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一次“性贿赂”引发的政坛大乱斗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

晚清的政坛就是一摊软泥

腐朽昏庸,稀里糊涂就丢了江山

其实还真不是

至少在内部权力斗争方面

人家精神着呢

【今日由头】

1907年6月17日

“杨翠喜案”基本落幕

1

1907年6月17日这一天,慈禧太后开除了一个人。

这人不是普通人,是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相当于外交部长),叫做瞿鸿禨。

瞿鸿禨曾是慈禧最信赖的一批老臣之一,也素以“清廉”闻名朝廷内外,但只是因为多了一句嘴,被直接革职遣回原籍。

到底是怎样一句话,居然会让一个资历如此之深的老干部,直接被打发回家?

那是因为,瞿鸿禨说的那句话,和当时一件轰动朝廷内外的政治斗争有关。

这场斗争,其实源自1906年发生的一件事。

那件事,按照当时的眼光看起来,其实并非是一件大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件小事,经过慢慢发酵和升级,渐渐把当朝的几大势力全都牵扯了进来,最终酿成了一场政治大风波——一批高官因此辞职、被贬以及革职,整个清廷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大改变。

这,恐怕是当初谁都没想到的。

500

瞿鸿禨。他一路升官很快,后人有总结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的长相很像慈禧的儿子同治帝。瞿鸿禨晚年也曾自己作诗,含蓄承认了此事。

2

这件事,得从1906年的10月26日说起。

这一天,有一个钦差大臣到了天津。

这位钦差大臣才刚刚30岁,却非同小可,因为他是爱新觉罗·载振。

载振的父亲,是深受慈禧信任的爱新觉罗·奕劻(kuang 第一声),当朝的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一国的总理。作为奕劻长子的载振,自己也是从小被慈禧当做“年轻后备干部”来培养的:19岁封二等镇国将军;26岁就代表大清帝国出使英王爱德华七世;27岁被派去日本考察;1906年清朝新政后担任新成立的“农工商部尚书”(即部长),可谓少年得志,前途无量。

500

载振。末日孤舰“海圻”号 中代表清朝出访的官员就是他。

“载部长”这次到天津,其实只是路过。他真正的任务,是去考察东三省的。

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势力迅速渗透入东北,与俄国势力犬牙加错。东北乃是大清“龙兴之地”,意义非凡,不容有失。所以,慈禧派出“年轻的老干部”载振,辅以军机大臣徐世昌,率一个考察团前往东北,任务其实是准备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和奉天三个行省,加强控制。设行省,就要有长官,按照计划,东北每省设一巡抚(相当于省长)管理行政事务,整个东三省再设立总督一名。

一夜之间,清朝的官场将多出四个省部级的高官职位空缺,可想而知这个考察团的一言一行,会受到怎样的重视。

10月26日,载振和徐世昌抵达天津后,受到了隆重热烈的欢迎,当晚被设宴接风,酒足饭饱之后,又被请到天津的“天仙茶园”看戏。

进得茶园,入座奉茶,载振的眼睛就再也没有离开台上正在唱戏的一位女子。

那位唱戏的女子,是“天仙茶园”的当家花旦,年方18岁,名叫杨翠喜。

正是这个叫杨翠喜的女子,就此引发了清末一场著名的政坛大风波。

3

杨翠喜,1888年生于天津西郊杨柳青的一户农家。

因家中贫穷,杨翠喜在12岁那年被人卖到天津,几经辗转,来到了“天仙茶园”。杨翠喜聪明乖巧,学会了很多戏曲,再加上外貌出众,很快就成为了“天仙茶园”的头牌,吸引了大批“铁杆粉丝”。

500

杨翠喜

杨翠喜当时的魅力究竟有多大?说两个她的忠实拥趸。

第一个人,是一个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天津盐业和金融业巨富,家缠万贯。但这个富二代特别文艺,尤其喜欢戏剧,在“天下茶园”和杨翠喜一见如故,经常捧场,并在散场后提着灯笼送杨翠喜回家。这位才子富二代还特地为杨翠喜写过两首词,可见用情至真。后来杨翠喜和他有缘无分,让这位富二代倍感惆怅,甚至对他后来遁入空门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这位富二代,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500

