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1: 美国的政治宣传铁骑

好莱坞是地处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郊外。因为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气候舒适,在上世纪初吸引了很多美国本土电影公司来这里拍摄。随着美国的国力上升,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世界电影最高端的代名词。

500

电影在诞生那一刻起,就慢慢的在西方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有声电影诞生后,电影成为人类文明的第七大艺术并迅速席卷全球,从而使得整个人类文明为之着迷。电影的基本概念就是:“电影以镜头作为基本语言单位,总体上统摄主要创作者的理念、思想、信仰以及相应的审美取向,来进行自如的时空转换这一独特的蒙太奇手法以及视觉听觉等表现手法”。最重要的是他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得电影在宣传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渗透方面,相对其他文化艺术渠道更具有优势。

500

这也同样是为什么电影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各国政府都将电影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之一,因为电影所产生的直接感官效果。它可以对观众形成一种潜在的深刻影响,从而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从新塑造他们的视觉思维和听觉类型,并且从新定位观众的思想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趣味。甚至可以做到完全重新塑造他们的历史记忆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感。在冷战时期对于苏联最后的解体,好莱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500

苏联解体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崇尚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隐秘的方式隐含在好莱坞电影的形势和结构中,因此在苏联得到了极其有效的宣传与推销以及传播。这种完全的润物细无声似的意识形态渗透,使得当年苏联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群体集体中毒,进而完全崇拜并接受好莱坞展示给他们的“西方梦”。并被这个蒙太奇式的西方梦给忽悠的集体昏昏欲睡,其后果远胜一人自己一顿喝三大瓶伏特加的效果。使得前苏联年轻的精英们自己鬼使神差般地,在忽忽悠悠的状态下喝了西方给他们的“一杯毒酒(休克疗法,500天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庞大的苏联,在还是比较强壮的时候突然分崩离析,经济彻底崩溃,国家用70年积累的财富被西方国家一夜之间席卷一空,整个国家陷入混乱,民不聊生!

500

苏联解体后的难民

另外因为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审查制度非常的隐秘,导致全世界的观众都对好莱坞产生了一个错觉,这个错觉就是好莱坞没有电影审查制度,任何制片人和导演都可以拍摄自己喜欢的任何题材与内容的电影,可以任意的发挥和表达。观众们也更不会想到,好莱坞其实是在美国的政治权力来掌控的意识形态所控制之下。   

好莱坞电影里的意识形态

人们第一次对电影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产生兴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法国。当时的众多法国电影左派评论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卡尔·马克思、吉加·维尔托夫以及贝尔托·卡莱希特的影响。这些法国左派的评论家们分别在《电影伦理》、《电影手册》、《新批评》等杂志发表文章,文章点评有关意识形态与电影之间的关系。随后学术界以这些文章为基础发展出一个融合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为基础的,有关电影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学术思想体系。

500

卡尔·马克思

这个思想体系有一个共识就是,一切电影都是解释意识形态的载体。每一部电影都有它自己独特并且主观的世界观,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最合适的载体,由于电影本身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去选择展现或者不去展现所要表达的事物和价值观,因此电影可以给观众所造一个现实的梦幻世界。正如米歇尔·马多尔说的那样“本质上电影图像作为生活的再现,与生活本身一样具有相等的介入性,也就是说完完全全的介入”。

 

50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因为一部电影的制作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电影永远都会受到金钱所有者的制约。电影的金钱投资方完全可以要求修改剧本,剪切片断,甚至禁止电影的放映。《世界电影15年(1960-1975年)》中,作者居伊·埃内贝勒讲述了好莱坞电影通常都是以欧洲白人为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以及现代女权主义等主题作为电影的重心。电影中作为基督徒的主人公在电影中是占绝对性优势的。作者阐明好莱坞电影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来传播一种与美国意识形态一致的扭曲世界观。

 

其中“粉饰现实”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就是将娱乐电影彻底的美化,这种美化使得电影中的一切都那么美丽以及令人愉快(对比于美国真实生活)。 这样电影就可以向观众传达一种具有乐观主义的“美国梦”,而这个“美国梦”就会让观众进入精神上的昏睡。在精神上昏睡的过程中观众会更容易的接受电影中的意识形灌输。这种类催眠斯的意识形态灌输更会使观众转移对现实世界的注意力。

500

而好莱坞电影的“大团圆结局”是用来消除观众对美国统治体制建立基础的怀疑和忧虑。另外好莱坞还有“赞扬个人主义”,制造一种依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取得成功的虚假神化;以及使用“善恶二元论”来简化、歪曲、直至最终成功的误导并催眠观众,将社会矛盾简化成个人之间的私人矛盾。最终把一切美国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给简单个人化。

