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草根人物(19)秣陵老人

原文:
第一百四十七卷梁纪三
上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则案之如法,其缘坐则老幼不免,一人逃亡,举家质作,民既穷窘,奸宄益深。尝因郊祀,有秣陵老人遮车驾言曰:“陛下为法,急于庶民,缓于权贵,非长久之道。诚能反是,天下幸甚。”上于是思有以宽之。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梁开国皇帝,他尊崇门阀,宽待宗室,即使有犯罪行为,大都法外施恩,予以开脱,而平民百姓违法,则一律从严处置,甚至株连家属,妇孺老幼也不能幸免免,很多人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
有一次,梁武帝去郊祀途中,有一个秣陵的老头借拦住了车驾向他进言:“陛下执行法律,对平民百姓偏于严酷,对权贵世族太过宽纵,这不是治理国家的长久之道。如果能把这种情形反转过来,将是天下大幸。”
梁武帝觉得老头此话有理,考虑放松对老百姓的严酷统治。
老头拦路,不是为自己鸣冤叫屈,而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诉说不满,这份胆量和情怀也是没谁了。
古语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没有绝对公平公正的法律。
以秣陵老人为代表的平民百姓,对此并没有太多奢望,所谓“诚能反是”,不过是试图引起梁武帝注意的一种措辞而已,谁都明白这压根不可能实现。
对官僚贵族严,对平民百姓宽,这样的统治者,谁见过?
反正我没见过。
说确切一点,从来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