李叔同

另一个人,也是天津的巨富,名字叫王益孙,几乎天天来捧杨翠喜的场。王家是天津有名的巨富,其实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过一笔:王益孙的父亲王奎章曾经请过一名年轻人到家里开私塾,到了王益孙这代,还出钱资助那位年轻人在天津办了一所私立中学。

那个年轻人,就是张伯苓,那所中学,就是南开中学。

500

王益孙家族在天津的旧居,现在已成为潮州菜菜馆

李叔同在今天要说的这件事上只是一名路人甲,而王益孙这个名字我们还需要暂时记着,因为他在后续发酵事件中也是关键的一环。

现在回到1906年10月26日的那天晚上。

18岁的杨翠喜在台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看得台下的载振双眼直兮,垂涎流兮。载振年纪虽轻,却也是“阅人无数”,吃花酒,搂名妓,早已名声在外。

而他目不转睛盯着杨翠喜的那一幕,全都被一旁的一个叫段芝贵的人看在眼里。

4

现在轮到段芝贵出场了。

那一年,37岁的段芝贵已经做到了天津巡警道(相当于天津市公安局长兼消防局长再兼个卫生局长)。

段芝贵是安徽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靠着族叔在袁世凯手下当差,得到了接近袁世凯的机会。论能力,段芝贵基本没啥,但他有一套特别厉害的拍马屁功夫,而且在官场上善于察言观色,投人所好,再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

500

段芝贵

载振一行经停天津,忙坏了段芝贵:谁都知道,伺候好这位背景显赫的“年轻后备干部”,今后的好处可是数不胜数——更何况,段芝贵是有自己明确目的的。

所以,当段芝贵看到载振对杨翠喜魂不守舍的时候,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当晚,段芝贵就安排杨翠喜进了载振的卧房。

第二天,段芝贵找到了杨翠喜的忠实粉丝、富商王益孙,请他帮忙“倒口袋”。

所谓“倒口袋”,是天津老百姓的一种说法。按照当时清朝的规定,官员不准自己蓄养戏伶或妓女,但是如果有其他人用非官方的名义赎买了她们之后再暗地里“交易”给官员,却无人追究。所以,这种帮官员买人再交易的生意,就叫“倒口袋”。

王益孙受了段芝贵的委托,就去赎买杨翠喜。戏园的老板也不是傻子,知道王益孙来赎买,幕后必有大金主,所以漫天要价,最后成交价高达12000两白银。

赎身后的杨翠喜,被段芝贵又花了大价钱精心打扮装饰之后,在1907年的3月,以为载振父亲奕劻祝寿的名义,送到了北京——送给奕劻的,是段芝贵向天津商会会长王竹林借的10万两白银礼金,而杨翠喜,当然是献给载振的。

500

奕劻,以贪财著名

1907年4月20日,投桃报李的时候到了。

新设立的东三省巡抚名单公布,其中黑龙江省新任命的巡抚,赫然写着“段芝贵”的名字。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

段芝贵之前充其量只不过是个四品的道员,名不见经传,怎么一下次就连升三级,成了从二品的巡抚,主政一方了?

此时,天津的一些报纸已经开始披露段芝贵用“美人计”进行“性贿赂”买官的内幕,“杨翠喜”这个名字也被人挖了出来。

一场被称为“丁未政潮”(1907年是丁未年)的政治风暴,正式开场。

5

第一个站出来踢爆这件事的,是御史赵启霖。

当时清廷之上,有一个著名的“三霖公司”,指的是三名敢于直言的御史:赵启霖、赵炳麟、江春霖。这三名御史不仅能言善辩,不怕得罪权贵,而且还会利用民间媒体舆论造势。

段芝贵“性贿赂”载振以取悦其父奕劻买官一事,其实早已在坊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当时刚刚创办《京报》的主编汪康年将这件事来龙去脉都已说得一清二楚,发在了报纸上。但朝廷之中却一直都无人敢公开说,因为毕竟涉及到首席军机大臣奕劻的大公子。

