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2: 好莱坞对全世界的渗透与征战

在文章“好莱坞1:美国的政治宣传铁骑”中主要谈论了好莱坞电里隐藏的意识形态,以及它是如何将政治宣传电影伪装成娱电影向全世界进行政治宣传的。在这“篇好莱坞2:好莱坞对世界的渗透与征战”中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好莱坞是如何对全世界进商业、政治以及文化渗透的。 好莱坞是如何抓住时代的机遇,完美的运用各种战略战术成功的将美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商品”无死角的并且非常成功的推向全世界。

 

美国好莱坞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立上升以及莱坞自己那具有远见的商业战略以及有效的经营战术,使得好莱坞从一个简单的电影公司云集地外加旅游热门地区升级变成了一个“电影产业帝国”。

但是从好莱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商业战略以及经营战术上来看,又不能简单的将其视作单一的电影产业帝国,因为从整个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发展上观察,它其实完全是美国整个“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500

作为美国“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好莱坞所发挥的作用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其生产的“娱乐文化”面向全世界进行有效的渗透。这种渗透会越过国家边界以及打破民族界限,把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产品尽一切努力的向全世界扩散。

 

尤其在冷战结束后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起的全球化运动使得好莱坞更是如鱼得水。并且以此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打造了一个可以打破任何界限,可以将拥有相同性质文化的世界各地人民进行有效的整合;而那些不具备相同性质文化的也将会被好莱坞的“娱乐文化”变得具备相同性质并且重新整合的超级“娱乐产业帝国”。而全球化则是使好莱坞这个超级的“娱乐产业帝国”迅速的实现自己的终极利益最大化。

 

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首推电影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其他欧洲国家的电影工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从而使得好莱坞电影一越成为世界电影王国的主宰;并且依靠着好莱坞各个电影公司所涉及的各种有效战略,使得好莱坞从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好莱坞开始一直称霸全球电影市场至今不倒。

 

作为全球化的重要领军产业的电影工业的霸主,好莱坞电影工业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渗透,它更是文化层面的渗透。好莱坞的产品主要是扎根于美国本土文化,但是它同时也吸收了全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元素,并且它用这些吸收来的文化元素创造自己的“文化产品”,而且这些产品一旦出口就会变得非常国际化,并且用这些混合后的文化产品对它的文化原产地进行反向渗透往往具有奇效。不管是从帝国主义文化理论角度还是接受理论角度看,好莱坞的文化产品出口绝非单纯的商业行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好莱坞的绝大多数公司都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企业,这使得美国电影工业成为一个研究全球化机制的实验室。在全球化潮流当中,好莱坞已经成为了全球化运动中金融、经济、政治的交汇点。以上这些都是好莱坞的决策者们在“全球化”的掩盖下对全世界进行渗透与征战,目的是为了在全球重新建立一个只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

 

市场出口与战略战术

市场与出口

好莱坞在电影工业占据统治地位后,将市场分成国内和外部。在美国国内市场方面,好莱坞把加拿大直接划为国内市场部分;而海外市场是指除了美国和加拿大以外全世界所有的地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对好莱坞敞开大门,因此为了对应海外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和神秘性,好莱坞将海外市场进行系统的分类、分段与分块。这种理性的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度分析和划分是好莱坞对全世界的商业战略核心。

 

好莱坞的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得会有不同的侧重。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美国政府需要好莱坞通过电影对全世界宣传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因此对好莱坞的电影工业采取了完全的支持。而对于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来说,如果有了美国政府的支持,重新占领欧洲以及开拓海外其他市场的行动就会如虎添翼。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经的参战国家开始重建并且全世界的电影业又重新开始繁荣,而这种繁荣对于好莱坞又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美国内部市场由于电视机和其他娱乐方式的出现使得国内电影业受到巨大冲击。因此美国政府与好莱坞都非常需要已经重新开始繁荣的海外市场。

 

 

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好莱坞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而1960年代欧洲政府对电影业的大力支持又使得美国好莱坞巨头们在这个具有巨大生命力的欧洲市场获得了很高的利润。从而有效的缓解了因为国内市场疲软所造成的损失。但是在1969年到1971年间,好莱坞开始发生经济危机,同时又因为越战的发生所导致世界掀起反的美浪潮等一系列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好莱坞在国际市场开始收缩。

 

从1974年开始美国的国内市场开始回暖,电影院的上座率不断增长,尤其在1983年后的多厅影院的流行使得电影工业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到了1985年好莱坞选择了以英国作为复兴海外市场的发起点,以美国AMC影院公司在英国建立第一家多放映厅影院开始,在此之后好莱坞的巨头们稳步的踩着盟军曾经的进军路线,从英国这个美国的“永不沉没的航母”又一次跨过英吉利海峡攻入欧洲。

