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饭圈,未必都是坏事
作者:雷斯林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 raistlin
这次奥运女单决赛,是乒乓球饭圈真是让大家长了见识。
请看:
陈梦与孙颖莎的女单决赛前,还不知道谁拿金牌,某地就已经亮出了“奥运冠军魔王莎”的广告牌。
比赛开始了,陈梦被连连喝倒彩,支持之声很小。
镜头里难得见一位外国人为她举牌,还小心翼翼的。
后来陈梦蝉联奥运冠军,谢场时,疑似有人对她口吐芬芳,竖了中指。
领奖时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的粉丝举横幅尖叫,还以为是祝贺,没想到喊的是孙颖莎的名字。
现场坐着大量中国人,结果陈梦孤身抵抗一屋子反对者,也挺荒诞的。
到网上,火药味就更浓了。
我们可以看到5问陈梦的帖子里,用不仁不义来贬损这样一位冠军。
他们骂起人来,完全不在乎有没有根据。
反正一句话,你们赢了就是下作的。
不知道还以为男女单冠军是日本人呢。
你还别说,有人宁愿男乒全军覆没,因为他们觉得阴险狡诈的家伙就不该站在领奖台上。
至于另一边,为什么孙颖莎和王楚钦这次没赢呢。
因为他们有默契,你不拿我就不拿,道德高尚的他们才是真正赢家。
很难想象,同样是在支持中国选手,怎么对方胜了就带来深仇大恨,怎么自己偶像不胜反而道德高尚?
所以这些天,所有人都在痛批乒乓球饭圈化,把好端端一项体育搞得乌烟瘴气。
还有人说这都是国乒队自作自受,是过度市场化的结果。
这些行为确实过火了很烦人,但我今天的文章还想多说一些别的。
一些网友,把矛头直指乒协,直指运动员,说现在这情况,都是他们主动弄出来的。
这话是事实,但他们也有苦衷。
现在都说体育不要举国体制,要能商业化。运动联赛最好能自给自足,能创造收益。
但在乒乓球“饭圈化”之前,乒超联赛是很难卖出去票的。
2013年的乒超,山东队一场比赛中,全场仅一位老年男性观众,还在啃烧饼!
他可能算好的,起码有东西吃,有的公司的员工活儿没干完,还要被拉来看球。
那时候票价低到几十块钱能看一天,还管一顿饭。
你想赠票也不是不可以,记得还得管一顿饭。
一场比赛要是有10%的上座率,就烧高香吧。
眼看情况不对,赞助商不得不有所调整。
2014年,中国乒超联赛第一次没有了赞助商和转播商,全程处于“裸奔”的状态。
还反复“裸奔”。
大家就只是爱看,而且只能在电视机前看。
2015年,央视赛事频道编辑部给出过一个数据:“羽毛球赞助商在央视的广告投入是乒乓球的两倍。”
那时候乒超联赛不但没人看,影响力也在下降。
每年有“CCTV体坛风云人物”的颁奖,结果2010年至2015年,榜单里甚至一位乒乓球工作者都没有,连教练都没。
记者把这个乒超没人看的问题抛给了当时的国乒总教练刘国梁,刘国梁总结说,年轻人不来看球,我能怎么办。
绝大多数人,都是四年一次奥运的时候才关注乒乓球,也只关注乒乓球能不能给中国夺得金牌。
这样根本没法商业化,也没法自给自足啊。
市场惨淡成这样,球员收入方面只会更糟。
要知道国足虽然成绩不佳,但中超联赛是自给自足的。中国足球不但不用国家拨款,甚至还能赚钱供养其他项目。
所以即使在金元足球以前,中超球员年薪也都纷纷过百万了,而乒超普通球员一年收入十多万。
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乒乓球最厉害的国家,乒超则是竞争最激烈的乒乓球联赛,几乎没有之一。能在乒超上场的球员,年薪还不如出去当教练,这无疑让人难过。
好在2016年发生了一件事,回过头来看改变了中国乒乓球历史。
里约奥运会上,马龙被叫做小奶龙,张继科被笑称别睡了,快醒醒。
选手们的梗满天飞,让乒乓球难得有了爆款热度。
于是,我们的国乒队伍开始意识到,打球的同时还得像偶像明星一样包装起来。
2016年,“919乐迷狂欢夜”节目上,刘国梁和张继科、马龙组成奥运队,与林志玲率领的艺能队较量。
2017年,丁宁、刘诗雯、樊振东、王楚钦来到《快乐大本营》。
2018年,马龙、马琳、王楠去录制了《你好!生活家》。
2019年,马龙、许昕、刘诗雯、王曼昱到《天天向上》。同年,马龙又和许昕去了《国家宝藏》。
2020年,刘国梁、樊振东录综艺《周末不上班》……
这还不包括单人行踪。
比如刘国梁就曾在《吐槽大会》《鲁豫有约》栏目里非常出彩。所以很快他也有了粉丝后援团。
这样的曝光度不可谓不高了,也完全没有国家队高不可攀的形象。
于是乒乓球队员纷纷成为明星,而粉丝也开始像追偶像一样去追这些国乒队员。
在这之后,乒超联赛就起了变化。
两边女观众嘶吼尖叫,对你的乳名和小学糗事如数家珍。
她们平时买周边买个没完,甚至想看个王楚钦的比赛,还要高价从黄牛那里收票了。这是过去乒乓球比赛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23年的乒超比赛,半决赛359元起来,决赛499元起,而且还要预约抢票。
说时迟那时快,票价已经来到六七百了。
有的票价堪比演唱会,球迷不得不抱团,反割韭菜了。
—服了,现在票价死贵死贵的,自己还说抵制饭圈,你VIP票价都赶上人演唱会了都。
—别演唱会1088都内场了。
为啥能有黄牛票,为啥天价也有人抢破脑袋?
