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修炼3——人类修炼史初述
1、
在人类既有主要文明中(三大核心文明:华夏文明、印度文明、环地中海一神教文明)一般都存在修炼现象。而且修炼行为都普遍在各自文明中被列为最高级别的行为方式乃至文明样态。
从上面所列人类三大核心文明所表现的出的修炼历史和形式。我们能看到两类三种各自不同的修炼形式。而且从修炼效果看,有明确的高下之分。
两类,是指一类以宗教角度切入的修炼,另一类是从世俗角度切入的修炼。华夏文明就是从世俗角度切入的,而其他文明基本都以宗教角度来切入修炼实践中。
三种,就是三大文明各自的文明特色而展开的修炼核心样式的不同。
比如印度文明是以印度教(婆罗门教)宗教角度为名,介入了较为存粹的精神与肉体合一的修炼模式(“梵我合一”),肉体的苦修和精神的纯粹性修炼合一,其中肉体苦修显示“我”,而最终指向精神修炼有成(发现梵),就是我发现梵并与之逐步合一的修炼过程。今天满大街的瑜伽,就是古印度文明依据婆罗门教的宗教之名,演化出的一种修炼法门的现代化形式.(以体修为主要抓手)
环地中海一神教文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走的一条纯精神领域,以宗教理念规范(充斥并代替)信仰的道路。就是以一神教的理念,代替广大地中海民众观念中无数各种各样的原生的信仰观(这是一种从宗教精神修炼为入手,最终达成一种广大的社会控制治理结果的路径)。而形成了一种涉及族群即地域广大的同一信仰地区。这种模式在大航海时代的加持下,形成该种文明扩展到人类大部分地区的核心原因之一。(以神修为主要抓手)
但是就如我们之前谈修-炼的三性状,所强调的人的主观认识的重要性一样。如果你不内心真正愿意,任何外力对你的施加,只能显现为平庸化的摸鱼形态。宗教信仰也一样。
宗教研究者早早就做过研究,显示任何宗教的狂信徒,都不过是在总人口的5%的水平。这就表明,哪怕现在仍旧宗教立国的国家里,真心信仰的比例很难超过5%(也就是真心进入以教义规范进行“修炼”状态的信徒很难超过这个数)。绝大部分民众和信徒是宗教信仰的摸鱼者!
于是我们就从宗教和修炼的视角去理解一神教的环地中海地域,为什么历史上持续不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现象,以及为什么这种文明会不断发生大规模以宗教名义的战争?因为这种模式下95%摸鱼信徒,不是真信者。如果不给予95%的摸鱼者真正的宗教危机和压力,他们凭什么要在你这种一神教里摸鱼呢?不断的战争,不断的宗教互斗,与外部客观世界和生活领域,给宗教控制区的民众以巨大压力,逼迫他们不断选择站队。逼迫95%的摸鱼信徒不得不站在你这里。
很显然,这种以宗教入信仰的修炼模式,受限其单一性客观制约性,而不得不走向了一神教热衷斗争的状态中。一神教的历史样态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选择的主流修炼范式决定的。
华夏文明由于很早实现了王权凌驾一切的现实历史状态。(红山文化的王权神权分立到良渚文化时期王权神权合一,再到大约距今四千年左右禅让时期王权完全凌驾神权),由于宗教成为王权的附属,所以宗教的修炼在华夏文明早期就没有成为主流。华夏社会很快就将世俗领域的修炼作为主流修炼领域的突破口。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从世俗视角出发的修炼观。
修炼从王和诸侯贵族们的实践领域建立,到春秋战国大量底层精英寻求上升通道的需求,修炼开始向更大的人群扩展。
老子以《易》说理,成书《道德经》,以正华夏王者统治大道。道家后学在统治实践和统治技术等等众多领域进行发展,其理论成果被百家参考,其中集大成者法家,更练成王者修炼之道,成就始皇帝千古霸业。
而另一派孔子创立儒家,以平民精英(君子)为立场出发,发展出一系列辅佐君王,治国理政之道。其后学发展出诸多达成这些目标的理论,其中《大学》一篇。将世俗视角、辅助治国一道的修炼道路描述的精彩绝伦,淋漓尽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炼目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炼程序(修炼法门,或者叫境界提升的顺序和层级)
在儒家早期的修炼自身的探索里,他们明确了指出了修炼活动对人类实践的重要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综上,我们看到,随着儒道两家的在入世修炼,从理论出发,目的确立,方式方法构建等等领域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理论。
随后这些修炼理论,迅速向其他世俗领域扩展。
道家向养生、医疗、本土宗教、艺术等等进行扩展,儒家则从辅助治理的修炼道路,向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等领域扩展。
逐渐形成了从各个世俗领域皆可修炼的早期华夏修炼文化的拓展。
万物万法皆可入道。这是儒道两家早期先贤为华夏文明探索出的实践精华。
到宋明,华夏入世修炼法门,面临了一次巨大变革。由于不在本处讨论范围,后面再论。
2、
我们看到上面连续阐述了印度教文明、一神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三种不同特色的修炼方法及历史,如果横向对比。我们就能看到他们产生的最终巨大的差异性。
最大的差异,就是印度教文明、一神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修练法所能产生的修炼人群,占群体总人数的比例的依次递增现象。
