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同时30至44岁未婚女性比例大幅提高?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婚姻主体是80后的后半期、90后和00后前半期,他们的出生人数是递减的,80后年均出生2212万人,90后2095万人,00后1453万人。虽然短期内适婚年龄人口没有显著减少,但是,长期来看,随着适婚人口数量的减少,结婚人数从长周期来看是下降的。

原新表示,出生性别比偏高导致性别失衡进而导致结婚登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出生性别比就是100个女婴对应的男婴数量,正常值为103-107。从1982年的107.8开始,出生性别比就一直在升高,到2004年达到了121.1的最高值,之后在国家全面治理下有所下降,但直到去年还有111.1。”原新介绍,在婴幼儿、青少年阶段出生性别比不会带来太大问题,但到了婚姻年龄阶段这种性别失衡会导致婚姻竞争性加剧,婚姻的成本提高和婚姻不稳定性增加。

原新称,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当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其中20-40岁的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性别比是108.9。“这意味着这些男性结婚注定存在问题。”原新说,出生性别比最严重的时期就是80年代中期到00年代上半期,这期间出生的人现在都进入适婚年龄阶段,性别失衡导致一部分男性无法结婚。这从一个侧面促使结婚人数减少。

原新指出,另一方面,长期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婚姻效果开始显现,1980年代到现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40多年,造成直接的结果,就是目前45岁以下中国人口男性比女性累计多出生了3400-3500万。3400-3500万按照20岁到40岁适婚年龄段来看,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程度最高的80后的后半期到00后的前半期这一段的出生人数,现在正好处在适婚年龄段。因为性别比先天性的失衡,有一部分人没有办法结婚,这个称之为失婚现象。

此外,不婚现象也是结婚减少的重要原因,相比于性别失衡导致的失婚,不婚更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不婚的主体是女性,与女性的教育状况、收入状况、就业状况的改善有较大关系。他提到,“如果将1990年人口普查和2020年的人口普查做个比较,我国30-34岁没有结婚的女性从0.6%增长到了9.3%;35岁到39岁还没有结婚的女性,从0.3%增长到4.1%;40岁到49岁还不结婚的女性大概从0.15%左右增长到了现在1.5%-2%”。1990年到2020年,三十年时间,一个世代,30~49岁不结婚女性的比重增加了十倍以上。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