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约翰可汗总把英国描绘得比苏联还要可怕?
某个热议话题在某乎引起了关注,究竟为何小约翰·可汗总是将英国描绘得比苏联更加恐怖呢?
晏之敖回答
英国人的逻辑是我们中国人确实无法理解的。
比如说之前有一阵子我热衷人类学,然后看到一个经典的案例,塔斯马尼亚悲剧。
就是说几万年前第一批智人走出非洲,一路沿着中东印度,大概在四万年前,越过当时还是陆地的东南亚最后抵达澳大利亚。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新石器技术,也就是磨制石器,骨针,捕鱼什么的都不在话下。
然后海平面上升,把澳大利亚和亚洲大陆隔开,也隔开了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
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智人在之后的六七千年时间,是越活越回去了,先后忘记了捕鱼,骨针,磨制石器等等先进技术,最后技术水平比尼安德特人还差得远。
这种自然演化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并不一定是一直往前的,一路倒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我看来,这代表了一种“大过滤器”或者“大筛选器”的运行机制。所以这个岛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重大。
然后英国人来了,这是他们干的事情:
英国殖民者在1803年登陆了塔斯马尼亚岛,在岛上建立了第一个白人殖民区。
在一开始的接触中,白人与塔斯马尼亚人的相处还算愉快,塔斯马尼亚人对这些外来者很感兴趣,他们有胆大的直接过去揭开白人的衣服,看看他们里面的皮肤是否也是白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比较无礼,白人也容忍了他们。白人甚至还会送一些新鲜东西给塔斯马尼亚人,并教对方使用。
看起来是其乐融融,但白人很快就暴露了本性,1804年,一群手无寸铁的塔斯马尼亚人被白人无故射杀,其中包括了老弱妇孺。这样的行为自然引起了仇恨,塔斯马尼亚人开始对白人展开报复。
但白人有先进的武器,对于原始的塔斯马尼亚人来说是降维打击,而且在这种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逃犯,这些人本来就作恶多端,眼下更是把捕杀塔斯马尼亚人当成了娱乐项目。
有一位来塔斯马尼亚岛旅行的欧洲人留下了他的见闻:伤者被打碎了脑袋,婴儿被扔进火堆,刺刀插进颤抖的肉体,在黎明之前,土人们围着打盹的篝火就变成了他们的火葬场。在白人的屠刀之下,塔斯马尼亚土著的人口数量迅速减少。
1828年,澳洲总督亚赛尔以为这场屠杀是出于白人的报复,他想要停止这一切,所以下令活捉一个塔斯马尼亚成年人奖励5英镑、孩子则是2英镑。
这位总督的心是好的,他以为要活捉就会减少杀戮,但他还是低估了那群罪犯的邪恶。
殖民者得到命令后,当成是官方的鼓励,于是成群结队地去抓捕塔斯马尼亚人,有时候兴奋起来就完全不顾命令直接残杀。
亚赛尔见情况越来越糟,便停止了那道命令,还派出军队想把塔斯马尼亚人驱逐到塔斯马半岛隔离起来,不让其他匪徒接近。但是塔斯马尼亚人已经有了戒心,亚赛尔派出的士兵根本抓不到他们。
直到1830年,一位叫乔治·鲁滨逊的传教士不带武器进入一个一个土著部落,说服他们迁徙,这个乔治·鲁滨逊一直以来对塔斯马尼亚人都非常友好,他也是少数被后者信任的白人之一。
塔斯马尼亚人也明白留在原地只会面临灭族的惨境,所以那些幸存者就出来跟随乔治·鲁滨逊步行到了佛林特斯岛,可惜这一切太迟了。
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塔斯马尼亚人约有六千之数,等到了佛林特斯岛后,只剩下了203人。
这群土著虽然换了居住环境,但境遇并没有好转,乔治·鲁滨逊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传教士为的始终还是传教,他从总督处借了军队,然后用武力强迫塔斯马尼亚人放弃几千年的部落文化,让他们改信基督。