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面对好莱坞的产品,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的;即便是在战火纷飞而且宗教法严苛的中东国家,你也可以找到好莱坞的产品。伴随着好莱坞的电影美国的生活方式也传播到了全世界,牛仔裤、制式化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必胜客等),万圣节、圣诞节等。

500

好莱坞产品最为厉害的就是,在你使用它的产品的同时它会强加给你一种思维方式,因为美国的意识形态已经彻底的并且完美的植入好莱坞电影的形式结构以及其他产品当中。因为美国的电影审查过于隐秘,使得全世界的观众都误以为美国好莱坞是没有电影审查制度的。但是实际上美国是有着很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的。因为好莱坞的电影是靠着三个支柱,首先是纽约的资金、然后是好莱坞的创作、最后是华盛顿作为保护监督的决策机构,而且美国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几乎已经根植于美国的电影形式中,所以好莱坞的电影资本以及美国政治权利是紧密相连的。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十分的隐秘,首先是道德层面审查《海司法典》,然后是政治审查“麦卡锡主义”,最后是经济审查“电影分级制度”。

 

设立于1921年后的《海斯法典》起源于1897年的“民众与M.多丽丝”案件。在案件审理中,纽约法官认为一部描述新娘之夜的电影有伤风化。在此之后全美各地连续不断的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防治一切所谓的“不道德或者猥亵的电影”发行,尤其是那些“行为邪恶的,犯罪的或者道德缺失的”,或者那些“企图引起骚乱的”电影。到了1915年美国最高法院明确表示第七艺术,“不能享有自由表达的保护权”, 从此电影道德审查开始向制度化发展。为了面对各地方的道德审查,1921年好莱坞成立了“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成立一部控制电影道德内容的基本宪章,经过多方商讨最终完成了《海斯法典》。 法典从1934年商讨完成开始一直施行到1960年。这部法典使美国完成了对好莱坞电影在道德层面进行了完全有效的控制。

 

在1930年代末好莱坞成了反共政策重点监察对象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反共政策伴随着冷战、麦卡锡主义以及臭名昭著的“猎巫运动”而逐渐的发展到恐怖的地步。

500

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

成立于1938年的“非美调查委员会(HUAC)”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电影故事方面制定新规范并且强化《海斯法典》的效力。从1947开始委员会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借口,风狂地将他们认为有亲苏嫌疑的电影人列入黑名单。因此大批的左派艺术家和进步人士受到牵连和打击,有很多人十几年都不能在美国工作,更有甚者如同查理·卓别林先生一样永远流亡海。这次行动的目的就是要让一切他们认为“反美”的言论或者信息永远从美国的电影银幕上消失。这次“猎巫”运动不但清除了左派和进步人士,更是对其他剩余的电影产业人士产生了宰鸡吓唬猴的作用。

500

查理·卓别林

1968年好莱坞用更为具有隐蔽性的电影分级制度代替了《海斯法典》。电影的分级是根据受众的年龄而划分的,“G”是普遍大众级,“PG”级是代表家长陪伴级,“R”级代表限制级,而“X”级则是17岁以下禁止观看。这种分级制度看起来无伤大雅而且也很宽松,但是实际上这些分级制度和以前的《海斯法典》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看起该更宽松、温和以及更具欺骗性而已。

 

因为分级制度和过往的《海斯法典》不但本质上一样而且权利还更大。若是电影被若干有资质的人判断为不合格,这部电影将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取消电影的放映资格。倘若电影被定为“R”或者“X”级别就意味着电影将会变成小众的电影,而且还会被妖魔化使得制片人演员等名誉受到影响。遇到这种情况的电影基本上可以选择不接受分级,但也就不能在美国本土发行;或者把影片从新剪切,如果电影作品审查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影片会被剪切的乱七八糟甚至面目全非。

分级制度的阴险缺德之处就在于它会给人以错觉的认为制片人和导演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显得是那么温和与自由。而实际上它是在发行渠道给你暗中下黑手,把你的电影弄得面目全非直至乱七八糟。最后连导演与制片人自己都怀疑那还是否是他们的电影作品。

 

中情局在好莱坞

美国政府机构的操作中有常年雇佣“娱乐联络官”来提升自己在大众的媒体的公众形象的传统;而且美国国防部也在上个世纪的1947年开始效仿这种手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官方机构都在花钱聘请媒体顾问,甚至包括美国联邦政府(DC)也在和好莱坞合作。