 

不过这次攻入欧洲的不是美英的盟军,而是好莱坞的多放映厅影院和好莱坞电影。仅在德国多放映厅影院就有不下700家,上座率从1990年到1997年上升了40%,而好莱坞的电影产品在1980年代后就成了欧洲商业电视台主要的产品之一。当年除了伴随着好莱坞进军欧洲的多放映厅影院以外,还有好莱坞的额外文化商业产品:主题公园和旗舰店。

 

除了固有的西欧海外市场以外,因为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并伴随着随之而来的冷战的落幕,使得美国好莱坞电影以及好莱坞的一系列文化商业产品得以迅速越过柏林墙,直接畅通无阻的进入了东欧甚至莫斯科。

 

在好莱坞巨头们的眼中全世界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处于开放过程中的市场,这个开放通常会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是处于封闭状态的,第二阶段市场再好莱坞的运作下处于打开状态,第三个阶段是市场已经被好莱坞打开或者已经完成占领并且进入了巩固阶段。因此他们为了将电影工业的战略利益发挥到极致,对全球市场进行了非常细致而且有效的战术划分。这个划分是在千禧年初由美国电影协会具体实施的。

 

美国电影协会将他的海外战术划分成三大区域:欧洲/中东/非洲为一个区域、澳大利亚/亚洲为一个区域、拉丁美洲单独列为一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分别设有三个大办事处:布鲁塞尔、新加坡和里约热内卢。这个划分主要根据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要以这个划分为基础进行制定相关的战略与战术,按照实际收入或者是潜在的收入将有利可图的地区和领土区分出来,这样好莱坞所制定的战术就会有“精确打击”的效果。

 

在面对出口问题,好莱坞经历了从单打独斗到团结成一体的过程。为此好莱坞在1945年专门成立了“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协会笼络了好莱坞比较擅长于打开并经营海外市场的大部分制片公司,而且成立之初主要的目的是也为了重新占领因为战争而封闭的欧洲市场。“不知何原因”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在1994年改名为“电影协会”。

 

相对于出口海外市场的“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好莱坞巨头们早在1922年就真对北美洲内部市场成立了“美国电影协会”,而在1966年到2004年间“美国电影协会”的主席杰克·瓦伦蒂同时也兼任“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主席。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电影出口协会”与“美国电影协会”像同一对孪生子,相辅相成互成犄角之势,共同完成好莱坞巨头们的各种理想。

 

美国电影出口协会成立以后的主要作用就是扮演电影工业里的“黑霸头”的角色,他使用干预以及施压的手段来对美国的国内包括国外的市场,甚至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里确保好莱坞的文化产品在全世界自由传播为首要任务,尤其会保护好莱坞电影工业巨头们的利益并实现他们的各种理想。

 

作为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的代表“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给自己塑造了一个超级前卫的理念的形象。协会的主席杰克·瓦伦蒂在世界范围内发表了一套充满了诡变并且类似“檄文”的宣言。宣言中说:“好莱坞具有全世界范围内的发行自由,艺术家们有创作自由,而观众则有选择看电影的自由”(虽然艺术没有国界但是艺术家与观众可都是有国籍的)。还着重强调了协会的宗旨:“我们的任务是确保美国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可以在这个国家和世界各地自由地传播,并成为市场上障碍最少的竞争者”。

 

根据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宣言,全世界都必须为好莱坞大开绿灯并且不能有任何的阻碍。而且协会还煞有介事的补充说明这种“发行自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可以自由的进入美国市场。虽然在1989年索尼公司陆续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这为外国公司可以在美国投资电影市场做出了典范,但是事实真的是如同协会主席杰克·瓦伦蒂所言发行的自由是“对等”的吗?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盟友,美国允许其可以收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索尼虽然收购了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但是他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运营完全插不上手。换句话说,索尼虽然是哥伦比亚的老板,但是它只负责出钱,至于哥伦比亚的整个运营,索尼完全无法实质性的插手管理。而被索尼收购的哥伦比亚除了换了个名义上的老板外,它所出品的电影实质上还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没有任何的风格改变只是用了日本人的钱而已,电影作公司的实质还是把握在美国人自己手里。这和好莱坞在国际市场的“征伐战略”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好莱坞是用自己的文化产品赚别人的钱顺带给别人意识形态植入。

 

