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小平顶”亮相军博 3万吨或许比4万吨更合适
075“小平顶”亮相军博令人振奋,但在不少人心中吨位有点小。(资料图)
凤凰网军事 凤凰网军评 6月10日
6月1日,随着军博新展馆的开放,大量新型装备陆续展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疑似中国自用的075型两栖攻击舰模型。相比此前出口型两栖攻击舰,075的外形更加饱满,但从停机位数量来看,展出的这款075模型现实中排水量应为2-3万吨,相比人们期待的4万吨“大平顶”差距明显,但这款075已完全够用,切莫因为对“4万吨”的执念害了他。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号是当代最新两栖舰,吨位值得中国借鉴。(资料图)
就在不久前的5月26日,意大利下水了最新的“的里雅斯特”号两栖攻击舰,该舰采用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排”级航母类似的双舰岛结构,其水量与意大利现役“加富尔”号航母相当,均达到3万吨,成为当今世界除美军以外吨位最大的两栖战舰。不仅如此,“的里雅斯特”还装备了与“女王”级航母相同的MT-30型燃气轮机,最大航母预计超过30节,且具备全球部署能力。同时“的里雅斯特”号还具备搭载F-35B战机的能力,且在不搭载直升机的情况下,F-35B的搭载能力也与“加富尔”号航母相当。此前“加富尔”号航母曾被称为具备两栖能力的航母,而“的里雅斯特”号就成了具备航母能力的两栖舰。
2万吨“西北风”曾被视作开创性产品,但已无法满足中国需求。(资料图)
有意大利人的对比,当此次075模型亮相后,不少观点都认为该舰至少应达到4万吨级的排水量,事实上,此前“4万吨”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两栖攻击舰的硬指标。但如果回到中国对两栖攻击舰的实际需求,以及现有装备体系就会发现,过于执念“4万吨”很可能会害了中国的两栖攻击舰。目前世界现役两栖攻击舰按照排水量能分成2万吨、3万吨与4万吨三类。其中2万吨以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为代表,这类战舰基本只搭载直升机,但不包括类似“超级种马”的20-30吨级重型直升机,同时不搭载垂/短战机,两栖作战部队的数量也被限制在600-800人。但搭载4艘LCAC通用登陆艇被作为硬指标保留下来。
重型直升机、垂/短战机等都是发展3万吨级两栖舰的必要条件。(资料图)
3万吨以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级战略投送舰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号两栖舰为代表,这类战舰在2万吨级两栖舰基础上,具备搭载20-30吨级重型直升机以及垂/短战机的能力,日后具备换装MV-22倾转旋翼机的可能,但两栖部队搭载数量仍不会超过1000人。4万吨级以美国“塔拉瓦”级、“黄蜂”级为代表,相比3万吨级两栖舰最大的区别是将两栖部队搭载人数增至2000人,同时舰上具备完整的两栖作战指挥系统,单舰即可独立完成中小型两栖登陆。对比着3类战舰会发现,所谓中国“4万吨级两栖舰”就是对标美国,但中国现役并无重型直升机与垂/短战机,发展这类两栖舰吨位将浪费严重。
“宽体直-8”是中国发展3万吨级两栖舰的核心装备与根本原因。(资料图)
既然中国短期内不会装备垂/短战机,成本最低的方案就是2万吨级两栖舰,但这款战舰同样不适合中国。目前中国已基本完成“宽体直-8”的研发,未来中国两栖舰将搭载“宽体直-8”+直-10或新型武直+直-20新一代机群,需要在两栖作战中具备完整的运输+攻击+渗透的作战能力。面对这种需求,2万吨两栖舰难以满足需求,此前在澳大利亚两栖建竞标中,法国就曾为满足澳大利亚的类似需求,推出过3万吨的“大西北风”方案,但最终获胜的还是更加根正苗红的3万吨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级战略投送舰。因此,即使075没必要采用双舰岛那种过于时尚的布局,但3万吨或许比4万吨会更加适合中国。
071将为075的发展提供技术借鉴,舰电系统对标054A就够用了。(资料图)
根据今年人民海军建军70周年阅舰式后,央视记者登上071型987号船坞登陆舰的报道,071型船坞登陆舰的满载排水量已达2.9万吨,着眼于该舰已具备搭载800名两栖部队士兵,以及4艘中国版LCAC型通用气垫登陆艇(726型登陆艇)的能力,相比中国理想的两栖攻击舰,差的只剩下直升机的批量搭载能力。因此中国在071的舰体基础上,通过增加机库与飞行甲板,从而变身075的模式会或许最为稳妥。与此同时,075暂时也不需要像美式两栖攻击舰那样具备独立的两栖作战指挥能力,按照此前中国展出的外销两栖攻击舰,以及此次的075模型来看,基本照搬一套054A的桅杆与雷达、舰电系统是完全够用的。
在未来美军两栖作战体系中,CH-53K是比F35更贵更重要的存在。(资料图)
尽管在071基础上研发075的模式看起来有些寒酸,但两栖战舰本身属于低成本战舰。071型船坞登陆舰排水量达2.9万吨,但造价仅为4000吨级054A型护卫舰的2/3。与之类似,“西北风”级两栖舰首舰造价2亿欧元,而同期服役的法国“地平线”级护卫舰的首舰造价则高达12亿欧元。事实上,在整个两栖舰队的构建中,两栖战舰的造价只占很少一部分,真正的大头是数量、种类众多的直升机。美国最新列装的CH-53K“种马王”重型舰载直升机仅生产单价就已超过1.5亿美元,比F-35战机还贵。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建造075型两栖攻击舰并不困难,真正技术、成本考验来自于配齐并良好使用大量舰载直升机。
对于“4万吨”的执念说明,在一些人心中战舰的性能体现在吨位,而战舰自身的性能就是衡量一支海军战斗力的核心标准。这种观念在海空结合的航母作战与两栖作战环境中已经过时。两栖攻击舰的门槛没有航母那么高,但高端重型直升机的研发难度却并不比舰载战机简单多少,因此类似“种马王”的国产重型直升机或许才是中国在两栖作战领域,最应该关注的要点。【凤凰网军事 凤凰网军评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