500

中情局虽然也在90年代初期开设了娱乐节目,但是直到96年才雇佣了蔡斯·布兰登作为中情局的第一任娱乐产业联络官。但是美国中情局其实在1947年时期就已经在好莱坞开始活动了。尤其在冷战时期美国中情局有好莱坞的合作是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美国中情局当时是利用好莱坞的电影进行秘密宣传运动,因为中情局认为在文盲率高的国家,电影才是最好的宣传工具。因此中情局开始通过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里的极度爱国以及反共的人士合作,从而影响了一些影片的制作。

 

曾经以对抗苏联意识形态为主要工作的美国中情局附属的智囊机构,政策协调办公室在1950年代早期,开始布置所属的两个心理战团队进行协商小说《动物庄园》的版权,因为小说专门的贬损了二战前斯大林的形象以及共产主义政策,所以心理战团队打算把小说改编成动画电影,用这部动画电影对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以及发达国家产业工人阶层进行有效的宣传。而且小说的作者乔治·奥维尔又是以一名社会主义者的身份来写这部抨击社会主义的作品,使得这部由美国中情局主导制作的动画电影表面上完全的和资本主义者们拉开了距离,这样更会让电影的目标受众对这部电影完全的没有防范思想意识,从而更为隐藏了美国中情局以及美国政府在这部电影项目里所做的工作。

 

除此之外,冷战期间中情局还向东德大量的输送《豪门恩怨》等好莱坞剧集,目的是要向那里的居民宣传资本主义以及美国的的奢华生活;而且每当苏联官员访问美国时,中情局要确保他们走的时候带走录像机、计算机以及时尚杂志和电影,以此激发苏联的民众对资本主义物质生活的渴望。

500

                                                                                《豪门恩怨》

与联邦调查局不同,中情局被要求只能在国外工作(包括可以在国土内搜集外国人情报),所以中情局所有的工作都是保密的而且完全不为外界所知晓。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性导致外界一直对中情局出现了很多负面的传闻。这些传闻包括:第一,中情局有杀人执照,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可以随便杀人;第二,中情局人员都是缺乏监督的流氓特工;第三,中情局所有的行动都是有道德争议的,并且受道德的谴责;第四,中情局人员是不受管束的;第五,中情局的存在是十分滑稽和无效的,它就是个欺骗政府经费的机构。基于这些传闻,中情局通常被公共媒体描绘成潜伏在暗处并且冷酷无情,甚至都是冷血的杀手、罪犯、流氓、骗子等恐怖幽灵般的形象;而中情局的领导通常都会被描绘成嘴唇很薄头发很少并且狡诈而且残忍外加无能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形象。

 

虽然中情局一直否认这些传闻,但事实上它的确在全球参与并制造了很多政治暗杀事件。早在1952年中情局就有开始形成报告准备在危地马拉清除反对他的人。其中A级名单上准备弄死的人有58个。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刚果的帕特里斯·卢蒙巴、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越南的吴庭艳兄弟以及还有智利的吉尼·雷内·施耐德等的一系列暗杀行动和暗杀企图的背后都有中情局的影子。这些黑暗的过往,都被好莱坞用做了电影桥段。这些桥段分别出现在《决战星球》、《秃鹰72小时》、《暗杀指令》,《周末大行动》、《刺杀肯尼迪》、《火线狙击》、《谍影憧憧三部曲》、《危险心灵的自白》、《辛瑞纳》以及《特工风云》。这些电影所表现的都是中情局对滥杀无辜以及杀害他人仅仅是因为对立的意识形态,或者它认为的潜在障碍。

500

《辛瑞纳》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情局意识到如果他不与好莱坞合作的话,那么好莱坞所出品有关中情局的电影可以任意的创作而且中情局又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予以纠正。 更为麻烦的是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许多人在质疑在新时代中情局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而且中情局也遭到了内部裁员外加内部人员的叛变丑闻使得中情局更是雪上加霜而且士气低落。

 

一位名叫奥尔德里奇·埃勒姆的中情局反苏联间谍部门的主管,此人为了偿还私人债务,在1985年以5万美元的价格把三名苏联双重间谍的名字卖给克格勃。这哥们虽然还清了债务,但是这位中情局反苏联间谍部门主管大人此时此刻从中尝到了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向克格勃提供了几乎所有为中情局提供情报的苏联线人的名字,其中许多人后来被苏联迅速召回枪决或者监禁。