而索尼收购哥伦比亚是拿自己的钱给好莱坞拍美国电影顺带也给日本自己洗脑,除了商业投资上没有损失外,其他方面和好莱坞的对外输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电影工业不单单是个“娱乐经济产品”,“电影工业”更是文化产品以及重量级的“意识形态武器”。

 

协会主席杰克·瓦伦蒂还发展出了一套专门对付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自己电影产业保护政策的战术策略。首先美国电影出版协会办自己伪装成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在用这个伪装的“受害者”形象不断的围攻世界各国政府设立的贸易壁垒,如进口配额进口税等。将这些政策描绘成恶魔,是这些恶魔阻止好莱坞电影进入他们的国家“自由传播”。

 

其次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另一目标就是打击盗版,协会将盗版形容为啃噬自由贸易的“病毒”。如果说美国电影协会成立初期是为了打破二战后欧洲的贸易壁垒,那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因为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贸易壁垒被一定程度的打破,但是打破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麻烦;此时欧洲和亚洲市场开始出现日趋严重的“盗版”问题,到了90年代中期打击盗版成了协会在亚洲和欧洲的首要任务。

 

美国电影出口协会除了宣传他们自创的那套“自由”理论外,他们还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随机应变的宣传战术。宣传战术的目的就是保证他们所宣传的对象与他们合作,以确保好莱坞电影在他们的国家或者地区畅通无阻的发行上映。

 

杰克·瓦伦蒂利用自己是“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兼“美国电影出口协会主席”的双重身份,对美国国内宣传,将好莱坞打造成一个国家英雄形象。将好莱坞描绘为美国所创造的巨大经济利益,以及美国好莱坞电影不但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商业王牌”,更是全球需求量最大的“流行产品”,并且美国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土生土长的艺术”,任何国家民族无法复制。在对美国国内宣传当中充分的注入了民族主义色彩,以此增加美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

 

而在面对国外的公众和政府的时候,杰克·瓦伦蒂主席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说辞。首先,杰克·瓦伦蒂主席会根据不同的国家文化采取先旁征博引的方式吹捧他们要占领其市场的国家的文化,使他们放松警惕,然后再慢慢的从国际主义角度向目标市场国家灌输他们撰造的“自由观念”(先吹捧你,让你放松警惕。然后再暗中给你下药捅刀子。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协会展现给他们的是:不同的文化不会影响贸易关系、不同的国家可以一起合作发展、而且还着重强调突出了自由创作的文化理念,这个理念主张艺术家的创造性必须超越所有民族主义的束缚,因为创造力和国籍没有任何联系;而且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是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艺术创作,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应该阻拦它的传播和上映(艺术的创造是没有国家民族界限的,但是艺术家可是有国籍的。杰克·瓦伦蒂有意的模糊艺术创造力与艺术家之间的概念,从而偷梁换柱,混淆视听)

 

总体上看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将自己装扮成一个“传播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捍卫者形象。正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这些“非常值得商榷”但是表面看起来又无懈可击的并且还坚决有力的诡辩论点,为美国好莱坞电影巨头们奠定了坚实的内外市场理论基石。

 

美国好莱坞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以美国本土市场为根据地。美国电影协会与美国电影出口协会都将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以便随时可以与美国政府接触并与他们一起协商合作一切有关电影的事宜。对美国政府以及全球其他国家政府进行游说和施压是美国电影协会与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首要职能。

 

而且协会在1966年至2004年间的主席杰克·瓦伦蒂本人就曾经是美国约翰逊总统的顾问,他深知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奥秘,并且他本人还维系着与众多美国领导人以及政治家之间的私人关系。在1989年他以在餐馆偶遇老布什总统的方式谈妥了欧洲电视配额的问题。同样今天现任协会主席丹·格利克曼也曾经是克林顿政府里的农业部长。

 

“美国电影协会”与“美国电影出口协会”主席杰克·瓦伦蒂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通过游说的方式,将好莱坞的问题变成了美国的国国家问题,将好莱坞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绑在一起(制度性腐败,公权力私用)。

 

杰克·瓦伦蒂会长还将游说活动发展到全国各州,而且还冲出国界走向了世界。他会利用私下出游和年度定期活动(各种国际电影节)当中,尽量的结识世界各界名流政要,从总统到大使、本地发发行商、电影组织成员、大放映家等,只要能用上的全都结交。

 

为了让自己更据有官方色彩,杰克·瓦伦蒂会长经常假装出一副国际关系战略家的样子,想办法参与美国外交政策话题,以至于美国“电影出口协会”首脑成员们自称“小国务院”,并且经常摆出自己是美国外交代表的样子(国际大忽悠)。当然,杰克·瓦伦蒂会长也经常“谦虚”的自己称自己为业余的“亨利·基辛格”。