塔斯马尼亚人自由自在惯了,既不适应西方文化,也不适应这种囚犯般的生活,并且因为聚居在一起,爆发了传染性肺炎,导致人口迅速减少。
1847年,为了防止再出现聚集性疾病,殖民者将他们转移,但此时的塔斯马尼亚人人口已经衰减至40,基本上灭绝是不可避免的了。
1860年,塔斯马尼亚人只剩下11人,殖民者也开始做出一些措施,但并不是保护,而是出于研究,他们也明白塔斯马尼亚人相当于“活化石”,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所以之后每当有塔斯马尼亚人逝世,殖民者中的人类学家就会将遗体制作成标本研究,尔后再进行展览。
最后一位纯种的塔斯马尼亚人名叫楚格尼尼,她看多了同族伙伴的遭遇,心中非常悲凉,所以她立下遗嘱希望能将自己的身体烧成灰,然后撒在德‧恩特列卡斯托海峡中。1876年,楚格尼尼死后被葬在喀斯喀德一家废弃的女犯工厂。
但是在1878年,英国皇家塔斯马尼亚学会将她的遗体挖出,进行过一番研究后放在了塔斯马尼亚博物馆公开展示。
期间有很多人认为这样太过残忍,不断请求遵从楚格尼尼的遗愿,但皇家塔斯马尼亚学会及博物馆都置之不理。我实在不知道这到底哪里有一分所谓的文明?
直到1976年4月,整整过了一百年,楚格尼尼的遗骸才所愿火化并洒向了大海。而她的部分表皮和头发,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2002年才归还给塔斯马尼亚。
----------------------------------------------
当时的皇家科学院在论证澳大利亚土著与猿类的相似性方面非常严谨,竟然指出他们已经进化得与人类极为相像。而击杀猿猴并不被视作问题。英国人的态度就是如此严格。
任意选一部讲述二战前英国的影片,你会发现他们对自己社会底层的人只视作不完全的人,更不用说其他文化了。影片中甚至描绘了一些人在殖民地如何横行霸道的情节,但只要这些角色没有进行屠杀或虐待,他们依然可以被当作正面人物,殖民剥削似乎根本不算他们的缺陷。
在北爱尔兰大饥荒期间,英国的粮食供应却非常充足,却眼睁睁地看着那里的居民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苏联的罪恶可以归结为试图解决问题,但缺乏有效的方法,只能采取拙劣的手段。而英国的罪恶则显得更加抽象,明明有足够的粮食却让人忍饥挨饿,已经掌控了殖民地,却仍然实施种族灭绝。
因此,可以说,带英对应十大恶人中的“损人不利己”白开心。
很容易明白,某个班级中的不良学生,扰乱了负责的老师、破坏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并且引诱成绩优秀的同学逃课,这就是所谓班上的“模范生”。虽然我未能提升自己,但我让你们也无法前进,甚至倒退,这样等于是我的进步。
实际上,苏联仍然有一些逻辑可言,而英国则完全没有,这就像在盗窃中还有一定的原则可以理解,而精神病则让人敬而远之,二者道理相同。
苏联是一个清流的文官集团,或许会有一些贪婪,但总体上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英国则借鉴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特征,开发了一个APP到处留后门漏洞。这个APP到底好不好用尚不可知,但随时可以找到切入点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复盘,主要强调的是便于干预。
“当地的土著安闲自在,每天都与猴子嬉戏,直到某一天,欧洲人出现了。”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及其在殖民地抢劫财富往下的滴漏,在农业时代,平均寿命只有35岁,而到了1900年,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后,这一数字已经提升至50岁。整个维多利亚时期正是人均预期寿命迅速增长的阶段。
殖民地是另一回事了,非洲的黑人如果没有交纳足够的橡胶,就会遭到砍手砍脚的惩罚,这一事件发生在1963年,而不是18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