这次事件被中情局总部“兰利”内部称为“1985”损失。为此兰利还从外边请来了联邦调查局,专门成立联合调查组,花费八年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位主管锁定;在排除一切意外和俄罗斯故意散布的假消息后,在1994年最终确认识别这位主管的“叛变”最后将其抓捕。但是更为麻烦的是这位反苏联间谍的主管埃姆斯先生的供词对中情局自己产生重大冲击,他以前中情局反苏联间谍部门的主管的身份在自己供词里说:“整个中情局的间谍活动都是一场由野心家官僚们实施的利己的骗局,他们在关于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价值方面欺骗了几代美国决策者和公众”。这个供词的含义就是,美国中情局就是一群自己关起门来玩过家家的“装家兼骗子”,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骗国家经费,诈取纳税人的钱为自己消费。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阿!在各种负面评价以及多方的压力下,使得美国中情局希望通过电影改变自己在公众的负面形象。并且利用电影教育公众, 因此决定与好莱坞合作。中情局和好莱坞合作还有另外的目的,那就是美国中情局受到了电影《壮志凌云》帮助海军航空兵招募了大量的优质生力军的启发,打算用好莱坞作为美国中情局的招募广告。因为美国中情局曾经与好莱坞早期的《中情局机密档案》电视剧项目,因为过于严格控制,而导致无法放映。而后美国中情局吸取教训开始学习借鉴联邦调查局与好莱坞的合作先例,寻求尝试更加隐秘以及微妙和非正式的方式与好莱坞合作。

 

美国中情局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选定了在前期制作阶段影响作品内容,这个阶段正好是美国中情局在作品中的形象设计的初期阶段。在此基础上美国中情局在可能的范围内为好莱坞的创作者提供真实素材,美国中情局的公共事务办公室更为好莱坞的创作者提供各种建议,技术咨询并且准许他们进入总部接触中情局内部的官员用以帮助塑造中情局的形象。

 

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在符合美国中情局的公共形象宣传的利益基础上,否则美国中情局将不会提供任何帮助以及合作。对于美国中情局与好莱坞所做的勾当,我们所能查到的资料非常有限,因为美国中情局(CIA)这种见不得人的机构与好莱坞的合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而已。 

隐藏的意识形态

 

“白人至上主义”和“欧洲文明至上主义”以及“基督教文明至上主义”是好莱坞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这种意识形态在好莱坞电影当中是被隐藏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根据1912年埃德加·莱斯·巴勒斯的小说《人猿泰山》而改编成的电影《人猿泰山》。

500

 《人猿泰山》

作者从没去过非洲,电影也同样没有参照非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环境,而完全是透过女主角这个新教徒的视角构想出了一个虚构想象出来的原始非洲的第一印象。没有历史、没有国家更没有任何社会生活的痕迹。这就是一个在基督教新教徒看来非洲是一个完全等待着被开发的处女地。而泰山被描绘成一个流落在非洲的白种人孩子,后来这个白种人孩子变成了非洲的丛林之王。他即是法官又是卫士,而丛林更是他的专署领地。

 

他可以对动物发号施令,可以对土著黑人发号施令,甚至真个非洲都在泰山的脚下,俨然一个“非洲之王”的形象。但是这个非洲之王却被女主角一个来自英国的女孩简,这个代表着自然非洲与文明欧洲的连接象征所驯化。这个来自英国的女孩来到非洲后使非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她将野蛮粗鲁的泰山驯化成了标准的绅士,甚至让泰山学习莎士比亚。整个电影中女主角的作用就是用欧洲文明驯化非洲和非洲的类人猿(白人泰山和土著黑人),更精确地说是将高贵的欧洲人类文明传播给原始非洲。

 

在《人猿泰山》这个从1929年以来,反复被翻拍的电影中,是将“帝国主义”和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隐藏在卢梭的自然浪漫主义主义当中。在无限激发生活在20世纪工业技术发达的时代的人们对野外自然的超级的想往;并利用这种想往在电影中创造出了一个好莱坞版本的“伊甸园”神化。

 

在这个神化当中将非洲大陆描绘成一个人类文明史前时代的状态,里边抹掉了一切人类文明的痕迹,没有文明、城市、宗教等等,至多出现一些原始的聚落;而聚落里的黑人找不到半点现代人的痕迹,在影片里他们和斑马、羚羊、面包树还有非洲猴是一样只是电影的背景和道具配称。电影通过想象将一种清教徒思维和消费社会相结合的英语系国家的生活方式强加给非洲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完全不考虑非洲大陆的原有文明社会包括其他地区的人类文明社会的现实存在(消灭你和你没关系)。