 

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在对本土以外市场的政策上通常会用两手,第一手:胡萝卜法,就是好莱坞会用资金投放,技术支持等策略,诱使目标市场主动合作,开放市场;如若不管用,就会用第二手:大棍式,就是采取强硬手段抵制,拒绝出售任何好莱坞的文化产品给目标市场(同时暗中放狗,默许甚至暗中支持盗版在目标区域暗中散布,培养目标受众消费习惯),更为严重者就会游说美国政府对目标市场所属国家发动外交压力迫其就范。

 

 

 

战略与战术

 

好莱坞有着自己的一套经过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经济战略框架。在框架内各种战略指导方针的目的就在于好莱坞在海外市场的利益最大化。面对庞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好莱坞巨头们为了利益最大化而联合到一起进行集中整合。这种整合为好莱坞的巨头们在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对于制片人来说这种联合可以为大预算电影谋得所需要的资金,并且还会吸引美国和世界上最知名的艺术家。

 

对于发行人来讲,他们可以保证全年都接触到数量稳定的电影并拥有海量广告宣传的能力。这种纵向与横向的整合所产生的协同效果使得好莱坞巨头们的实力倍增并在世界电影领域的竞争中占尽优势;同时这种联合后的规模给好莱坞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影响力”。时代公司与华纳公司在1989年的合并,就是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强势的地位。

 

好莱坞在自我整合的同时又在全球开始布设自己的发行网络。这个网络在国际市场是以海外办事处或者代表的形式出现。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迪斯尼、华纳兄弟、联合国及电影制片公司等好莱坞巨头都在国内和海外各自设有庞大的办事处和驻外代表。这些办事处与做驻外代表在国际竞争中为巨头制片公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优势。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拥有自己独立的发行网络会在市场竞争中占尽先机。拥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国际发行网络作为自己本身所具备的庞大规模的基础,以及发行和广告部门的高度的协调,因此一个庞大的国际网络会让好莱坞的巨头们在国际竞争中具备了很大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好莱坞巨头们不但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还保障了独立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好莱坞巨头们庞大而且发达的国际发行网络还连带了其他的相关行业:律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其他一些相关行业的的国际化发展。

 

1960年代好莱坞发生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不但导致了电影工业产生了一系列的破产重组,更使得好莱坞电影巨头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独自的发行网络。为了削减财政开支好莱坞巨头们结成短期联盟势在必行。结盟的方式就是结构类似或者利益类似的公司结成联盟并且重新整合各方资源;将他们的全球发行网络联合起来,把各个发行部门、物流、以及各种行政工作能够联合重组。这种联盟用来对应短期的经济困难或财政危机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因为短期的经济危机才产生了这种短期联盟,因此危机过去后联盟也就自然的解体。

 

好莱坞巨头们通过集中和联盟战略显现了规模经济并而促进了出口,尤其增加了海外的影响力和存在感。因为存在感和影响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好莱坞巨头们的存在感越是广泛他们的影响力就越大。

 

除去以上经济战略外,“文化战略”也是好莱坞里一个极为重要的侧重点。因为经济战略与文化战略两者相辅相成,经济战略的成功必然内涵文化战略。而文化战略的本身就是将美国的“娱乐主义”与“消费社会”的价值观隐含在好莱坞的所谓“娱乐”电影里向外输出扩张。这种价值观的输出通常被学者们看成一种对电影观众以及外国创作者进行带有“格式化”功能的入侵模式,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洛杉矶化”。

 

而好莱坞电影本身在创作初期就考虑到电影的世界性因素,所以好莱坞的电影在出品后多多少少都带有世界性元素。好莱坞电影根据斯科特·R、奥尔森曾经提出过“透视叙事”的概念,在每一个文化中找到共鸣元素而这种共鸣会使好莱坞电影在海外上映地区被当作“本地文化”看待,也会让海外的观众会将好莱坞电影完全的认作是商业电影而不带任何政治色彩。而为了吸引观众好莱坞电影采取了在电影中进行“欲望制造”的战术。

 

这种战术特点就是要求电影在创作初期要对观众的口味和喜好进行了解并一定程度的在所创作的电影中满足他们。如果能找出一种符合全球大众口味与喜好的文化产品元素融入电影创作将会意味着电影的巨大成功。由此看来好莱坞的成功是建立在经济战略为主导之上的,以经济战略抢夺制高点,随后文化战略补充经济战略来全面的吸引世界观众。

 

