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2岁的马保国霸占了夜店

 500

500

谁家老翁踏夕阳

500

凌晨一点半,马保国站在某夜店的舞台上。

他正向慕名前来的夜店观众,展现自己的成名绝技——“闪电五连鞭”。

暗色的聚光灯下,DJ鼓点响起。

他挥舞起手臂,一套连扭带蹦的丝滑小连招,宛如范德彪的鹰爪功一般行云流水。

500

台上,年逾古稀的老翁在独舞;台下,年轻的观众们掏出手机拍摄、欢呼。后面播放的《接化发remix》也时不时传来“接化发”的back up——这一切,怪异、荒诞却又莫名和谐。

那晚,所有人都在心照不宣地观看着。唯有一位保安未能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不小心笑出了声。

是的。如你所见,曾经的互联网顶流、混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马保国,如今,开始成为夜店顶流了。

500

500

后现代巡演

马老师和夜店的渊源,其实早就已经种下。

自2023年开始,就有不少livehouse,将恶搞马老师的《接化发remix》作为蹦迪的BGM;同时还将相关二创视频投射到大屏幕上,作为演出背景画面。

有鼓点、有低频、有律动、有流量——你能看见无数女舞者身着古装、踩着高跟鞋,迎合着抽象文化的音乐编织和遥远的马老师实现同频共振,让所有人感受鬼畜与缝合的力量。

500

注意看后面背景,是马老师的闪电五连鞭

而在互联网风口的热度褪去之后,马老师开始利用自己恐怖的知名度,深入到下沉市场去沉淀自己的受众。

500

图片来源互联网,侵删

蹦迪是身体的律动,马老师的武打,也是身体的律动。所以蹦迪等于武打、所以夜店就等于江湖。

500

而马老师,便是这江湖的隐居名宿。如今,这已经成了马老师在互联网“退休”之后的新就业方向。

来这夜场江湖中的看客,大多都戴着相同的面具:年轻、高压、寻求释放;

而在互联网上追寻马老师的用户,亦有着类似的画像——年轻、抽象,高压、寻乐。

于是,两拨人成为了一拨人;于是,互联网上的狂欢成为了现实中的狂欢。

500

每逢马老师出场,必有全副武装(有的甚至手持防爆盾)的保安护驾,必有美女相随、必有礼炮响彻与前呼后拥。坊间流传,马老师半小时的出场费高达20w+,不知真实报价究竟几何。

500

而在场子里,接、化、发与闪电五连鞭带上了鼓点,七十岁的老翁在聚光灯之下起舞。

每当他摆起起手式,以古稀之躯体在台上……“蠕动”之时。台下手机便齐刷刷地举起,将这人间奇景尽数收入,然后上传到互联网上,在某一隅发酵、蔓延。

500

马老师的舞步不甚灵光,乍一看颇为凌乱、无甚美感。而且每场的动作,似乎都有所差别。

一言以蔽之,“仿佛兮若黑土之蔽月,飘摇兮若台风之回雪。”

500

比起五连鞭,有人觉得“醉拳”二字,似乎才更适配他在夜店的演出

——众人皆醉他独醒的“醉拳”。

一如当年在夜场台上跳螃蟹舞的giao哥。

500

就这样,醉了又没醉的马老师,其巡演路径从一线城市的上海与深圳,直达蚌埠泰安等下沉垂直市场。凡是有知名pub的地方,就有马保国的身影。

在大宋,词人柳永(我柳家先祖)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传说;而如今,凡有DJ曲处,皆能练马鞭。

500

马老师每到一处夜店,流量加持下的名人效应便开始四散蔓延。平时死气沉沉、无人问津的夜店官方账号,因为他的到来,也获得了流量之神的眷顾。

500

而随着他足迹的扩散,更多的人,也开始拜入混元形意太极拳之下,学会了何为“接化发”。

毫无疑问,这场巡演是成功的。而对于马老师的巡回演出,当代网民也为其给予了一个相当亲切的名字:

国产疯马秀。

尽管如今,马老师依旧以每周1~2次的频率更新着自己的视频账号,为大家讲述“强身健体”习武的各个要领。但想必你我都已经清楚,做视频、直播、带货……这些玩意,早已不是他的主战场。

