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红军政治课激励士兵勇猛行动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作者:任伟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3期

500

锻造一支有主义的军队,把思想注入灵魂,是中共的不懈追求。为达此目的,诸多手段应运而生,如政委制度、红色宣传、识字运动等,政治教育亦属其一。自1927年起,不过数年,“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雏形就基本确立,相关制度亦普遍推行。

通观中共的政治课教育,主要目的有二:养成思想、激励行动。中共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普通士兵的政治意识相当成功地被培育出来。据吴克华回忆,初次接触政治课,令其大开眼界,很受震撼,因为政治课提供的全新视角,非常打动人。士兵的学习态度大都不错,这从当时的测验成绩可见一斑。1932年5月,工农红军学校总结第二期教学成绩如下:政治测验一共十个题目,全对的50.3%;答对九题的29.8%;答对八题的9.5%。大约90%的人可以答对8题以上。1933年1月,第四期的政治测验,总平均分92.6,比前三期还进步。当时红军学校负责人曾报告说:士兵政治课的成绩要好过军事课。

解决思想问题,目的是激励行动。用文件上的话说就是: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巩固政治情绪”,激励士兵勇猛行动。从这个角度看,中共的政治教育也相当成功。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注意到,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艰苦战斗中不出怨言。1933年红五军团总结黄陂战役的经验教训时发现,红军士兵“自动的攻击精神非常旺盛”,很多受伤同志倒在血泊中,但仍去鼓动其他人冲锋。红三军团也有类似报告,例如,101团指挥员伤亡过半,下级战斗员仍能维持,并且有冲锋精神。中共政治教育培育出的精神世界,对革命是一种强大的支撑。毕竟,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是任何物质激励所不能达到的,唯有精神理路才可解释。

原题《革命如何教育?——红军的政治课程与政治教材》,摘自《史林》2024第1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