好莱坞巨头们还有这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营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受众”作为第一考虑重点。因为考虑到国际市场受众的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价值观习惯、地理条件、法律法规、包括宗教影响在电影发行时进行有效的调整。

 

就如同美洲本土市场同欧洲市场的比较结果,美洲市场:电视广告的特有优势以及年轻人口数量大。根据这个对比的结果,1995年M·吉布森的电影《勇敢的心》在欧洲的电影宣传海报把女主角突出以展示爱情片元素,并通过策划将这部电影从大众电影变成“史诗影片”。在凯文·柯斯特纳导演并主演并且获得了奥斯卡奖的电影《与狼共舞》中,因为男主人公凯文·柯斯特纳在亚洲没有名气,所以电影海报中纪尽量出“狼”的重要性。在20实际90年代因为欧洲各国国情差异,美国电影《王牌特派员》在法国改名叫《短路》、在德国叫《讨厌鬼》、在西班牙叫《家有疯子》。所有这些都是好莱坞的文化宣传战略的一部分尽量缩小电影中的美国元素,强调被国外公众所输注的元素,比如情感、友谊或者视觉震撼。

 

好莱坞巨头们对开发新的海外市场有着严密的战略预设,在严密的战略预设的基础上会根据不同地区市场进行细化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战术策略。举例讲波兰与韩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虽然在打开的时间上比较接近但是战术策略却完全不同。

 

波兰市场原本就打算对好莱坞开放,所以好莱坞只选择和波兰本土的专业人士合作将好莱坞的“文化产品”畅通无阻的输送到波兰,以满足当地民众对好莱坞电影的渴望;但是韩国市场却是在好莱坞的巨头们与美国政府经过反复的“施压”才打开的,所以这种打开是被迫的。从总体上可以判断出好莱坞在攻占一个地区的市场时基本上会经历三个大的阶段,熟悉阶段、施压阶段和进一步渗透阶段。

 

面对一个封闭的市场,好莱坞会想尽一切办法先努力让市场对好莱坞产生初步的认识。通常好莱坞巨头们会先选择政府官方的外交途径进行接触,比如1987年的美国与苏联艺术家集会,以及1988年两国之间的电影交流。

 

好莱坞的巨头们的战略目的是通过苏联艺术家为媒介,从而全面渗透并占领整个苏联阵营的市场。但是对于半封闭市场的开发则是通过电影节开始的。而且好莱坞巨头们也可以通过电影节能接触到比较难接触到的观众群体。尤其是那些未开放地区的电影节,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柏林电影节和莫斯科电影节。在面对封闭和半封闭的市场时好莱坞的巨头们还有一招“撒手锏”,这招撒手锏就是“默许盗版”,这些盗版会顺着地下渠道暗中流入未开放地区和半开放地区从而慢慢培养当地民众的消费习惯。当消费习惯养成以后你就是不开放也得开放了。

 

在经完成了熟悉阶段后会进入下一阶段“施压”。在这一阶段美国电影出口协会担任主力,协会会对未开放的市场进行施加恒定的压力。韩国市场就是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施压下,经过六年的谈判才成功打开的。施压时候就是到了最后的渗透阶段,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切香肠战略,一步一步踩踏对的方底线,最后达到占领略目的“彻底占领市场”。

 

这个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战术阶段:首先在当地设立电影出口协会的观察办事处,其次开办发行办事处,直到最后巨头们自己直接发行。另外在这个阶段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个方法就是想办法与当地的专业人士或者相关企业投资合作在经济上首先掺沙子难分你我,然后再慢慢的完成与当地市场合为一体的步骤。1976年由20是福克斯公司与Lenfilm公司联合制作,由苏联与美国的作家共同编剧的电影《青鸟》就是这类操作的经典案例。

 

这些由好莱坞巨头们实施的市场开放战术,在每个市场自动经历了以上各个阶段的过程以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朝向好莱坞的巨头们的战略目的“市场开放” 方向发展了。一旦市场被好莱坞电影巨头们稳步打开,好莱坞巨头们的战略目的就会由进攻与渗透改变为直接控制。也就是说,一旦市场开始稳步打开,好莱坞的巨头们就会逐步抛弃当地的合作伙伴彻底拿回电影发行权,以便达到完全控制市场的目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好莱坞巨头们在打开西班牙市场后,就一个接一个的放弃与当地发行商之间的协议开始独发展。同样1992年在进入匈牙利市场三年后,联合国际电影公司买回了匈牙利合伙人所有的股份,好莱坞巨头们在匈牙利的战略开始进入控制并维持市场状态。好莱坞的巨头们的核心战略目的就是:先是合作、一旦等到时机成熟市场允许就会改为控制并且独霸市场(先寄生然后再夺舍)。