夜店、漫展、传统庆典的开业剪彩、传授武学……这些线下生意,才是马老如今扎根的地方。

500

500

赛博接化发

如今大家都说,马老师是唯一一个,因失败而成功的人。

事实似乎确实如此。

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曾知道,那个几拳把他K.O.的人姓甚名谁。

最初,大家都以为马老师和他的梗,会像某位练习时长两年半的练习生一样,在互联网上落为一个固定的、和其本人无关的二维符号。

500

但自从马老师的封印松动之后,他就逐渐开始从扁平的二维化符号回到了三维的立体形象、风评也渐渐开始反转。

自火车站见义勇为制服醉汉、4月1日当天直播带货反手捐一半后,相关正面的声音就愈发扩大。

有人赞赏马老师的三观、有人钦佩其勇气、有人羡慕其身体、有人惊讶于其前半生的成功。而诸如“笑梗不笑人,保国真男人”等万用语句,也开始被应用在了他的身上……

500

在一些人眼里,曾经嘴硬的马老师,如今似乎成了现实里的范德彪、成了一位倔强、有趣、又能为他人带来欢乐的小老头。

但是——没错,咱们要说但是了。

评价任何一个网红——尤其是背后有团队运作的网红,若是仅以一种纯粹感性、共情的普通人视角来评判,就非常容易踏入其团队编织的共情陷阱之中。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共情网红都是单纯且危险的行为。

500

马老师早年自身的励志与成功,与他后来干的那些事情并不冲突。

但这个环节最离谱的是,在如今互联网环境里,只要道德水准不称得上败坏,就已经能强过一大半的网红。

如果你不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其他互联网热门人物:发明“我接受≠我同意”不等式的唐妞、“79一支笔哪里贵了”的xxx、再到早期的giao哥老八等豪杰……

所以,马老师这嘴硬,放在现在还真算不上什么。

500

至于其他的东西,我们无法恶意揣测。我们唯一能承认的是:马老师——或者说他背后的那位,是个真正的聪明人。

在20年被K.O.翻车之后,他们依旧坚持着“武学大师”这个人设、并通过各种自黑等危机公关行为淡化风险,最终一点一点扭转风评,将其从一个坑蒙拐骗的老头转化为了后现代的谐星。

不信你看,下面这离谱的视频,是马老师自己的一创。

500

更何况,他们的团队,还抓到了马老师的营销核心、许多网友心中最大的痛点:

年龄。

500

七十岁的光阴,足以让所有网友抛开一切乱七八糟想法,仅仅留下对时间侵蚀下坚强的艳羡:

“我希望70岁时,挨上那么结结实实的几拳,还能当场站起来;

我希望70岁时,还能如此精神矍铄、四处走动。

——我希望我能活到70岁。”

紧抓年龄这个痛点,可能是马老师团队在互联网公关中,做得最成功的地方。

最早那一批的高考生、211的学历、体制内的体面工作、为了儿子的留学而出国传武、后来受到老外追捧而扬名、七十岁依旧老当益壮……这些林林总总,都成了他过往标签的一部分,并促使着他的人设从原本的传统“武学大师”,向着励志的搞笑艺人转变。

500

尽管这和他原本干的事不冲突,但显而易见的是——从20年到现在,马老师依旧在嘴硬,可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开始在他的嘴硬之下软化了。

那话怎么说的来着:入关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同理,成功后,自有学者为我立传。既然马老师成功了,那么为他辩护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拳怕少壮,棍怕老郎。马老师本人可能实战能力约等于零,但是武学理论底子并不弱。他的存在,不仅解构了传统武学、也延伸了传统武学。他将功夫之中一招一式的运转,化为互联网上的金科玉律:

外练筋骨皮,是为浑厚脸皮;内练一口气,是为珠光宝气。

而其武学的核心要义“接化发”,是为“接流量,商业化,发大财”

500

这便是马保国,四两拨千斤的马保国。

最后,若是他真能来到石家庄的livehouse现场,我也确实有兴趣前往一观(门票贵的话另说)。

来源:游民星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