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基础上的全球分工
【本文由“山顶洞人BH”推荐,来自《雁默:既然支持全球化分工,为何中国还要自给自足?》评论区,标题为山顶洞人BH添加】
- 山顶洞人BH
不能按照西方定义的标签来看待所谓中国的“自给自足”,中国式的全球化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全球化分工,自给自足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从促进人类整体进步来看,中国被逼自给自足的结果是在科技水平和生产制造上突破了原来西方利益集团对整个人类进步的封锁,使得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了,也就改变了西方定义的全球化。
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已经告诉我们,在一个组织里都有分工,工作也有肥有瘦有软有硬,自然会有谁都不愿意接手的分工。比如把光伏产品做到可以商业化应用、做到比火电价格还低就是高投入高风险而且还难以长期独家垄断的分工,又硬又瘦还咯牙。
正是因为西方逆全球化的贸易壁垒使得中国在10年内把成本降到了十分之一,为全世界开辟出可以低成本商业化大规模利用的新能源。同时中国还把先进的技术扩散到全世界,尤其对促进南方世界被忽视的数十亿人的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在西方式的全球化模式下,没有那个发达国家有意愿有能力付出巨大代价承担把光伏价格在10年内打到十分之一的分工,中国是被迫以自给自足的形式完成了全球化的分工。
同样的还会有芯片。在全球化模式下中国确实可以不用生产芯片,这势必导致芯片价格长期高企而无法真正大规模应用,也就无法全面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现在中国被迫自给自足全力投入芯片,可以预见芯片将会变成不如白菜值钱,便宜到可以安装到人行道的每一块砖头里,这势必极大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
尽管现有的科学理论还没有突破爱因斯坦、普朗克,但人类的生产力还远没有达到理论的限制,人类自身的潜力还远没有开发出来。
西方式的全球化,本质上不过是把印度菠萝们式的等级制度复制扩散到了全球,目的不过是维持他们在全球的贵族地位,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阶级等级制度模式放大成了一个地球内部不同国家之间阶级等级制度模式,并没有要从整体上促进全人类进步和福祉的动力。
真正的全球化,应该是把全球的资源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而不是为了利润压制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把全球的人口都纳入生产和消费的大循环而不是把数十亿南方世界人口抛弃在全球化之外。
西方那套“以神为本”、“资本主导”的思想、政治、经济模式下,已经无法真正有效地开发全球的自然资源、无法开拓全球的市场资源,也无法挖掘人类自身的资源(人工智能)。
如果没有中国,未来的世界大致就是发达国家依然发达穷国依然贫穷,世界大战间歇爆发以消灭人口和生产力,战争结束后再恢复、发展、兴旺、矛盾激化……,在旧有的模式下重复播放,差别可能就是不以国家的形式而以资本的形式。其实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触及到西方制度所能够容纳的天花板,陷入西方式的“王朝周期律”了。
不能按照西方定义的标签来看待所谓中国的“自给自足”。中国在所有以物质衡量的生产和消费上都已经和西方集团不相上下,中国式的全球化也不是西方所定义的那种全球化,是真正的全球开发资源,全人类都要纳入国际循环的全球化。套用扶贫时的一句话,不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拉下任何一个人,也就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全球化。
所以说长期受到西方理论的桎梏,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全球分工和自给自足本身并不矛盾,而是要看在什么条件下或者对什么性质的国家而言。
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大国,中国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多元且每种需求市场规模都是巨大的,每一项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都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这不能和一般人口和地理小国相比,小国只要做好国际分工的一部分就行,消费方面若有满足不了的需求,体量本身也不大,不会有多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对于中国这种人口和地理大国来说,很多问题都不是小事。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需求充沛也催生了相关的生产和供给,如果在一个友好的国际环境中,这些领域依赖国际分工体系提供是有效的,然而现实却是美西方只会利用这种机会拼命收割中国,它们的价值观只是基于暴力基础上的实力。
如果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稍有观察的人都知道,在美西方构建的这个国际体系中,中国基本上是买什么什么贵,尤其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而中国卖什么什么廉价,议价权被美西方掌控,很多时候采取多国联合施压中国的方式。因此中国的发展过程,一直是被打压的过程,这形成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历史发展轨迹,很多时候中国的发展道路是被动的。
中国已经形成了,而且也必须坚持自给自足基础上的全球分工。中国可以出让自己的市场利益,但是不能放弃自己的生产力,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自己有备份,尤其在那些美西方掌握的技术领域,完全依赖它们的技术犹如饮鸩止渴,随时会被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