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产9.7,领先抓娃娃20年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抓娃娃》又一次将“教育焦虑”推向了高潮。

虽然“为你好”已经成为家长在对孩子教育上的“免罪金牌”。

但,在“步步为营”的中式教育下。

孩子在自我人生里,逐渐迷失——

我要什么?

我到底是谁?

不知道。

在与同龄人急速竞赛的跑道上,成绩、学校、文凭,成为孩子十几年来的奋斗目标。

获得了。

之后呢?

500

孩子,该不该这样,或是,他们的未来又应该怎样?

但,如果Sir跟你说。

曾经有这样的一部动画片,几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地提出——让孩子去思考,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未来。

甚至,还在动画里加入了“推理”、“辩证哲学”这样的哲学名词用语;

去思考死亡与生活的意义;

去告诉他们,人生并不是只有第一名才行。

还有网友称它为:

动画界的1984

500

这样的“神”动画片,在24年后,逐渐涨到了豆瓣9.7的高分。

没错,华语动画目前的最高分——

小明与王猫

500

这样的分数当然有“情怀”的因素。

但不多。

因为事实上,这部动画并非如其他国产动画一样被反复播放,而是只在央视播出一轮,然后就销声匿迹了。

而它的导演和编剧王川。

其后也是把自己投入到了《魁拔》的事业中,以至于几次说要重启,都最终不了了之。

500

Sir这几天重温了一遍。

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真正去表述孩子心理的动画片。

在丑绝人寰的画风下。

它更像是一部成年人的“治愈”动画。

01

大胆

每个孩子房间的墙壁里都住着一只“猫”。

王小明也如是。

8岁的普通学生王小明在暑假开学的前一天,才认识了这只住在墙壁里的神秘“男子”,它长相怪异,物种不明,像是幽灵一般,看似吓人,可,绝无恶意。

它叫王猫。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不但参与了王小明的成长,在他困惑之时,还与他一起面对所遇到的问题。

听上去是不是像是汉化版的《哆啦A梦》?

当然不会。

比起那些一集要教会孩子一个“道理”的动画片。

《小明与王猫(下略《王猫》)》更像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帮他们理解现实生活的运转规则。

500

以至于过了24年后,Sir再看这部动画,只能感叹一句——

给孩子看,“太浅”。

给成年人看,正好。

在《王猫》里有一个这样的片段。

国家要求学校减负(没错,24年前就已经“减负了”),小明作为班级排名第18的学生来说,减负,没有作业,考试不算百分制成绩,不排名,那自然好。

但,对于全班第一的张伟来说,非常没劲。

就嘀咕了一句,没意思。

500

被班级第二的周娜听见了,马上报告老师——

说他反对国家决定。

500

哈?

这大帽子扣的,不比现在的键盘侠要敲得响?

一下就将偷偷嘀咕的一句话,上升到了政治层面。

可,老师走到张伟与周娜面前,说的却是——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没有什么错

500

这句话放在24年前,被用来放在动画片里教育孩子。

但,如今再看。

这段话,让成年人也觉得无比讽刺。

小明经历过这件事后,问王猫:

世界上怎么会有没有对错的事情呢?

500

王猫答,对和错都不是绝对的。

500

而这个道理。

现在的大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懂。

动画片里,小明提出了许多问题,其实都不简单。

比如,艺术家(出名)还有总经理(有钱),到底哪个更好?

王猫答,拿不可比的事情比来比去是毫无意义的。

500

那是当艺术家好,还是当总经理好?

王猫还是不去衡量二者利弊,而是对小明说:

人都是在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

500

你发现了吗?

它所有的回答,并不是在告诉孩子,哪一种选择是对的,哪一种选择是好的。

而是,去做出你的思考。

听你自己的

500

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去选择怎么做。

去相信自己做的选择。

这些,还只是构建人生思考的一部分。

它还有更大胆的问题——

人为什么都得死。

这也是大部分动画片里都不会提到的议题。

在动画片里,死亡,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角色都不会死。

500

可《王猫》里,它想让孩子或是大人明白。

在死亡面前,人就像“猪”一样。

不是一句“无法改变”就能解释得了的。

王猫为了让小明走出死亡恐惧,专门带他去了一趟“猪学院”。

500

500

在猪学院里,有一头小猪抱怨着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生下来就是一头猪,这不公平。

但,猪学校的老师对它说,公平与否不是我们想要的。

500

猪老师让小猪向周围看看其他同学在干什么:

“享受着食物的香甜,美酒带来的沉醉,充满欢乐的梦境,消磨时光的游戏......”

500

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过,终将一死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在这个学校里,猪学生望着装扮成刽子手的猪老师时,早已经麻木了。

这也是在寓意着,死亡,一直对我们“虎视眈眈”。

但,你能做的,就是过好每一天。

500

死亡是可怕。

更可怕的,是明知道生命有限,但,还是不能“过好每一天”。

500

不过。

这严肃的故事里还是不忘搞笑,有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翻着墙头喊——

我比你们更厉害

你们得凑在一起 才能过好每一天

 我自己就能过好每一天

500

这不就是被催婚的你么500

02

说真话

《王猫》除了大胆提问之外,作为一部动画片,它还大胆地拆家长的台——

让他们说真话。

小明的父母与大部分家长一样,望子成龙。

嘴上说着是“为了你好”。

其实,也是渴望孩子为他们的面子争光,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愿望。

一对双标的父母,也是典型中式教育下的父母。

500

如何撕开“双标”爸妈的遮羞布?

你看。

在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时。

爸爸此时对自己的工作格外自豪,正是因为自己读了大学,才能找到一个会计工作——

我很喜欢我的本职工作。

500

但,当劝小明要考清北,才能找到好工作时。

他又是另一套说辞:别像爸爸这样给人家算一辈子账。

500

小明不解,你不是很爱自己的工作吗?

