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的编导是真的弱智还是故意装弱智娱乐观众?
抗日神剧本质上是中国本土的特摄片,它是影视行业对行业现状的一种妥协和适应,是中国文化产业一场并不算失败的前沿探索,其行业价值是正面且重大的 。
先说抗日神剧的行业价值。
抗日神剧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特征,它是中国唯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影视剧类型,拥有极其强壮的供应链和高度成熟的配套产业。
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不是简单的机器生产和生产机器,工业化的意思是精细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目前国内影视行业能符合这两条标准的影视剧只有两类,一个是抗日剧,另一个是古装偶像片。
要看抗日剧的工业化水平有多高,去横店看看每天有多少人去当鬼子就行了,在横店排队当鬼子和去电子厂排队打螺丝有什么区别?
抗日剧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高的工业化水平?
因为有人看。
供给侧有多大首先取决于需求侧有多大,抗日神剧强壮的供应链和庞大的配套产业,是无数观众,是无数不具备话语权,也没有专业影视鉴赏能力的沉默的大多数看出来的。
远的地方我不知道,就身边统计学而言,就我家那个地方, 周边的小餐馆,便利店,烟酒店,快递站,文具店,店主的手机平板电视电脑屏幕上放的不是抗日剧就是古偶片。
反过来说,要没有那么多人看,能有那么多人在横店排队当鬼子?
你说抗日神剧弱智,要我说抗日神剧好就好在弱智,好就好在不需要动脑子,这是优点不是缺点,因为抗日神剧的生态位非常接近于一款酒,牛栏山二锅头。
牛栏山二锅头这个酒很有意思,它很便宜,成件拿的话56块能买12瓶,一瓶折合不到5块,不是粮食酒,它是液态发酵法制造,也就是俗称的酒精酒,它也不欺瞒你,瓶身上就标明了这一点,严格来说它甚至不算白酒,按照国标,它的准确分类是配制酒精饮料。
但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廉价酒,却有一个其它白酒望尘莫及的特点,它是中国销量最高的白酒,2019年曾经创下过年销量14亿瓶的恐怖战绩,茅台五粮液洋河17大名酒绑一块打不过它一个。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于普通劳动者,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来说,廉价酒精饮料是一种刚性需求,在工地当一天牛马,不吃点重油重盐的,不喝口辣的,根本撑不住。
同样,对于大量日常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已经非常辛苦非常耗神的普通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抗日神剧和古装偶像剧这种简单无脑的快乐,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不需要动脑子的度过一段时光,放空自己。
你跟工地牛马说茅台滋味丰富,酱香浓郁,曲香突出,五粮液爆香,强劲,充满张力和多粮浓香复杂的层次感,青花汾酒干净协调,一清到底。
且不说工地牛马消不消费的起这些,就算消费的起,你说的这些特点对他们来说也毫无意义,因为他们就想喝口辣的,冲的,你说的这些他们不懂。
同理,对于广大市井屁民来说,平日里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工作问题已经够深刻够烧脑够黑深残了,因此看个片就放过他们吧,他们只想安静的度过一段时光。
甚至很多高收入社会精英群体也不乏抗日神剧的受众也是一样的道理,长期的高强度智力劳动和处理如履薄冰的职场关系已经够让他们心烦的了,他们就想安安静静的消停一会,放空自己。
再来说说抗日神剧为什么是特摄片?
抗日神剧不是纪录片,不是历史正剧,真实的记录和反映历史不是它的职能和义务,它是一种娱乐产品,它不是来搞教育和规训的,中国人受的教育和规训还不够多吗?
抗日只是这个娱乐产品用以推动剧情发展,形成戏剧冲突的背景设定,这个设定本质上和勇者打败魔王拯救世界或者中年危机失业红脖子为了救前妻而打败外星人是同一种东西,它就是个设定。
抗日神剧中主角为了打败“日军”这个大魔王,使用各种绝世武功,特异功能和奇门遁甲,最后一路斩妖除魔战无不胜,这和替身使者,奥特之星或者魔法少女有什么逻辑上的实质性区别吗?
咋的?谁规定了大魔王必须住在异次元不能住在东瀛列岛?谁规定了大魔王必须是外星巨兽不能是一口塑料日语的大佐?
抗日剧特摄化,实际上就是传统套路的市场已经高度饱和,赛道过于内卷,于是只好换赛道,以奇葩路子取胜。
就以抗日神剧天花板燕双鹰为例,你把它设定全换掉,把燕双鹰换成假面超人或者魔法少女,把他的对手从侵华日军土匪恶霸换成某种邪恶的外星生物,把燕双鹰的师傅换成貌似主角方德高望重的前辈,实则是策划阴谋的幕后黑手大反派,把背景从抵抗日本人或者土匪恶霸改成抵抗外星人或者异次元入侵者,然后剧情全盘不动,你再去看,整个片子有任何的违和感吗?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看你能不能接受设定的问题而已。
有人又会说,燕双鹰那是经典好片,抗日神剧里大多数都是烂片,很多根本经不起推敲。
说这个就没意思了,请问天底下哪个文化产品门类不是烂片如过江之鲫,经典如凤毛麟角?
日本的特摄片,动漫,韩国的电影电视剧,美国的电影电视剧,你觉得好是因为你看的少,你只看过那几部因为太过经典而火爆出圈的传世名著,你要真是重度用户就知道烂片才是绝大多数。能活下来,还能出圈,还能被你知道,被你耐下性子看完的,那都是层层严选,从无数炮灰中幸存下来的卷王了。
不说别的,我说轻小说里百分之九十九是厕纸,只有百分之一是能看的,这百分之一里的十分之一算是佳作。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看轻小说的人会反对这一点。
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国内的特摄片只能拍成抗日题材,不能正经的拍假面超人或者宇宙怪兽?
这是环境和市场导致的。
一方面,由于特色的政策环境,导致抗日题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最容易过审乃至唯一可以过审的影视剧题材,其它题材普遍存在合规性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很多其它题材的影视剧不得不托庇于抗日题材,或者把自己包装成抗日剧,从而投放市场。
别说特摄片,恐怖片,言情片,悬疑片,律政剧,警匪片,谍战片,武侠片,科幻片,婆妈片,试问哪个门类没有托庇于抗日题材?
这里一个雷,那里一个雷,处处都是雷,还都是暗雷,只有抗日题材雷最少,那不拍这个还能拍什么呢?
各种题材托庇于抗日剧,本质上是行业为了解决合规性问题而出现的一种自适应,事出有因,苦衷难言,在这个问题上,行业不该被指责。
其次是市场原因。
抗日题材有稳定消费市场,有成熟的配套产业,有强壮的供应链,有扎实的投放渠道,有相对较低的合规性成本,从任何角度去看都是一份美观的投资项目。
你作为制片人,你去拉投资,左边是一个没人吃过的螃蟹方案,右边是中规中矩的抗日剧,一个是高风险的实验性项目,另一个是保本稳健型理财,换你是投资人,你投哪个?
抗日神剧的供应链过于成熟,以至于全行业形成了路径依赖,试错成本太高,投资方不敢冒险,于是,有了抗日神剧的极大丰富。
需要改变的,不是把特摄片拍成抗日神剧的制片人,而是只能用抗日神剧来包装各种题材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