 

好莱坞巨头们在面对海外市场的电影发行的时候通常会采取“多元化”策略。好莱坞的巨头们很清楚了解的是:一旦好莱坞电影进入市场,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好莱坞的电影必须具备能够激发起当地观众对好莱坞电影产生巨大欲望的能力。因此好莱坞的电影在海外市场选择发行的时候基本是遵循“欲望”的逻辑。并且在电影发行过程中采取多重战术。

 

好莱坞为了突出好莱坞电影的特殊性并与其他电影有所区分,为此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决定通过选择大制作成本的电影来“震撼”观众们。这种视觉的震撼尤其对海外发行尤为有效,因为不受语言障碍的影响。尤其在最初开发的市场好莱坞尽量避免发行典型美国文化电影,而更倾向于发行动作片、冒险片甚至惊悚片和恐怖片:《虎胆龙威》、《异形》、《恐怖角》、《铁血战士》等。

 

但是一旦市场开始打开,好莱坞影片就开始多元化发行甚至包括很多赞颂美国理想的政治宣传片:《大地雄心》、《猎杀红色十月》等。

 

最后好莱坞还会专门制作一批发行量很小但是艺术价值很高的电影:《誓死追缉令》、《神秘河》、《旭日逃亡》、《迷失东京》、《土拨鼠之日》等。这些高艺术质量的电影专门用来送交国际电影节参展,以便进一步提高好莱坞电影的在世界的知名度增加好莱坞电影在国际上的声益。

 

 

 

战略战术的演变

 

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与海外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微妙。从早期的各自单独发展到80年代中期后齐头并进,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在好莱坞巨头们的“胡罗卜加大棒”的双重手段之下, 将国际市场逐个攻下并占领。但是到了90年代后随着各国本土电影事业的重新恢复和崛起,美国好莱坞巨头们以往对待国际市场的战略姿态与战术手法遭到了强烈的抵制,随着这种对抗的逐步升级,好莱坞的巨头们也开始了自己的战略调整和战术转变,从而开始了新的篇章,从对抗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好莱坞对海外市场非常的重视,但是重视的态度却是类似统治者似的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当时好莱坞巨头们不断的渗透以及随后占领了国际各个地区的市场,并且还会对占领后的市场采取统治的态度。

 

1968年米高梅公司的年度报告的封面上展现了他对自己统治者的定位,一头狮子在简化了的地球仪中咆哮,这代表了“狮子在怒吼,全世界在倾听”的寓意。而在好莱坞巨头们的年度报告中,在米高梅与华纳兄弟的一份很长的驻外代表处的列表中显示出了公司驻外代表处所在城市与国家,而这份超常的列表展现了米高梅与华纳兄弟的国际扩张力度。

 

同样在迪斯尼公司在66年的《迪斯尼环球之旅》中全世界每一个国家与家庭都会被迪斯尼所吸引,在全世界任何的学校、商店、歌剧院等场所都会看到好莱坞的产品,因为全世界没有人会不喜迪斯尼。在迪斯尼期74年的第四次报告的封面上,米老鼠的耳朵上出现了一个抽象的地球仪以展现它对世界的欲望。

 

因为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以外,世界各参战国的电影工业被几乎战争破坏殆尽。因此二战之后世界电影工业领域显现的是美国好莱坞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正因为是这种一家独大使得好莱坞在面对海外国际市场的政策上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对抗政策,这也就是好莱坞的巨头们在对海外国际市场完全采取以实力为基准的战略姿态。

 

好莱坞巨头们所组成的“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完全采取战争性的对话方式,最后使得这种对话经常转变成升级成为“战争”。在整个60年代到80年代在报道影视题材的新闻中通常都充满了火药味,大量这类新闻都铺满了战斗或者斗争的样的词汇:“法国文化部长对抗电影业”,“这是好莱坞与世界的对抗”等等。好莱坞这种强势的对外政策尤为体现在它对海外的欧洲市场在战后的渗透和占领当中。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好莱坞利用了两个国家对欧洲市场实施了渗透并完成了占领。一个是美国永不沉没的航母“英国”,另外一个就是美国钉在地中海的钉子“意大利”。这种合作也出产了在当时比较经典的西方政治主旋律电影:“《纳瓦隆大炮》(J.L.汤普森,1961年)和《葵马达政变》(G.庞特克沃,1969年)”。好莱坞虽然与这两个国家采取了合作的态度,但却是在好莱坞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前提下。

 

