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畸形“饭圈”文化污了体育精神
8月3日晚,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队选手陈梦4比2战胜队友孙颖莎,获得乒乓球女单冠军,成功实现卫冕,为中国队包揽了该项目的冠亚军。两名中国选手在奥运赛场上“顶峰相见”,本是一场不必为金牌归属哪国担忧的高手对决。然而赛场内外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和声音,却让不少只想安心享受比赛的网友直呼“下头”。
种种“饭圈化”的乱象让人深感不解:两位运动员都是在为国争光,在不断的拼搏与挑战中诠释奥运精神,何至于如此厚此薄彼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不少网友因喜欢某个运动员而“入坑”某种运动。本届奥运会期间,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看到某位运动员的精彩片段、体会到其独特魅力之后,才逐渐被其“圈粉”,从而开始关注特定运动项目。这本身没有错,期待自己欣赏的运动员获胜夺冠,为其不利局面感到揪心和惋惜,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对一方的支持不该演化为对另一方的恶意拉踩,以理性的心态看待比分变化、对待成绩得失,不作出过激越界行为,是最基本的观赛礼仪。
类似攻击引战、无端揣测、人为制造对立等极端化行为,不仅会影响竞争的公平性,对运动员和其他观众造成干扰,更是在走向体育精神的反面,让原本崇尚正向竞争和奋斗友谊的赛场氛围变得戾气十足、充满偏见。
竞技体育体育不该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温床。要让屡屡越界的“饭圈文化”得以清理,还需多方协力,在平台监管、宣传引导等方面精细化管理。对观众来说,避免“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和无底线的情绪化宣泄,用开放包容的视角看待奥运赛场上的得与失。如此,才是对奥运精神人文光辉的尊重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