所以个人觉得徐浩峰作为一个导演的定位其实有很大问题,可能他更适合像在“一代宗师”时那样当个编剧,或者更进一步他更适合当一部电影的背景设计师,去负责一部电影的氛围和人设。就像乔治卢克斯后来会聘用一些星战的狂热粉丝作为顾问,确保后面的续集不偏离原有的世界观构架。徐浩峰更适合去营造一部电影的格调走向,而把讲故事的部分交给别人。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组合,显示的国内电影圈环境和架构制度可能都不支持这种想法,甚至连他本人也不会甘于这种定位。但是我确实觉得,如果徐浩峰能融入这样的生态定位,对华语电影来说可以走出一条类型片的新路来,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称为吐槽的谈资和流量的标靶。期待有下一部带着“徐氏格调”的好电影出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