而英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对美国好莱坞的这种绝对性的依赖,更使得美国好莱坞与英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的合作关系是带有大家长似的一种居高临下姿态,并且领导一切的独霸风格。而这种不平等的合作也使得这两个国家各自都具有了相应的绰号,“泰晤士河上的好莱坞”和“台伯河上的好莱坞”。以至于在70年代世界电影界都在嘲笑这两个国家:“如果好莱坞感冒了,英国和意大利都会打喷嚏”。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都已经从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走出来,而各国的电影工业以经慢慢的恢复;此时世界各国的电影行业已经开始对好莱坞的独霸方式感到厌烦。率先发起反击的是被美国好莱坞直接划作自己固有市场的加拿大,加拿大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委契机提出了“电影工业是文化问题”,并在协议签订期间组织了一系列的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文化产业不加入贸易自由的条款。在美国音像制品为主的加拿大市场,将电影归类于文化产业不列入贸易协定,就意味着加拿大可以对本国的电影市场施加自主的管控,而美国的好莱坞的音像制品在加拿大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畅通无阻。为此好莱坞认为加拿大的电影节充满了反美主义者而且他们还嫉妒好莱坞。

 

因此好莱坞发动了强硬的攻势,以至于好莱坞还派出了“美国总统里根”和“美国国会”两大急先锋对加拿大施压。结果是虽然是在87年的《自由贸易协定》中添加了附属有关电影的条款,但是在92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加拿大还是把文化产业排除在外。至此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对加拿大的战略以彻底失败告终。

 

同样在80年代后期欧洲电影界也开始了对美国好莱坞的反击。欧洲人在《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也将电影列为文化产业,并且重申对文化产业保护的重要性。于是在1993年的欧洲议会上,由法国率先提出并通过了将文化产业列外化的提案:文化产业因该处现在《关贸总协定》列外条列的总章中。

 

而好莱坞同样采取了强硬的策略,这一次好莱坞发动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外贸代表卡拉·希尔和坎特包括美国真个政府对欧洲进行施压,好莱坞电影协会以及电影出口协会主席杰克·瓦伦蒂还威胁如果欧洲敢将文化产业列不包含在《关贸总协定》里美国会对欧洲发动贸易战。但是结果又是最终美国的总统克林顿被欧洲说服,好莱坞又一次经历战略颓败。

 

一系列的失败使得好莱坞巨头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霸道战略”,从而开始了新的时代。好莱坞巨头们尝试着去学习和其他国家的电影界和解与协作从而改变了之前的霸道战略。于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在1994年的法国嘎纳电影节和德国柏林电影节分别发布了演讲和解说,向海外国际市场展现了自己新的合作态度,并且“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OEAA)也改名为“电影协会”(MOA)。好莱坞声称:“改名字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综合影视产业在当今世界上的全球化特性”,并且去掉“美国”一词更是为了显示好莱坞不止单单属于美国。

 

这也更加明确了好莱坞巨头们已经完全明白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在这之后的改变中,好莱坞的巨头们不再只出口自己的电影,他们也参与发行其他国家的电影,并且同时还投资国外的多厅影院。在投资外国电影发行的同时,好莱坞也有限度的开放了外部资金到好莱坞来投资,同时也开始进口海外的电影。好莱坞为了显示自己的亲善在90年代中期开始,联合第三方在欧洲发行影视音像文化产品,比如哥伦比亚与三星公司联合在德国制作电视节目以避免欧洲的反美情绪。

 

随着好莱坞对外策略的改变使得好莱坞在2000年后完全的渗透入了海外市场的各个角落,使得人们无法分辨电影的好莱坞制造与非好莱坞制造,因为几乎全世界所有的电影制作都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影子,哪怕是非常市场本土的影片。比如:德国的《解剖》,日本的《害虫》,巴西的《监狱淌血》。

 

称霸世界的好莱坞

 

好莱坞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的无处不在的庞然大物。这个演变从早期的国内市场为主,到二战后为了商业利益与政治宣传的目的而大力开发海外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的开发战略从霸道对抗到渗透合作,好莱坞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发展历程后,现在已近完全演进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产业巨无霸。这个巨无霸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实体”存在,它是一个人类文明工业化时代后,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出的一个以音像文化为载体,又以声、光和蒙太奇等技术为手段并以此为人们打造“白日梦”的一种“商业文化”现象,再由这个商业化现象发展成为一个“帝国”。而“好莱坞”有幸的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在这个“商业文化现象”里的第一个具有全球性质的“帝国”。

 

