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立秋解析:晚立秋、母秋、秋包伏、脱衣秋
2024年立秋解析:“晚立秋、母秋、秋包伏、脱衣秋
今年是“秋,母秋,秋包秋,纹秋”,这是怎么回事?小心点。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都会有悲伤,我说秋天比春天好。"秋天与春夏冬合称"四时",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是第一个出现的,也是秋天真正来临的信号。
《四时七十二候》中有云:“秋,取也,物在其上而取敛”,在秋季时,一切都由繁茂成长,走向萧条,成熟,衰败。所谓"春捂秋冻",入秋之后,白天黑夜渐渐多了起来,气温也渐渐转低,但是,我们也不能一见寒冷就穿太多衣服,适当地受点风寒,可以提高我们的抵抗力,但是,秋天的寒冷并不代表着"天冷了就不能穿衣服",而是突然转凉了!若我们贪图凉爽,没有恰当的保暖措施,就会给年老体弱的人带来"秋冻",甚至可能导致生病。

入秋了,入秋了,暑气就没了。小暑、大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三夏",是继小暑和处暑之后的第二个最热的节气,是小暑和处暑的中间;另外,从时间上来看,三伏天过后,就是盛夏,而这一次,是八月七日。伏天在八月二十三日便会过去,这也就意味着,入秋之后,秋阳肆烈,很多地区还处在酷热的状态,因此,我们的古人将这一天叫做"秋老虎"。

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夏天之后,尽管人体会感到很热,但是对植物的生长却是很有利的。入秋以后,气温升高,气温升高,有利于植株正常生长,有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有机质含量,谷粒充实,反之,若入秋后气温转凉,则由于生长热能缺乏,植株易发生产量下降。每逢入秋,就是"秋老虎",少则半月,多则两个多月,若副高偏高,则秋季将更为炎热,“秋老虎”也将更加凶猛。

这一年已进入"深秋".
即有"晚秋",就一定有"早秋",那么,怎样区别初秋与初秋?众所周知,农历八月七月九日是农历的立秋,这一时期差不多是确定的,而农历则仅有354天或者355天,我们的先人在农历当中加入了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农历年有384天,因为有闰月的存在,所以每年农历的立秋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有的年六月开始,若六月开始,则称为"早秋";有的年,阴历七月开始入秋,七月开始,称为"晚秋"。今年八月七日,恰逢阴历7月4日,已属"深秋"。
古人云:"入秋越早,越入秋越热,按照古人的说法,越早入秋,天气越冷,秋季就越凉;而入秋推迟,预示着入秋后的高温会持续很久,秋季会比较热。

这一年的"七月立秋",应属"晚秋"。俗话说,七月入秋,就代表着秋天比较热,这对于作物的生长是很有利的,所以,秋天到了六月份,作物就会失去足够的热量,从而导致产量下降,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年被称为"七月秋",这对农夫而言是件好事。
关于"早秋"与"晚秋"之别,中国部分地方则以立秋时分作为判断标准。这一地区的分区非常容易:若在正午12点以前出现的地方,就叫做"早秋";若过了正午12点就是"晚秋"。

如果把这个秋季的横向时段定在八月七日八点零九分零一秒,也就是在135度的时候,就明显地把它归为"初秋",那么就可以看出,这是不符合上面的说法的。
事实上,根据时间来区分初秋和深秋是不存在的,根据历年的气象数据,人们发现,入秋之后的温度与入秋的时间无关,例如,入秋11时59分与12时01分入秋完全没有差别。所以,从阴历的角度来看,早秋与晚秋是比较符合科学的。

其次,这一年是"母亲之秋"(Women Day)。
我国古代人也以"雄秋"与"雌秋"来区分秋季。此分类起源于中国古老"阴阳学说",认为单数与阳性相配,而两个数字与阴性相配。
古人认为,今秋的月份若为单数,则称为"男秋";秋季月份若有两个数字,称为"女秋"。
这一年的中秋是秋天,而农历的7月4日又是两个数字,明显是"母秋"的意思。古人说:“秋天男冷,秋天女人凶”。按古人的传统,入秋以后,若为"雄秋",若为"母秋",则气候较冷。若属"雄秋",则在入秋之后将比较凉快;若属"雌秋",则入秋之后天气将比较热,秋天的虎将十分猛烈。
第三个原因是,这一届的"伏秋套餐",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参加。
"秋裹伏",我们可以把它的意思解释为从秋季到伏地的最后一段。入秋乃秋季之始,有"秋更末"之说,也就是在入秋之后的"庚日"。
所以,“末伏”或“立秋”或“立秋”以后才是“末伏”的开端。"伏包秋",若末伏起始时刻早于立秋,也就是"庚日"与之相吻合;相反,若末伏发生在立秋以后,就是"秋包秋"了。若年尾在秋已过,称为"秋包伏"。
八月七日是立秋,八月十四日到八月二十三日末,最后一次是在入秋之后,所以说,这一年叫"秋包伏"。
古人说,"立秋清凉,秋收酷暑,狗儿饿"。"“伏秋”就是在入秋之后,仅仅过了十几天,人们就感觉到了秋季的凉意;而"秋伏",则是在入秋之后,再过十余日,便可感觉到秋季更热了。"立秋",就是在入秋之后,过了十来天,就会觉得秋季更炎热了。因为今年不但"秋包伏",并且包月期更久,入秋之后尚有17天伏地,如此来看,"秋老虎"将是一个强劲的年份。
第四个特点,就是“裸装秋季”。
显而易见:当天冷的时候,我们要多加衣物;天热的时候,我们得把衣服脱了。
若在入秋之后,气温很快变低,也就是说,秋季更冷了,这时要多加保暖,这叫做"穿衣过秋";若入秋后高温持续较久,也就是秋季更热,则称之为"脱衣过秋"!人们把秋季叫做"脱衣过秋"。在此,"为秋穿衣"与"为秋脱衣"分别描述了秋季的冷暖变化。
"晚秋","母秋","秋包伏",均预示着今年秋季过后,将会有一个相对漫长的炎热气候,因此,这一次将是一个明确的"条秋"。
上述的一些教训,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对我们今后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个秋季看起来要比往年炎热一些。到底是不是真的,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