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考虑将《黑神话:悟空》拍成电影,为啥很多人不看好?

在海浪电影周新浪潮论坛中,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谈及《黑神话·悟空》影视化与游戏改编电影的现象。

500

王中磊透露已经和《黑神话:悟空》团队讨论过影视化,也讨论过具体呈现形式,包括电影、短剧、中剧等。他表示中影今年也做了不少改革,包括可以在电影院看奥运赛事,也希望可以尝试《黑神话:悟空》进影院。他直言游戏改编成电影的,成功案例没有多少,并聊到了《魔兽》与《阴阳师》的影视化案例。《黑神话:悟空》是一款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你将扮演一位“天命人”,为了探寻昔日传说的真相,踏上一条充满危险与惊奇的西游之路。

这个消息一出,很多人就问我怎么看,也听到很多行业内的大佬表述不太看好。

其实要我说,游戏的影视化改编,最大的任务是叙述视角的切换,对玩家/观众的感受沉浸度弱化进行处理,在相应的环境中给出足够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叙事系统的大幅度变化,“魔改”也屡见不鲜。

游戏的特点是主角的“玩家立场化”,以及叙事上很大程度的的“全盘主角视点化”,这削弱了主角的人物塑造“做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联系到了整体叙事,因为人物塑造往往需要跳出绝对的第一人称,在客观视角下进行信息的补足,从而形成全面完整的人物心境与个人经历,看到她接受了怎么样的过往,这又是如何真正地影响到他的。

如果站在第一人称,那么很多信息很难得到自然顺滑的交代情境,同时也不足以形成主角在客观视角之下才能表现出的完整形象,而是更多聚焦于其主观想法与自我认知,而“完整形象”乃至于“自我认知的变化发展、破除迷茫”(所谓的人物弧光,最标准甚至平庸的人物演进模式),就需要更宏观的背景交代、更全面的形象表现,以此形成反衬、对比、揭露、推动等效果,让人物在观众眼中不会停留在“自我认知”的第一阶段,也在自己获取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完成认知推进。

同时,信息的全面化才能支撑起整体叙事,丰富世界观,让观众更了解核心事件,让“世界与事件”不再是游戏程度的“设定与任务”,并由此落实配角们在非第一人称视角之下的塑造。

500

但如果是“游戏”,那么这就不是最必要的了,因为设定与任务的程度已经足够,玩家会因为第一人称的体验而获得更好的沉浸度,先天地“进入”这个世界,并绝对地带入到主角之中。此时,游戏必然的第一人称化,其引发的“塑造缺失”,就不会构成叙事上的严重问题,其提供信息的程度在“视点立场代入”的支撑之下已然足够,甚至跳出其人称、做传统戏剧交代,反而会打破游戏叙事中最长项的“代入性”,而世界全貌、配角塑造,也会由这种“绝对代入”而支撑起来,让玩家变成主角自身,更“直接”地接触到世界与其他角色,仅仅是最基本的表面化容貌、行为、说话、景观,完成比较基础的对人物/场景交互,结合相应的文本信息(拾取和阅读的文字资料,人物的台词),就已经足够。

但是,电影却显然没有“绝对第一人称化”的“代入性”优势,其叙事前提与逻辑基础是不同的,必须围绕着“第三人称之客观化”。游戏改编的重点,恰恰就是“对游戏的影视语境化处理”,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保持住原游戏的些许部分,或是主题性的内核,或是世界观,或是美学风格,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游戏性还原”。而一些绝对第一人称化的电影,如法国的那几部跑酷电影,实验性较强,不足以主流化。

500

当然,《黑悟空》有着超过一般游戏的扎实文本,背景设定与“里故事”非常丰富,只是以游戏叙事的方式“掩藏”在游戏世界的各种局部细节之中。这提供了改编影视的基础,不需要影视化的“原创”,只要集中精力在“如何变间接为直接”,将那些信息正面放到剧情中即可。

更重要的是,作为“万物起源”的《西游记》与相关衍生内容,定立了这个世界的根基,这显然是中国玩家/观众的先天认知,无需任何交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