美国加州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最初是以商业目的而存在的,但是随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好莱坞的巨头们在 是结战后的废墟上看到了无限的商机,而美国政府也需要利用电影所特有的“无差别化”的宣传方式,用这种宣传方式可以对全世界,趁着战后重建的历史时代空隙,对全世界进行政治宣传。好莱坞的巨头们和美国政府此时为了同一目的和目标但又各自各取所需的走到一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好莱坞经历了国内市场与海外国际市场之间的纠结与侧重变化,同时还吸收了全世界的文化元素同时又扎根于美国本土文化的一个“文化商业帝国”。在帝国打开海外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率先开启了大制作,并打算以此慑服全世界的电影观众。在大制作中随着海外国际市场的变化,大片的制作也在不停的变化。从最初的纯粹美国电影到后来的电影“世界化”。演员也从纯粹的美国本土演员演变为聘请外国演员加入。

 

在意识形态领域好莱坞为了达到全世界发行,首先将电影中的民族性的东西磨掉并且最大限度的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减轻自己的“外国人感觉”。但在此基础上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植入在大制作电影里也是好莱坞的一大创举。

 

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制作的科幻电影《后天》,虽然先是展现美国政治以及社会生活不好的负面,但是更深层次的确是对美国的颂扬;颂扬美国的团结、牺牲、家庭、多元化等等。电影里虽然美国政府完蛋了,但是美国的价值观确由美国的公民继续弘扬。《后天》这部电影让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美国好莱坞在电影里如何巧妙的植入美国的价值观。

 

1994年安妮-马丽·比多详细分析了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而且找到了好莱坞电影中意识形态的七个组促成部分。这些部分分别是:

第一,             展现美国制度的优越性:将美国制度描绘成人类制度的典范,。《少数派报告》,《烈血天空》,《天命》,《独立日》,《世界末日》等。

第二,             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无处不在的美国国旗:《爱国者》,《风雨者》等。

第三,             总统占据中央广场:《惊报内幕》《天地大冲撞》等。

第四,             革命意识形态的失信。这种对华约国家爱意识形要的挑战,是冷战遗留的痕迹,这类电影主要是在神怪类:《范海辛》或者历史类:《斯大林格勒》等。

第五,             颂扬个人主义,专造一些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形象搬上银幕:《角斗士》中的马克西·蒙斯,《世界末日》里的钻井工人,《启示录》中的科学家,《完美风暴》中的渔夫等。

第六,             美国梦,“爱”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观:《尖峰时刻2》那纯洁的一吻,到《纽约黑帮》最后的火热。这类风格的电影还有《安娜与国王》《冷山》等。

第七,             令人欣慰的世界愿景:系统化的大团圆结局,继续沿用老一套观点,全球范围内的制造政治共识等,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好莱坞电影里的元素。

 

意识形态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一直存在,只是通常隐藏在商业娱乐电影中很难被人们发现罢了。但是随着时时代的发展好莱坞的战略也从称霸对抗转变为合作渗透。好莱坞的巨头们自己也意识到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即开始与海外国家的本土公司合作同时也甘愿在海外市场屈居“老二”,只做海外市场第一海外电影出产方;同时还尝试用市场本土语言文化制作电影:中国的《卧虎藏龙》,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法国的《漫长的婚约》,这些都是有好莱坞制作的本土电影。虽然都不是很成功,但确是好莱坞的一次完全国际化的尝试。

 

好莱坞从最初单纯的商业电影公司集散地,发展到今天成为全球的商业文化“帝国”。它走过了漫长的一个多世纪。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从本土到国际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和美国政府合作又使得它如虎添翼。在面对国际市场的反美浪潮它又果断地改弦更张,放低姿态采取合作态度使得它又重新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它的顺势而为也造就了他的成功。

 

在面对全球化的今天,好莱坞在对全世界渗透的同时,也会吸收全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元素,他在摄取这些地区文化元素的同时,不断的用这些摄取来的文化元素创造出新的“复合文化产品”,并用这些“复合文化产品”对目标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与解释。这就是美国好莱坞帝国的阴险之处(替你解释你的文明,并给你的文明定性下结论)。

 

在你不知不觉中把你的大脑“格式化”,用他们的价值观对你的文明进行全新的解释,这个全新的解释还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处在“类催眠”状态,从而慢慢的接受美国所编织的一切看似真实的谎言,更加错误的认为美国是这个星球的“文明灯塔”,现实的“人间天堂”。最终让观众自己不知不觉中处在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中。而这种国家、文明、社会的的自我否定,最终结果就是文明的自我主动消亡,从而成为美国的附属品彻底失去自我意识与尊严,彻底沦为现代奴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