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归类释读

500

500

一、《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由孔门弟子编著。全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法家学派的早期思想。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各篇简介如下:

500

二、《论语》归类

《论语》为语录体,各篇以首段的头二三字为标题,由约500条上下文不连贯的语录组成,且存在不少文言释读歧义,不利于读懂孔子的思想体系。

根据各条语录主要内容,本文将《论语》归类为十二篇,分别为论鬼神、论礼、论仁、论德、论孝、论君子、论处世、论生活、论学习、论政治、论志向、评价人,见下表:

500

三、《论语》归类释读

1.论鬼神

经过夏商周三代千余年发展,以“昊天上帝”为最高神的儒教信仰体系日益完善,孔子及弟子均为虔诚的儒教信徒,《论语》论鬼神的语录有13条,释读如下:

500

2.论礼

《周礼》是周朝的国法,是规范周王及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制度体系,孔子主张各诸侯遵守《周礼》,以回归西周天下安定繁荣的局面。

孔子的礼治思想,经过子夏、李悝、吴起、商鞅、荀子、韩非、李斯等人改进发展成法家学说,法家主张革新与完善《周礼》,适应新形势,最后的成果就是《秦律》。

《论语》论礼的语录有34条,释读如下:

500

500

3.论仁

孔子思想主要分为三条:诸侯守礼,上施仁政,民以学入仕,即诸侯遵从周朝的国法,官员施行爱民政策,平民凭读书而做官。

孔子的仁治思想,主要分为两方面:为政之仁曰爱民,为人之仁曰爱人。

仁治思想经过曾参、子思、孟子、乐正克、公孙丑、叔孙通、董仲舒等人改进发展成儒家学说。儒家主张统治者顺从天道、施行仁政,但一般反对轻易变法,反对剧烈变动制度体系。

《论语》论仁的语录有49条,释读如下:

500

500

4.论德

孔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主要分为德、孝两方面。德,经过孟子、董仲舒、班固、王充等人完善,归纳为五常,用以规范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辞让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守诺之心为信。

《论语》论德的语录有18条,释读如下:

500

5.论孝

孔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主要分为德、孝两方面。孝,经过曾子、孟子、董仲舒、班固等人完善,归纳为三纲,用以规范为君臣、父子、夫妇的行为准则。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为君、父、夫的言行分别为臣、子、妻的榜样与标准。

《论语》论孝的语录有13条,释读如下:

500

6.论君子

君子、小人是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称呼,贵族阶层被称为君子,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阶层被称为小人,如庶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奴仆。

民以学入仕是孔子三大思想之一,即平民凭读书而做官,后来逐渐演化为科举制度。

孔子办学教授六艺:礼、乐、射、驾、书、数,即法律、音乐、武术、驾驶、语文、数学六门课,在当时的普遍文盲社会里,学好这六艺绝对是人才了。孔子是从政几十年的职业老官僚,其办学实为一所“士人(公务员)培训班”,培养官场打工人,为平民成为士人提供了途径,学生也多为学当官而来,很多也被举荐当了官。

《论语》中的君子指优秀士人,小人指平民。孔子提出了平民成为优秀士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要求,为平民阶层升迁提供了标准和憧憬。

《论语》论君子的语录有80条,释读如下:

500

500

500

500

7.论处世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家、法家之先河,一介平民,从19岁为季孙管理仓库入仕,官至鲁国司寇、摄相事,54岁致仕,宦海沉浮35年,其后周游列国14载,享寿72岁。

孔子传奇而丰富的一生,留下了很多处世经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世之道,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论语》论处世的语录有63条,释读如下:

500

500

500

8.论生活

《论语》涉及孔子生活事迹的记录有21条,释读如下:

500

9.论学习

《论语》涉及孔子教学事宜的语录有78条,释读如下:

500

500

500

10.论政治

为打仗获胜需要,东周时期的大趋势是政治上由地方封建向中央集权过渡、经济上由农奴制向自耕农制过渡,实行中央集权就得废除世卿世禄,实行自耕农制就得解放奴隶、给野人平等权,这些也是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这些是孔子在当时不敢触碰的。

孔子三大思想:诸侯守礼、上施仁政、民以学入仕。

诸侯守礼:在周王权威丧失、列国征战的情况下,让诸侯遵守周朝的国法周礼,很不现实。孔子弟子子夏与时俱进,革新周礼、主张变法,教出李悝、吴起等政治家,李悝教商鞅等政治家,孔门荀子教出韩非、李斯等政治家。孔子的礼治思想,开创法家之先河。

上施仁政:只有部分国家做到,大多国家奉行强兵打仗、压榨国民。

民以学入仕:做的还不错,孔子将只有周朝贵族才能看到书籍传授给了平民,培养了很多读书人,出现了很多平民政治家。

孔子的政见不符合东周时期大趋势,很难获得列国君主接受,其历史成就更多在教育方面,一、保书:整理和保存了很多先秦书籍,为后世文化提供了源泉;二、育人:办学教育了几千学生,这些学生再办学,大量中下层人民识字,读书人日益增多,奠定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

《论语》论政治的语录有76条,释读如下:

500

500

500

500

11.论志向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认为自己是替天传道之人,遇到危险却信仰弥坚,是一位虔诚信仰昊天上帝的儒教徒。

《论语》论志向的语录有7条,释读如下:

500

12.评价人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与弟子相谈甚欢,平等而真诚的交流,有不少对当时人、古代人的评价,非常中肯。

《论语》涉及评价人的记录有50条,释读如下: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