 

在扒掉好莱坞电影里的卢梭自然浪漫主义的伪装外皮后,你会看到赤裸裸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以及种族主义的真实面目。将非洲弱化成原始、堕落、愚昧的地方,而西方文明就是来拯救非洲的,并将人类文明的曙光照耀到非洲大陆,而且将非洲从痛苦蒙昧中解救,因此西方白人文明更是上帝派来史拯救人类的(除了白人基督徒以外,剩下的都是两脚羊“人牲”)。

 

因为拳击运动在镜头前非常具有戏剧性,因此好莱坞电影对拳击运动也是情有独钟。从托马斯·爱迪生第一次将拳击运动搬上银幕开始,拳击运动就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不可缺少的热门题材。同样种族主义在这个题材里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拳击运动在电影银幕上还很具冲击力和渲染力,所以非常能激起观众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往往与战斗的戏剧性联系起来,以至于往往会触及到一些普适性的话题进而使观众迅速具有代入感,让观众在心理上同电影里的主角或者配角同化为一体。所以好莱坞电影经常把敌对的意识形态用拳击电影来表达。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拳击运动的冠军一直是被黑人选手把持,但是好莱坞却想方设法的在荧幕上让白人打败并且征服黑人。

500

乔·路易斯

从1937年开始,拳击擂台上的冠军就一直被黑人选手占据。 从乔·路易斯到之后的佛洛伊德·帕特森、莫哈默德·阿里以及后来的麦克·泰森,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黑人拳手并且曾经雄霸北美20世纪的拳击擂台。只有在1951年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移民洛奇·马西安诺在拳坛上曾经击败了黑人冠军乔·路易斯。

500

洛奇·马西安诺

而这场发生在1951年的比赛在今天看来里边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洛奇·马西安诺生于1923年,而乔·路易斯是生于1914年,两位拳手相差有了9岁之多。而洛奇·马西安诺在1951年击败乔·路易斯的时候却是在乔·路易斯金盆洗手退出拳坛2年以后的事。

 

众所周知拳击运动是一种高强度对抗赛,它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一般职业选手的黄金年龄大约是18-35岁左右,而35岁以上已经算是高龄拳手了。乔·路易斯是在1949年带着冠军头衔金盆洗手退出拳坛的,时年35岁。但是洛奇·马西安诺在1951年击倒乔·路易斯的时候是28岁,而这位已经退休的老拳王乔·路易斯已经是37岁了。在职业拳击运动中37岁对于一位职业拳击手来说绝对是一位超高龄选手。不可否认洛奇·马西安诺是一位了不起的职业拳手,但是他与乔·路易斯在1951年的这场比赛中多少有点胜之不武的味道。因为古语云:“拳怕少壮”,当年这位意大利裔的白人拳手洛奇·马西安诺在正直壮年时期,而他在拳台上击倒的其实是一位已经退休接近3年的老拳王。这位意大利裔的白人拳手在拳台上击倒了蝉联拳坛冠军13年的黑人老将替白人出了口恶气。虽然这位白人拳手不是WASP,但是至少是个“白人”。

 

这场比赛与其说是拳击比赛不如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争斗;白人拳手洛奇·马西安诺拳台赢得的不是一场拳击比赛那么简单,他赢的是“白人”的尊严。因为这个尊严一直被他们视为曾经的“奴隶”的黑人所占据。因为这场比赛白人拳手洛奇·马西安诺成为了“伟大的白人希望”。有趣的是洛奇·马西安诺作为一位了不起的拳手在1952年夺得拳击世界冠军之后的三年以后,他自己却主动放弃了这一殊荣。他有着49场比赛不败的纪录,但是遗憾的是他在17年后的一场空难中遇难,享年46岁。洛奇·马西安诺即成为了拳击界的楷模也成为很多人心目中永远的最伟大的拳击手,因为它为白人从黑人手中夺回了金腰带。在此之后金腰带又回到黑人的手里,从佛洛伊德·帕特森、莫哈默德·阿里到后来的麦克·泰森,黑人选手又连续的将拳击运动金腰带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

就在乔·路易斯被击倒24年后,好莱坞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西尔威斯特·史泰龙在一次观看拳击比赛中突发灵感,写出了一个让其从此成名的剧本《洛奇》,一个二流白人拳手打倒黑人冠军的故事。