但赵启霖就敢。

1907年5月,赵启霖直接上书,将段芝贵“性贿赂”买官的事情全盘说出,指出段芝贵既不是科举出身,也没有立过什么大功,甚至作为一名二品官员都没面见过皇上,就这么稀里糊涂上任了,这一切都是奕劻卖官鬻爵带来的恶果。

赵启霖在参本的文末还加了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

500

赵启霖的行书札记

按照清朝的监察制度,赵启霖的这份上书被直接送到了慈禧的案前。

慈禧看完之后,勃然大怒:奕劻啊!你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其实奕劻好财,载振好色,慈禧也早有耳闻,但对能力平平的奕劻一直不舍得弃用,一是因为奕劻毕竟是近亲宗室,二是他毕竟忠心耿耿。

但是,这件事看上去证据确凿,且影响恶劣,连慈禧都知道不能姑息了。

考虑到牵连重大,慈禧先下了第一道命令:

段芝贵就地革职!

可怜段芝贵当时还在乐呵呵去黑龙江赴任的路上,就被告知乌纱帽没了。

但是,这只是这场战争的开端而已。

上奏的赵启霖,以及披露消息的《京报》主编汪康年,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本文开头,那位军机大臣瞿鸿禨的门生。

瞿鸿禨,是当时清廷上“清流派”的代表。

500

“清流派”是清朝光绪年间在清廷开始出现的政治派别,大约形成于1870年代。“清流”原喻指德行高洁、勇于言事,有名望的士大夫。当时军机大臣李鸿藻因为军机处的洋务派占了多数,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针砭时事,揭露腐败。

根据时间阶段,“清流派”也有“前清流”和“后清流”之分。总体而言,“清流派”都注重品德修行,严于律己,比较清廉。但在一些治国理政的方针上,由于他们缺乏对时局的全面了解,也提出过不少有局限性的主张

彼时的“清流派”势力,已和李鸿藻、翁同龢时代的“清流派”不可同日而语,但刚正不阿,清廉自律,敢言直谏的品行倒还是一脉传承。作为“清流派”酝酿已久的组合拳,难道就仅仅是为了罢免一个区区从二品的官员段芝贵吗?

当然不是。

那么,是不是就是针对贪腐无度的首席军机大臣奕劻?

其实也不完全是。

借踢爆段芝贵“性贿赂”案,“清流派”其实是想和一个人发起决战。

而这个人,就是段芝贵幕后真正的大老板:袁世凯。

6

在1906年前后,袁世凯的“北洋派”已经很成气候了。

1901年,一代权臣李鸿章去世,42岁的袁世凯接任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已经是当时大清帝国令人瞩目的实力派人物了。

但袁世凯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通过结交各路朝廷权贵,袁世凯一直在为自己的势力扩充做准备。载振其实要比袁世凯小17岁,但两个人其实是换过帖的结拜兄弟。袁世凯是看中载振这个人吗?当然不是,他也是奔着载振的老爸,当时的庆亲王奕劻去的。

所以,当时朝廷上都知道有一个联盟,叫做“庆袁联盟”。

而段芝贵,恰恰是袁世凯一手扶植起来的亲信。

500

袁世凯。段芝贵之所以能获得袁世凯的信任和提拔,其实也和他不断给袁世凯贡献女色有关。所以段芝贵还有一个绰号,叫做“民国第一皮条客”。

所以,段芝贵用“性贿赂”换来的黑龙江巡抚,与其说是奕劻听儿子吹风给段芝贵面子,倒不如说是给袁世凯面子。

那袁世凯为什么要段芝贵升黑龙江巡抚呢?因为他需要布局,需要自己的势力走出京城。事实上,在1907年4月20日公布的东三省长官名单上,黑龙江巡抚段芝贵,吉林巡抚朱家宝,奉天巡抚唐绍仪,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四个人清一色都是袁世凯的人。