因为有市场,而且真卖得出去。
毕竟在场内,开始人满为患了;
国内球员被追捧,出场前前后后被围堵,这种热度也波及到了国外选手身上。
当时世界前15的莫雷高德,估计他在瑞典怎么也不会想到,打乒乓球也能享受到足球巨星一样的待遇。
也许赞助商的规模还不够,也许网络播放数据还不够亮眼,但这些在十年前根本想象不到的。
中国乒乓球像足球一样发展,某种程度上是件好事。
至少联赛收入上去了,不会入不敷出了。
球员收入也上去了,生活过得更好了。
乒乓球的“商业化”,终于走上正轨了。
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些粉丝根本就不会打乒乓球,也不懂球,要这些粉丝干嘛?
很简单啊,赚他们钱啊。
你看世界上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几个项目,哪个不饭圈?
足球里,梅西与C罗不是一个国家,但双方粉丝吵架吵了15年了。
C罗INS有足足6亿粉丝,梅西也有5亿。你猜这动辄数亿的粉丝,有多少自己踢足球的?
NBA的那些粉丝,尤其是女性粉丝,会打篮球吗?
或者说极端一点。
F1赛车这么多观众,99.99%连F1赛车的毛都没摸过吧。
一项运动要想商业化,本来就要接受大量非专业的粉丝。你别看那些懂球帝说起足球来一套一套的,真让他们上场踢球,空门都不一定能射进。
你可能又要说了,那些项目和平发展不会饭圈撕逼,不会在现场喝倒彩吧。
开玩笑吧?
网球GOAT德约科维奇出生于塞尔维亚,又特别爱国,所以被很多欧美粉丝鄙视。很长一段时间里,德约科维奇去比赛,会遭遇满场嘘声。所以有句话叫做,他是“全球客场”。
再看看国外那些极端足球球迷,可不止喝倒彩这么一回事了。
虽然都不对,在他们的行为面前,我们乒超粉丝撕点逼,其实已经算文明了。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我怀疑这些根本不打乒乓球的“饭圈粉丝”,才是最愿意为乒乓球联赛花钱的球迷。
因为他们真的是把国乒队当明星来追,而他们追星的人,为偶像花钱可一点都不含糊。
而一个真的懂球,却从不买票去看比赛,也不会为运动员代言的东西买账的人,其实价值不大。
在职业体育里,愿意花钱的就是高质量球迷。
体育并不神圣,职业体育其实就是一场真实的秀,愿意为这场秀买单的观众,才是顾客。
曾经梅威瑟和帕奎奥一场比赛吸金4亿美元,是最能体现商业体育的时刻。
现实就这么残酷。
越专业越不会起哄,就不愿意去捧红一名球员,那球市热度就难以引爆。
如果你是运动行业从业人员,你只会张开双手欢迎更多女粉丝来关注球星,不会打球也不要紧,愿意付费就行。
球怎么打得可能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让更多人有球打,有球看,有球可谈论。
愿意真金白银投入的,就是运动员的衣食父母。
现在,大家觉得“饭圈”毁了乒乓球联赛。
其实不是的,“饭圈”其实是拯救了乒乓球联赛,也让乒乓球这项运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当然,我不是说前面说的那些“乱象”是好的。
但不能因为个别极端粉丝做的极端行为,就把我国乒乓球做的尝试一棒子打死。
全世界所有体育明星都会上综艺,都会拍时尚杂志,都会有大量非专业的粉丝。比如我就很喜欢VOGUE给德约科维奇拍的这两张照片,真的好看。
为什么乒乓球不能有?
有问题的是那些狂热粉丝,而不是主动拥抱市场的乒乓球队,况且国乒队员一直在呼吁粉丝要理性,怎么能怪到他们头上呢?
有问题的并不是把乒乓球运动员当明星一样追捧。
而是如何去规范,去引导这些粉丝。
给运动员喝倒彩是不体面的。
辱骂运动员是粗鲁的。
在网上造谣运动员则是犯法的。
而且我告诉你,其中那些骂得很夸张,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大多数是故意挑事的粉头。
他们就是故意这么骂的,只要挑起纷争他们就有了敌人,有了敌人他们作为粉头就能牟利。
这个敌人可以是张本智和,可以是瑞典队的小莫,当然也可以是国家队的队友。反正粉头们又不在乎。
对于这种故意挑事的,一定要重罚,也确实在罚了。
多罚几次,多做引导。
不要因噎废食,不要停止市场化的尝试。这些只能算是插曲,而且也迅速在纠正了。
虽然足球、篮球、网球、棒球里也有争吵,也有互相攻讦。但那绝对是少数。绝大多数球迷还是单纯享受体育的快乐,没有那么多诋毁谩骂,没有那么多过激行为。
其实我觉得乒乓球节奏快、回合也不少,其实观赏性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乒乓球小,在现场也看不太清,无法像网球一样卖出那么多票,但电视上还是很好看的。
我相信乒乓球的商业化转型会越做越好,我国乒乓球未来的发展是光明的。
这些所谓“饭圈粉丝”,球看得多了,现场去得多了,肯定是会了解规则的,也能逐渐领略到乒乓球之美。
如果中间有谁手痒心痒,也想尝试下乒乓球,想运动一下。那可真是一石二鸟,两全其美了。
多年前一部无厘头电影至今火热。
里面穷苦潦倒的周星驰角色念叨:“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你说有没有搞头?”
一语成谶啊。
文娱体育不分家,乒乓球变成一场秀,相比于单纯作为竞技体育更有远景。
只不过饭圈骂天骂地骂他人,还不愿待在自己的圈子里,想把一切裹挟进来,确实不大对。
如果力所能及,起码应该知道点比赛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