500

《洛奇》

电影在1976年上映,上映后 还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随后又拍摄了《洛奇》系列。电影主角的名字是洛奇·巴尔博亚外号“意大利中马”,这完全是依照洛奇·马西安诺的形象来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并向洛奇·马西安诺致敬。

 

因为和电影的男主角一样洛奇·马西安诺是意大利裔美国人并且也叫洛奇别号“伟大的白种人希望”。《洛奇》这部电影的成功就在于在那个美国保守的革命年月,洛奇无意中扮演了民族主义幻想的载体,史泰龙的这部电影让这个集体幻想更为具体与具象化。归根结底就是在拳击擂台上打不过黑人,那么就另辟蹊径在好莱坞把你“拍倒”在电影镜头里。

电影中的各种负面角色

 

在好莱坞电影中黑人男性一直是负面的角色,他们塑造了一系列的程式化的刻板黑人形象。在这个刻板的程式化中黑人被分为两类:好的黑人和坏的黑人。在1915年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被描绘成杀人犯,窥视白人妇女甚至妄想要和白人女性结婚。最终由一群由南方的败军老兵组成的三k党骑士们将美国从黑人的恐怖中拯救出来。

 

电影中主人公的仆人和奶妈是好黑人的形象代表,他们都富有奴性,都是勇敢的家奴。而坏黑人就是那些北方的黑人,他们不但要求甚多,而且衣衫褴褛,甚至暗中窥视垂涎白人女性。电影里暗示出黑人们没有待在他们本应该属于的地方。

 

而另外一部拍摄于1976年的电影《思维特拜克之歌》中以“性的隐喻”作为电影的主线从而引出美国社会深层次意识形态问题展现。在美国“性”并不只是代表了美学或者刺激性元素,而“性”在美国更加体现出美国社会普遍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矛盾,这种意识形态矛盾就是深深地根植于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所造成尖锐的社会冲突。

这种种族主义矛盾在美国树大根深外加现代社会有意的隐藏,以至于人们在很多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不会辨别出问题的本质。这种有关种族的意识形态冲突至少可以追朔到美国奴隶制初期阶段,白人男性认为“雄性”黑人对他们“白人男性”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自然的野性与兽性思维连锁反应导致了美国早期电影中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黑人在美国白人集体潜意识中象征着“生物性的”强壮。

 

精神病学家佛朗兹·法农医生曾经解释道:“说到黑人就会想到性,任何一个反犹分子都不会想到要阉割犹太人,或者杀了犹太人或者是把犹太人绝育。但是想到黑人则就会想到阉割黑人,黑人的阴茎与睾丸作为男子气概的象征被摘除了,也就等于说黑人被否定了。在2012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就有黑人男主人公被白人奴隶主妻子送去牲口棚准备阉割的桥段。

500

《被解救的姜戈》剧照

因为黑人的生物性的强壮,使得白人集体对自己的男子气概产生了焦虑心态,这种焦虑让白人男性认为,黑人男性的存在是白人男性自命不凡的挑战并且对白人女性也是一种威胁。不管是种族隔离政策或者是三k党的出现都是防止白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之间的私通的可能。

 

在著名的《海斯法典》中就有禁止在电影中展现任何两位不同种族的演员演绎性关系场景的条例。这完全是对种族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强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现象才慢慢的改观,黑人在电影银幕上的形象也开始慢慢走向了正常化。1992年的《保镖》,凯文·柯斯特纳和惠特尼·休斯敦演绎了白人男性和黑人女性之间的爱情。而在1995年的《轰天杀手》中,演绎了白人女性与黑人男性的恋情。

 

好莱坞电影的角色定义又完全是建立在WASP的道德基础上的,所有新来的人不管是任何品种肤色都必须被WASP同化。因为美国本身在建国的基础上的先天缺陷使得他们将种族主义根植于北美洲大地,无论来自欧洲哪里只要你是白人就要团结白人,这样白种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因为这样就可以一起对抗其他生物、野蛮人、未开化的人、原住民、黑人和黄种人(这点与老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正因为这种先天的缺陷导致美国内部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外加美国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以战养战的国策使得整个美国一直处在一种莫名的对“另外生物”的恐惧中。

 

好莱坞从最初就在电影中设计了一个“其他生物”的角色,这个其他生物可以是任何生物、外星人、机器人、苏联人、纳粹、恶魔、僵尸、中国人、朝鲜人、野蛮人、原住民等等,其实他们都是一个角色“另外生物”,只是在不同的电影中体现出不同的形象罢了。而且这些另外生物还要根据政治需要来变现出被WASP 接纳融入或者是继续代表危险的异类。不管这个另外生物如何被重新定义他们永远只有一个用途,那就是代表一个所有WASP都可以便辨识敌人,从而将WASP 团结在一个政治共识的国家身份认同之下。