也正是因此,袁世凯一手遮天的“北洋”势力引起了“清流派”的担忧,其实也引起了慈禧的警觉:她罢免段芝贵,也不是冲着这么一个小小的从二品官员任免去的。

敲打的,就是袁世凯。

在这一点上,“清流派”其实充当的也是慈禧的工具。

不过,“清流派”是真心决定发动总攻的。他们打出的还不仅仅是赵启霖这一张牌,还有一张更大的牌也甩了出来——刚被任命为四川总督的岑春煊不去四川上任,直接坐火车到了北京。

岑春煊也是个“官二代”,父亲是云贵总督岑毓英。岑春煊在“戊戌维新”中支持变法而得到光绪帝信任,但之后又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光绪逃难时主动勤王而得到了慈禧的褒奖,深受慈禧信赖,也是一个大红人。

而且,岑春煊为官时也是大力惩治贪官污吏,与“清流派”瞿鸿禨是结成同盟的,也算是“清流派”的有力盟友。

500

岑春煊。因为他手段强硬,一度和袁世凯并称,有“南岑北袁”的说法

1907年5月1日,岑春煊抵达北京,之后四天连续四次被慈禧召见单独议事,并被授“邮传部尚书”的重要职位,留守京城。

岑春煊坐稳京城后,立刻做了两件事,摆明了态度:

第一件事,上书弹劾奕劻,称他贪污腐败,不适合再担任首席军机大臣;

第二件事,给出了邮传部侍郎(副部长)朱宝奎贪污腐败的证据,让慈禧太后撤了朱宝奎的职——朱宝奎是袁世凯的“北洋派”的人。

一时之间,京城传言四起:老佛爷准备起用岑春煊,接替袁世凯担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

至此,“清流派”已经火力全开,占了上风。

奕劻和载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唯一的希望,就是看袁世凯该怎么接招。

7

现在,轮到之前露过脸的天津富商王益孙再度登场了。

1907年的5月,王益孙忽然接到了张镇芳的一个请求:您受累,请把杨翠喜纳为小妾。

这个张镇芳也不是普通人,他的姐姐是袁世凯哥哥的老婆,换句话说,他算是袁世凯的亲戚,转达的,就是袁世凯的意思。

彼时,杨翠喜已经被悄悄从北京又送回了天津。

500

张镇芳。他是袁世凯二哥袁世敦的妻弟,曾当过大清的末代直隶总督(只做了10天)。他的儿子,是著名的诗词艺术家、收藏家、书法家张伯驹

这就是袁世凯回击的第一步:先把“性贿赂”这件事糊弄过去再说。

按照张镇芳的授意,王益孙要先伪造一张契约,上面证明自己在1905年6月就已经花3500两白银的代价,将杨翠喜纳为小妾(后又改口为买做使女),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一年后专门买来献给载振的说法。

王益孙本来就喜欢杨翠喜,现在等于是白得,当然欣然从命。

之后,天津商会王竹林也受到了“嘱托”,届时要一口否认曾经借款给段芝贵。与此同时,“清流派”利用舆论,袁世凯也会这一招:《大公报》领袁世凯之意,也开始发布所谓的“真相”:把杨翠喜早就被王益孙买去做妾这一“事实”进行了大幅报道。

这边袁世凯刚刚打点停当,那边慈禧太后派出的钦差调查大臣已经到天津了。

领衔调查团的,是两个人:年方27岁的醇亲王载沣,和已经80岁的文渊阁大学士孙家鼐(nai,第四声)。

年轻的载沣主要是代表皇室,真正能给案子定性的,是孙家鼐。

当时清廷的第三股势力,开始登场了。

8

孙家鼐代表的,是当时清廷里的“老臣派”。

“老臣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孙家鼐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他们的特点就是“德高望重,资历极深”。比如孙家鼐,是咸丰九年(1859年)的状元,不仅做过吏部尚书,还代理过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五部的尚书,最后被封了文渊阁大学士——这样的资历,这样的年龄,说一声“德高望重”是绝不夸张的。

500

孙家鼐

“老臣派”作为当时朝廷上的第三股势力,特点就是:谁都看不上,谁也不得罪。

对于“清流派”,“老臣派”一直是保持距离的,而对于这些年青云直上的“北洋派”,“老臣派”其实是嗤之以鼻的。但是,由于自身缺少足够的实力,“老臣派”也不得罪“北洋派”,只是一直在幕后撺掇“清流派”站到台前。

