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不建或少建“特需病房”的建议
什么是特需病房?从字义上理解,这类病房属于病人有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病房。实际上特需病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主要是价格贵、设施相对豪华。借“特需”为名,医生护士会格外细致体贴些。特需病房体现出来的价值主要是针对特权或有钱人才适合居住的病房,实际就是“贵族病房”。
然而,公立医院姓“公”并不姓“贵”,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医疗机构,其“公共”属性不应该被“贵族化”的市场定位所弱化、不应该被不切实际的豪华医疗标准所影响。特别是公立医院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或公立医院自筹,而财政拨款及自筹资金的原始来源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缴纳的税收,广大人民群众看病支付的医疗费用。面对看病贵,看病难等怨声载道问题,又怎么能用人民缴纳的税收,人民支付的医疗费用去建设豪华的“特需病房”呢?
建设特需病房明显“利大于弊”。建设过多“特需病房”会占用紧俏的公立医院资源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导致紧俏的普惠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因为公立医院资源本身十分有限,加之特需病房的建设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还会挤兑普惠医疗资源,使共享分配造成浪费。特别是带来影响大众阶层病患就医难、就医贵等问题。举个例子:本来一个普通病房可以居住三位病人的,却因为建设特需病房而只能居住一位病人,而一旦特需病房价格过高,普通病人只能望而却步,就会造成大量特需病房被闲置。一方面,生病急需住院的普通病人想住医院却因为普通病房的床位紧张而住不进来;另一方面,公立医院闲置了大量特需病房因为定价过高,又不能随意降价给普通病患住。导致有权有钱的病人可享受稀缺的医疗资源,没钱没能力住的普通病人住不进去,怨声载道和民怨四起。这种情形只会加剧看病贵、看病难的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并不会减轻普通老百姓的医疗负担。
特需病房会变成普通病人的负担。笔者曾亲历过,公立医院医生为急需看病手术的普通病人开“特需病房”的真实经历。普通病房人满为患,普通病人想要医生尽快安排手术的,除选择特需病房能够缩短入院周期外,别无选择。否则,会因为没有床位而排队等待,变得遥遥无期。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价格通常在1500元/天~2000元/天,医保卡不能报销,需由病人自己负担,把高价特需病房作为及时住院的附加条件,虽然明面上不说,但在实际操作中,病人能不能及时住院不取决于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而是取决于病人是否愿意住特需病房,特需快、普通慢。一些普通病人主观上并不想住特需病房,但碍于手术排队或医生推荐,病人只能权衡利弊后,为尽快得到手术而不得不默认入住 “特需病房”。所以,即便病人心里不接受但迫于急需治疗而不得不接受,特别是那些每月退休工资不足3000元的老人,这个水平的工资实际上只够住两天“特需病房”。天价的特需病房无形中增加了普通病人的负担,也让普通病人进退维谷,不住特需就无法及时手术,住了特需又承受不起昂贵费用。
特需病房常被诟病成“腐败的象征”。但凡能住特需病房的病患大多“非富即贵”,所以在普通病人眼里的特需病房,就是个腐败场所。因为只有那些上市企业的总裁、董事长、权贵阶层才有能力或财力去住特需病房。而服务于特需病房的这些达官显贵必然也不是普通的医生,大多是医院的高级别专家、著名教授。特需病房的医疗服务肯定也区别于普通病房,包括餐食、空调、环境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对医疗改革的宗旨历来是“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尽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覆盖大众层面,公共属性才是公立医院的根本”。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家医院设立的特需病房越多,越容易被蒙上“腐败的象征”,对于公立医院的形象是实际是有损害的。
相关建议:一、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公立医院应最大限度保证医疗资源平等,特别是大城市的公立三甲医院应兼顾平衡,在建造新院区时不建或少建特需病房。建设的病房应向大众医疗倾斜,而不是搞创新,以所谓的多元化、高层次分类医疗服务为理念,去建设或设置过多的特需病房,VIP病房。毕竟,医院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治疗疾病,并不是为了建成豪华酒店或高档旅馆,不需要刻意设置过多的豪华套房、总统套房若干。在医疗资源长期匮乏的当下,公立医院应认真对待自身的“公共”属性,要面向大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而不是搞特殊服务赚取金钱。所以,确保公立医院能够满足大众医疗需求兼具政治属性。
二、建议在私立医疗机构发展“特需病房”,因为私立医疗机构在提供特需病房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私立医疗机构能够充分满足特殊病人的需求,或者利用医生多点执业优势,通过建立医联体,建立一套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互联互通的机制,让公立医院的医生既可以去私立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也可以在公立医院为大部分普通病人提供普惠的医疗服务。
三、应将公立医院的病房建设加强监管,提前做好规划,利用大数据来分析病患人数、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通过大数据的支撑来做好病房数量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公立医院普通病房的数量和类型应有前置性的论证,尽量不建或少建特需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