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阿合奇猎鹰,成为雄鹰一样的新疆人
于适梦寐以求的鹰,究竟是怎样的?
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饰演巴太的演员于适得知自己将扮演哈萨克族角色时,最初充满期待,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位“金雕猎人”,骑着马在草原上飞奔,英姿飒爽。
然而,由于剧本设定的限制,他未能如愿,而是留下了以鸡代雕的搞笑照片。
为何于适在得知要扮演哈萨克族角色时会对猎鹰产生兴趣呢?
因为在哈萨克族的传说中,猎鹰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受伤的神鸟。他们相信,无论是捕食还是飞行,猎鹰都是蓝天中的终极猎手。
▲图源:小红书@沈沧溟
在新疆,不仅是哈萨克族,还有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都对猎鹰怀有深厚的情感,并保持着各自的驯鹰习俗。
然而,当传说与现实交织,我们发现新疆的阿合奇县,不仅满足了我们对猎鹰所有的幻想,这里更是柯尔克孜驯鹰文化的发源地。
在这里,“中国猎鹰之乡”的美誉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生活的写照。这里的老人和小孩都能训练猎鹰,他们将猎鹰视为家庭的一份子。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在新疆阿合奇县,中国猎鹰之乡,苏轼的词,被具象化!
01
猎鹰之乡的神秘面纱
阿合奇县,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无论是哈萨克族还是柯尔克孜族,对猎鹰的尊重和崇敬超越了文化的界限,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猎鹰的历史,如同一条悠长的河流,流淌了4000多年。阿合奇县位于新疆最西部的天山南麓,是一个边陲小县,那里的柯尔克孜族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猎鹰驯养方式。
▲图源:小红书@horseman
驯养猎鹰不仅是技艺,更是柯尔克孜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阿合奇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驯鹰的传统如同一部未被书写的史诗,代代相传。
捕获猎鹰是驯鹰习俗的开始,每一只猎鹰,都是在它们最幼小、最脆弱的时刻被捕获。
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方法——“熬鹰”。蒙上鹰眼,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以此打破其野性,使其适应人类。
“熬鹰”过后还要“养鹰”,养鹰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同时训练它们从空中俯冲捕食的能力。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猎鹰的捕食技能,也加深了人与鹰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这些猎鹰,从幼崽到成鹰,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驯鹰者的心血。
柯尔克孜人民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驯鹰的技艺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让这份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
▲图源:小红书@week
猎鹰的一生,大约有40年的岁月。在经过5至7年的驯养后,它们会被赋予自由,重返天空,继续它们的生命旅程。这是柯尔克孜族对自然的尊重,也是他们与猎鹰之间不言而喻的约定。
▲图源:小红书@week
在冬季的闲暇时光,人们会踏着白雪,来到阔克萨勒山和喀拉铁克山,与猎鹰一同追寻自然的野性之美。在这里,人与猎鹰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02
“鹰影”下的阿合奇
每年,阿合奇县都会举办盛大的猎鹰节,展示猎鹰的风采,举办叼羊、赛马等传统活动。
阿合奇零距离,赞1983
猎鹰不仅是柯尔克孜族的图腾,更是力量与速度的象征,代表着驯鹰者的身份与荣耀。
当一只猎鹰稳稳地站立在驯鹰者坚实的臂膀上,它那深邃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而驯鹰者脸上的笑容,则是对这份传承的自豪与喜悦。
▲图源:小红书@摄影师小强先森
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养鹰和驯鹰的技艺从未中断。年轻一代接过父辈的棒子,奔跑在先辈曾经踏过的空旷而深邃的山谷,放飞着驯养的猎鹰,传承着这份古老的民族习俗。
▲图源:小红书@摄影师小强先森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阿合奇县成立了“猎鹰协会”,组织养鹰者进行实地操作培训,提升技艺,拓宽文化视野。
03
共生传奇的续章
阿合奇县,这片见证了人与鹰共生传奇的土地,承载着柯尔克孜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生命的蓬勃力量。
▲图源:小红书@week
猎鹰,这些高原上的凶猛高贵者,也许从未想象过自己与地面上的人类能有心灵上的共鸣。但它们血液中流淌的千年情感与柯尔克孜族之间,注定了它们将再次相遇,续写这段不朽的传奇。
-END-
主 编:阿布德吾力、刘美仪
副 主 编:艾孜则、许露琪、穆尼热
版 块:生活研究所
版 主:努尔则巴
作 者:夏合娜孜
校 对:帕孜来提
排 版:乌米古丽苏姆
后 台:艾丽菲努尔
图片来源:微博、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