如今,这样一个机会摆到了孙家鼐的面前:到天津一问一查,那些所谓的“契约”和“口供”漏洞百出,全是疑点。

这是无疑是一个可以扳倒“北洋派”,至少可以重创袁世凯的机会。

但是,孙家鼐却犹豫了。

若要交回一份“做伪证”的报告,弹劾奕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奕劻是皇亲国戚,且是可以世袭的“铁帽子王”,就算一时弹劾下去,恐怕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至于袁世凯,年富力强,羽翼已成,爪牙遍布天下,这一击能把他击倒吗?

最关键的是,老佛爷究竟是怎么想的?她是不是真的想查到底?

500

慈禧太后

到底是经历过不少“活久见”,80岁的孙家鼐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取证之后,与载沣商议,返回京城,交出了自己的最终结论:

杨翠喜本来就已经是王益孙的小妾,赵启霖的参奏缺乏事实根据,不足采信。

舆论哗然。

但是,收到这份报告的慈禧,是满意的。

对奕劻,慈禧虽然恼他腐败,但毕竟还是要他的忠心耿耿;对袁世凯,慈禧虽然警觉,但毕竟还是要用他的能力和“北洋派”的势力。

慈禧需要的是敲打,而不是铲除。当然,慈禧左手敲打“庆袁联盟”,右手也没忘了“清流派”。

上奏的赵启霖,随即被慈禧斥责为“亲贵重臣名节攸关,并不详加访查,辄以毫无根据之词率行入奏,任意污蔑,实属咎有应得”,宣布当廷革职。

这下也惹恼了“三霖公司”的另外两位“大咖”。赵炳麟先站出来上奏,说历朝历代,对“言官”都应宽容,随后江春霖也继续上奏,说“王益孙花3500两买一个使女闻所未闻,调查是在睁眼说瞎话”。

但其实,慈禧也只是给两边各一个交代而已。被宣判“永不录用”的赵启霖,革职后不久就又重新被录用,放到地方的重要岗位上去了。而奕劻也很快给出了慈禧需要的交代:儿子载振年轻糊涂,主动辞去“农工商尚书”这一职位。

慈禧表示“勉强同意”。

一场政治大风波,各打五十大板,眼看似乎就要风平浪静了。

但有一个人不肯,因为在挺过了一轮攻击之后,他要报仇。

9

这个人,当然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首先瞄准的复仇对象,就是试图抢走自己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位置的岑春煊。

面对深受慈禧信任的岑春煊,袁世凯选择的反击手段也是动足了脑筋。

首先,是要将岑春煊赶出权力的中枢——北京。

袁世凯先是让两广总督周馥、闽浙总督松寿接连报告两广地区“匪患难平”,然后让奕劻去面见慈禧出主意——两广总督非岑春煊担任不可。岑春煊进京后,天天要和慈禧“独对”,弄得慈禧也是颇有点审美疲劳,结果就真的下旨让岑春煊去做“两广总督”了。

从进京担任“邮传部尚书”到被外派“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北京只呆了25天,就被赶走了。

其次,袁世凯必须要让慈禧不再信任岑春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袁世凯还动用了“高科技”——找人PS了一张岑春煊和康有为、梁启超的合影照片。慈禧平生对康梁恨之入骨,看到这张“有图有真相”的照片,自然是心头火起。外加上岑春煊受命两广总督后,却迟迟在上海滞留不肯去就任,也给了“庆袁集团”造谣的借口:岑春煊与革命党人乃至日本人密谋要“归政光绪”。这两点都戳中了慈禧的痛处,最终促使她决定让岑春煊“开缺”——不再任命,下次再说。

500

慈禧对康有为有刻骨之恨

第三,在扳倒了“清流派”一大支柱后,袁世凯又开始向另一大支柱瞿鸿禨动手了。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怪瞿鸿禨自己不争气。