 

 

 

消遣娱乐中的思想渗透

 

如果假设美国的图书是美国意识形态武器中的“直瞄火炮”,火炮的目标是对全世界各地区的知识分子与意见领袖进行“精准打击”似的意识形态渗透并且它需要受众群体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话;那么电影就是美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火箭炮”,它的目标是对所有好莱坞电影所能覆盖的区域进行全面性覆盖而不需要精准度,最为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的宣传得方式是铺天盖地的。那些电影独特的直观感受使得电影不刻意需要受众群体具有文化基础或者识字基础,含义就是哪怕你是文盲都没问题。但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娱乐性质,使得全世界各个地区的观众都把好莱坞电影当作简单的消遣而已。最重要的是因为好莱坞电影非常成功的将政治宣传电影伪装成娱乐电影,从而使得世界绝大多数观众都完全的相信甚至是永远的相信好莱坞电影只是娱乐电影。

 

好莱坞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在法国上映的时候,法国文化界率先将电影进行了意识形态解读。因为电影拍摄的时候的国际地缘政治状况,法国评论家们自然而然的将电影所表现的公元前480年的温泉关战役与当时美国的中东战争进行现实对照。

500

《斯巴达300勇士》

评论家们认为,电影是以连环画获得灵感撰写的剧本为掩护,整个电影所表现的主题是:既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且又有对种族纯粹性和超人的崇拜、对战争和暴力的颂扬、对名人和领袖的崇拜,尤其是对一切“其他生物”的排斥:波斯军队里的东方人被描绘成没有信仰、没有法度的野蛮人,将残疾人和不适应社会的人以及叛徒、淫乱者的形象都集中在一个“其他生物”丑陋的加西莫多身上,还将波斯国王展示成为残暴变态的“人妖”形象。

 

当然这部电影上映后遭到了很多伊朗人的抗议。电影大量夹杂着各种隐喻,而这些隐喻又都指向美国当时的现实社会政治。首先电影以善恶二元论的方式展现了不同的角色,作为正义的一方的斯巴达勇士电影采取了传统的古希腊式的审美眼光进行美化,每一个斯巴达战士都宛若古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再现,拥有健美的身材,剔了毛、擦了油、配上皮裤衩子在拿长矛盾牌摆着被神圣化的战斗姿势。而反面角色是由波斯人所代表的东方人,他们被臆造成的共同特性是凶残无比、不但长得丑、而且还猥琐。他们都来自黑暗世界而且还穿着大黑袍并戴着中亚风格的面具。拿个大砍刀前后乱崩外加阴风不断搞得石头沙土满天飞(会让人潜意识联想到:斩首、石刑、伊朗妇女的大黑头巾以及阿拉伯人的头巾)。电影还试图给它所塑造的英雄列奥尼达领导的不合法的军事行动正名,并且还特意展现了软弱无能的希腊联军。电影里的希腊人被描绘成整天只喜欢去花时间玩小男孩(男宠)并且遇到点威胁和恐吓就放弃并且投降的懦夫。同时影片更特别的突出了斯巴达战士是被上帝选出来为了拯救希腊(自由世界)的,他们为了拯救这个软弱自私的希腊(自由世界),牺牲了自己去阻挡来自东方的魔爪。

 

电影的结尾导演还将整个画面拍摄入镜头,男主角手臂成十字被箭射穿倒地而且倒下的位置被战死的斯巴达勇士为成一圈,这完全是一种具有强烈象征性意义的宗教绘图景象。导演用“基督教”的思想强行解读古斯巴达勇士,所有的这些是在影射美国在其盟国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悍然在2001年发动了对其所谓的“邪恶轴心伊拉克”的侵略战争。电影里已经把反对美国出兵的欧洲盟友讽刺为喜欢小男孩的“懦夫和平主义者”。电影结尾对斯巴达战士的牺牲用基督教思想为观众解读小布什总统所领导的美国对中东的恶轴心发动的圣战,以及美国人民为保卫“自由世界”所担负着上帝赋予的责任包括所做出的牺牲。

 

