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为什么会在1948年做出错误的南迁?

经典电影《大决战》在一开篇,旁白配音的张家声老师,用富有磁性的声音说:这是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

是啊,这是一场大决战,中国的山川将如何排列,流云又当如何变幻,中国的普通人的命运,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上一节我们说到,河南大学近三千人的师生中,去了中原解放区的有三百多人,苏州解放之后,加入三野大军的大约有400人,后来跑台湾的约300人,再除了49年毕业的,到49年7月,北返开封的大约1200人。我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在1948年的6月,河南大学的大多数师生,他们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我在研究近现代河南高等教育的时候,我不只关心学校有什么变迁,有哪些学人轶事,不只关心历史已经有定论的那些大事,我同样关心,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之间的交缠。

我是在《毛选》第四卷《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这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这篇文章发表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刚刚开打的1948年11月14日。毛主席特别高兴的提到: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为此,毛主席提到了几个战场上的胜利带来的此消彼长的影响,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南线的睢杞战役,这个其实就是跟河南大学南迁有重大关系的豫东战役的一部分。

我再列举对比一下四个事件的时间线:

A、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国立河南大学南迁,10月在苏州复课(此时,开封第二次解放);

B、1948年8月至11月,蒋经国上海打虎,最终失败;

C、1948年8月国统区强令金圆券改革,随后10个月,货币贬值两万倍。

D、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辽沈战役。战役结束后,国共军事力量第一次实现彻底扭转。

所以我的结论是:河南大学是第一所被历史推出来,在国共命运大决战之时,做选择题的大学。

对于其中大多数的人来说,对于历史的巨大变化,都是后知后觉的。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