在有一次和慈禧的单独聊天中,瞿鸿禨曾提出把奕劻请出军机处,当时慈禧不置可否,只是对他说“我自有安排”。瞿鸿禨一看有点苗头,就想顺势推一把,于是他又想到了媒体——他找到自己的门生、《京报》主编汪康年,说慈禧想换首席军机处大臣。而汪康年又把这个消息捅给了英国《泰晤士报》,试图用外媒来制造舆论压力。

结果慈禧没看报纸,倒是有外国公使夫人看到了《泰晤士报》,说中国的“总理”可能要换人,于是在和慈禧的见面中直接询问了她。慈禧一惊之下,想来想去,自己只和瞿鸿禨说过,不由大怒。

恰在此时,由袁世凯买通的御史恽毓鼎趁机上奏弹劾瞿鸿禨,说他总是利用媒体造势,在御史团队里拉帮结派搞“小团体”。正在气头上的慈禧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宣布将瞿鸿禨革职。

500

《京报》在几个月后也被勒令关停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6月16日御史上的奏,6月17日瞿鸿禨就被宣布革职了。

瞿鸿禨的革职,宣告这场“丁未政潮”算是基本落下帷幕。

10

不过,“北洋派”其实在这轮风潮中也没占得什么便宜。

在不断感受到慈禧的“敲打”之后,袁世凯最终也决定“以退为进”,做了一个表态:

将满清贵族最忌惮他的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之后,袁世凯又同意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只是,袁世凯羽翼已成,其实已经没有人能阻挡他狂野的步伐了。

【馒头说】

一场“丁未政潮”,其实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结果来看,“清流派”偃旗息鼓,“北洋派”不占便宜,看似两败俱伤,得利的是从中“敲打”的慈禧。

但事实上,慈禧又何尝是个赢家 ?

在最初,慈禧确实是想用“清流派”来敲打“北洋派”的,因为无论如何,“清流派”清廉自律,且对朝廷忠心耿耿,是可用的一股势力。但慈禧自己也没想到,“北洋派”的反击是如此凶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慈禧也看到联合满人贵族的袁世凯已经能量大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不得不引起警觉。

“清流派”的倒下,对大清王朝其实绝非利好。尽管他们相对“北洋派”而言力量弱小,甚至有些“螳臂挡车”,但毕竟还是忠心耿耿的。

所以,后来慈禧只能试图拉拢“老臣派”,她甚至一度想让80岁的孙家鼐加入军机处,成为第三股牵制力量,但孙家鼐却谢绝了,正如“老臣派”的一贯作风:不掺和。

无奈之下,慈禧在“丁未政潮”后只能启用了第四股势力:“亲贵派”,包括后来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镇国公载泽,陆军部尚书铁良等少壮派满族贵族。但是,且不论这批少壮派个人能力如何,仇视汉人的他们上台后,再一次将汉人慢慢排除出了政治权力中心,使得满汉进一步对立,进而加速了大清帝国的崩溃。

而这场“丁未政潮”的整个过程,其实已经展现出这个帝国内部已经腐朽到了什么程度:弃清扬浊,拉帮结派,贪污腐败,明哲保身,隔岸观火……

就在“丁未政潮”之后的1908年,慈禧和光绪双双归西。

即便满清的权贵们后来成功让袁世凯革职回乡,似乎从内部解除了一个危机,但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冲击,他们已经完全不能抵挡。

仅仅三年之后,全国就燃起了熊熊革命烈火。

一个建立全国政权长达268年的帝国,毫无悬念地,轰然倒塌。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段芝贵献妓贝子案》(周利成,《湖南档案》,2003年01期)

2、《清末轰动朝野的一桩官场花案》(甄光俊、方兆麟,《文史精华》,2007年11期)

3、《清末名伶杨翠喜引出的一场贿官风波》(陈凤尤,《湖北档案》,2010年Z1期)

4、《改变晚清政治大格局的小女子》(陈忠海,《文史天地》,2017年05期)

5、《晚清震动高层的钱权色交易案》(蔡登山、柯基生,《廉政瞭望》,2017年04期)

6、《杨翠喜:一个民女引发的监察大案》(焦利,《人民公仆》,2014年01期)

7、《名妓裙下的大老虎》(李德林,《老区建设》,2014年17期)

8、百度百科“丁未政潮”词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