同样在2015年与2018年好莱坞分别拍摄制作了科幻电影《侏罗纪世界1》和《侏罗纪世界2》。这两部电影承接上世纪拍摄的电影《侏罗纪公园》系列,但是这次新拍的两部关于恐龙的科幻电影里和以往前几部不同的是,好莱坞突出的安排了一位华人生物科学家在掌握了生物高科技后制造出可怕的恶魔杀人怪物的剧情主线。这种剧本安排对全世界的观众带有很大的类催眠效应,会让观众下意识反映是黄皮肤的黄种人一旦掌握了高科技就会制造恶魔危害人类,因为他们都是科技恶魔兼科技疯子更是人类的敌人。

 

但是这两部科幻电影的这种新颖的角色与主线剧情的安排要和2010年以后中国的高科技技术发展联系起来就不会令人觉得奇怪了。因为2010年后中国在高科技各个领域都进入了井喷似的发展阶段,这种井喷似的状态出现在高科技的几乎所有重要领域。而高科技优势正是美国对世界称霸的武器之一,但是这个武器在几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下已经开始失效了,所以美国要向中国发难。

 

因此这两部科幻大电影就出现了与早年《侏罗纪公园》系列有很大不同的是,莫名其妙的安插了一位猥琐、阴郁并且喜欢泡茶的华人生物科学家,这个科学家通过使用自己掌握的生物高科技制造了一个危害人类的杀人怪物。电影上映后没多久美国的新任总统灯塔老汉唐纳德·特朗普向全世界宣布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在贸易战发起之后又连续升级成为高科技战、金融战甚至全面的舆论战,最后以至于丧心病狂的发展到以国家名义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法人代表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女士实施“绑票”的行为!所有这一切的目的就是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复兴,这两部电影不过就是个舆论前奏。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两部电影的“新颖”安排,就不会令人奇怪了。

 

好莱坞的电影在全世界的上映的过程中, 全世界绝大多数观众包括电影评论家都在忽视好莱坞电影里边的意识形态植入。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在看一部好莱坞的声光效应的大制作电影。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享受着好莱坞大电影的同时,也同时在被好莱坞电影灌输着经过严密构架,并且美化粉饰后的“美国基督教新教”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在经过非常大众化的图像(漫画),以及极端保守主义思维中获取灵感。使得电影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部政治宣传片。这正是好莱坞的高明之处,就因为此类电影看起来并不像政治宣传片而更像是娱乐片;也正因此类电影被包装成娱乐片所以才会更有说服力,从而将美国的政治宣传效应发挥到最大,并且不会被他国观众反感。

 

这类被包装成娱乐片的政治宣传片还有一个更大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这类电影会激起人类的最低级的原始本能、报复、仇恨、群居的本能、善恶二元论、情欲、恐惧、让人在众多原始本能的刺激中逐渐的迷失自我,而且这些刺激可以最有效的讨好观众的原始感官,从而使得观众自动停止思考并且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看一部美国政治宣传片。

 

绝大多数观众因为对电影本身的作用并不了解甚至更不会知道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所以绝大多数观众都认为娱乐电影不宣传意识形态。但是艺术家的本质就是透过他自己的世界观表达个人的感受,因此所有的艺术家都对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正因为如此当电影导演选择如何摆放摄像机位置的时候,就是准备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塑造现实。

 

所以好莱坞电影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已,它是“建立在美国人的、西方人的、基督教新教教徒的各种对世界认识的基础上”。而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与《侏罗纪世界1》、《侏罗纪视界2》恰恰是在宣扬这种极为片面的思想,好人、白人、美国人以及上帝选中的人民;对抗那些坏人、其它生物、非白人、异教徒、这一切都非常善恶二元论的神学和意识形态的世界观。

 

这种极为片面又依托在一种渗透性的文化帝国主义输出的好莱坞电影是要被非常认真小心看待的,因为当今世界大部分电影出产自好莱坞。最为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业有着他自己严密的审查制度,而这个制度首先要符合美国本土的核心政治利益,其次才是要考虑制片与发行各方的利益。

 

因此一部电影的主题的选择、视角的表达、拍摄方式的斟酌、预算的多少,总而言之就是要在符合美国核心意识形态宣传的基础上,让作品最大限度的取阅观众并且将商业利益最大化。要想让电影作品顺利进入市场发行并且最大限度的取悦观众而且还要将商业利益最大化,各方就必须达成某种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将意识形态揉入具有浓厚娱乐色彩的电影当中,将娱乐片变成政治宣传片,这样各方利益立即得到最大保障更是皆大欢喜并且何乐而不为呢!

 

观看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在观看的同时也要了解电影本身所要发出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所含带的意识形态。不要让自己的“理性”被一直假装娱乐片的好莱坞政治宣传电影所激发出来的原始“感性”所阻碍,从而障碍了自己的判断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