此时的爸爸,才终于说了真话——

那是没办法

因为我的考分只够报财会

不喜欢也得做因为我学的是财会

不干财会

因为我没有别的路子我只能每天去给他们算带笔烂账

谁愿意帮别人算一辈子账啊

500

这段话,细品不简单。

高考分数不高,家里没有别的路子,也就只能在会计这条路上走到底。

什么职业荣誉、信念感,最后还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

这样敢说真话的动画片,不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样的故事要更有冲击力?

在《王猫》里,有一集是小明报了一个说话班,为了学习如何说话。

说话还要学?

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表情包么——

500

怎么就火了?

一个孩子,学大人的腔调说话时,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让人啼笑皆非。

后面同学的表情也是网友们听到这段话时的第一反应。

学说话,就是学着去表达真实的自我。

当小明在家,找父母一起练习说话时,你会发现,真实,是不方便说的——

爸爸想跳槽,不能说,

妈妈想当一个艺术家,不能说;

爸爸妈妈希望小明给他们争口气,也不能说。

500

为什么这不能说那不能说?

因为说这些没有什么意思。

500

小明还在坚持,自我介绍就是要说真的。

此时,爸爸却低着头说,要全是真的,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500

作为孩子可能还并不理解,父母要隐藏的真话,代表了什么意思。

但,反过来想,这些真话也有可能是压在父母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并不宽裕的普通家庭。

父亲是一个公司小职员,母亲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

他们想维持着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他们需要孩子讲出的是经过修饰的,能表现出良好家庭教养的话语。

这是普遍家长的心理,也是他们成年人的难处。

为什么动画片里要有这样的桥段?

你可以理解为讽刺。

但,再细想想。

说真话,并不是要批判家长的“双标”或是“虚伪”。

而是让孩子观察这模棱两可背后。

生活的真相。

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难免遇到对“真、假”的判定。

是诚实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还是听爸爸妈妈的话,选择隐瞒一些不该说的话?

500

王猫的回答是:

随你的便。

500

它并不是粗暴地去评论诚实与听话,谁好谁坏。

而是,告诉孩子,在某些时候你要学会去观察,学会自己观察,去领悟生活。

去看这些未能说出“真话”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家长的犹豫不决,与成人世界里的复杂考虑。

500

它是真的想拆台吗?

反而更像是,将成年人的不容易剥开,告诉孩子,真话,有时候它就是模棱两可;而现实的生活,它也没有那么多真正的对错。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03

少儿不宜

说到这里, 也许有人会觉得《王猫》是不是想得太异想天开了。

动画片不应该就是一种娱乐么?

做得这么深,很有可能孩子看不懂,家长看不进去,哪有什么市场价值可言?

但,Sir却觉得这恰恰是《王猫》的可贵之处。

因为它的目标观众不止是孩子。

还有家长。

它其实是试图创造一个开放对等的对话空间,改善亲子关系,并真诚地,试图探讨每一个教育话题。

而不是和其他动画片一样。

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一时之趣,并打造出一条可以大赚特赚的产业链。

而这样几近笨拙的,甚或异想天开的愿望。

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举例来说。

为了能与家长好好谈谈,你会在这部动画片里看到“少儿不宜”四个字。

500

黄暴镜头?

不。

其实是小明被妈妈无缘无故骂了一顿时,王猫特地暂停了动画片,留了5秒时间,让孩子回避。

并让孩子的爸爸妈妈来看。

500

500

他要与孩子的父母聊聊:

如果父母做错了,你是否会向孩子道歉。

是否会因为道歉影响你在孩子面前的形象?

500

500

500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那么你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一个高素质的家长吗?

500

这不就是我们这么多年都在谈论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么?

父母的打压式教育,对孩子百般pua,只为了让他更乖顺;父母的吃苦式教育,否定孩子的一切,只为让他明白生活不易;父母的绑定式关爱,占有孩子任何的生活空间,只为了自己的掌控欲......

这些问题,早在一部24年前的动画片里就有深入探讨。

而什么是高素质家长?

王猫没有给出答案。

但。

许多年后,当我们从一个孩子成为了大人,回过头来,对这个问题必然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毕竟孩子变成什么样,父母就是什么样。

500

说白了。

在新千年的伊始,《王猫》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其实是想将这些问题尽早解决,也希望通过这部动画片让家长们有所反思。

我们不该将这样的旧问题带进新时代。

于是你会发现,它在动画片里提出的每一个尖锐的议题,都值得父母与孩子一起去讨论,去学习。

甚至,它渴望用王小明的困境,搭建一个孩子与父母之间,平等个体的对话桥梁。

可,讽刺的是。

《王猫》只做到了13集就被腰斩了。

为什么?

网传是被家长举报后,这个项目被立刻停止,而举报的原因,有人说是过早地让孩子思考了这些“成人话题”。

可笑吗? 

更是可惜。

Sir可惜的是,这样一部优秀动画就这样匆匆结束,明明接下来的剧本早已写好,可是再也拍不出来了。

以至于那些年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至今仍被拖延着。

而更可惜的。

则是孩子本该能去对自我意识、对现实社会有所思考的火苗。

却被狠狠掐断。

没错,在如今的动画片里,我们只能看到那些美其名曰呵护孩子“童年”的作品,让他们在无菌环境里看到——血,是绿的;人,是不会死的;而周围的一切,只有好的,坏的之分;爸爸妈妈是绝对没有错的。

似乎孩子知道这些,就够了。

父母也懒得向孩子解释这个社会该有的运作规则,毕竟,“他们以后自然就明白”。

可当他们终于明白的时候。

谁又知道。

孩子们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终于学会这些的呢?

500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