我们前面讨论过西方宗教研究者有过一个研究结果,任何宗教信徒中只有约5%左右的狂信徒。
其实这解释了人类任何地区早期万物有灵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因为每一个人都与每一个人不同,所以,信仰在整个群体中呈现的复杂性是人类独立不同的客观现象的反应。哪怕今天一神论泛滥的地区,在2000年前也是普遍的多神论世界。
可以说,人类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信仰、哪怕生活本身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所以一神教的现象不是一种自然显现现象,而是实践强制推动的结果。
尽管这个结果造成了有极为广泛的人群对一个宗教进行了信仰。但是我们不仅仅看到,这些一神教内部迅速的进行极其复杂的分裂化历史,同时研究也显示了在某一具体信仰(信念)领域,狂信徒基本维持在5%的现象。
一神教,通过强压的实践形成了最终5%狂信徒的认识。也就是可以说,一神教的核心修炼范式,它形成了一个天花板——它只能让5%左右的人群进入真正的修炼状态。
但是印度文明让进入修炼状态的人群比例更少。
相对于一神教,在其群体内部,只能产生上限5%狂信徒而言。印度文明其文明样态及修炼特点,导致其文明内部产生的修炼者比例大幅小于5%。
这就是因为印度教种姓制+苦修模式大幅减少了进入修练状态的人群比例。
种姓制所处于底层被压迫种姓,在印度教(婆罗门教)教义的规范下,是没有未来的。在婆罗门教早期只有四个种姓的时期(底层的贱民群体——不可接触者害没产生时),最底层的首陀罗最初是将被征服的印度土著群体设定的奴隶群体。他们在教义中被规范为,即便今世无论如何修炼,也无法在轮回中在下一世改变自己的身份。随着印度历史发展,或许是因为越来越多入侵者的到来,被征服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统治,贱民阶层才被设定出来。对贱民阶层而言,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他们来世继续当贱民的命运。
在这种宗教的强制规范下,这些受到残酷压迫的底层民众本质上是没有今生修炼的任何内在动力。
同时,对于集中修炼人群的印度文明的上层种姓阶层而言,严苛的苦修是一种门槛非常高的,且无论在肉体苦修,以及苦修过程中对精神世界的考验都十分严苛的状态。
我们从瑜伽动作的难度以及新闻里不时展现的印度广大长期苦修者的难度可见。
因此,种姓制让广大印度底层民众没有修炼的动力(突破自我现实状态被宗教教义定义为不可能,不仅今世不可能,来世也不可能),苦修的高难度让印度上层种姓阶层不可能大规模真心投入。
也就是印度文明探索并展开的修炼方式,大幅度压缩了可能实现修炼的民众比例。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为什么印度历史为什么出现始终被人征服的现象——这个文明产生的可修炼的群体,相对其人口总量,比例一直过低。
华夏文明的修炼路径是三大文明里能产生修炼者比例最高的文明样式。
核心原因就是我们的祖先早早就确立起来的王权最大,所展现出的世俗社会始终占据文明发展主导的现象。
不同与从宗教入道修炼。因为宗教范式的规范化,导致了这种固定模式下能修-炼者的比例上限是有限的。
但是从世俗入道修炼,则修炼的范式本身就不得不契合世俗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根本现象。
上面这段话对比宗教入道和世俗入道修行差异的意思是:
在宗教活动里一个人的身份是确定性的——信徒。所以宗教入道修炼只能以信徒的身份为基础,以宗教规范的固定范式去修行。
但是如果在世俗社会里,一个人的身份是极其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他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是职员、是消费者、是学生、是吃瓜群众、是xx或xxx或xxxx爱好者,是xx职业资深人士,是xx行业半吊子水.....
从修炼的角度看,每一个身份、立场、状态等等为出发,人都可以去修炼,我可以去学习、工作、爱好、社会活动、生活、癖好.....,你的每一个社会关系,都可以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去突破自我既有边界,实现新我。
因此,从世俗入道,则你有多少个外在关系,理论上你就能展开多少种修炼道路。
所以在社会总体上,每一种可以划分出类别的关系状态里,每个在具备这种关系的人,即便按照一种宗教狂信徒5%左右的标准去计算可能产生的修炼者。
我们就能发现,华夏文明这种世俗化入道修行的修炼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多所形成的自身具体关系的复杂化日增。那么每一种关系都可以产生5%的修炼者,那么随着个人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每个人进入修炼状态的概率在不断增加。(宗教关系仅仅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所以具备复杂社会关系的世俗者,在每一个社会关系中都可能进入5%的修炼者(狂信者)群体)
也就是说,华夏文明世俗入道的模式确定了华夏文明的修-炼所可能覆盖的人群比例,是随着社会越发进步,而越发接近全民修炼(100%)的天花板理论极限发展的。
通过前面三大文明-修炼者极限比例的分析。
我们看到了结论:
印度文明远低于5%
一神教文明基本在5%
华夏文明远超5%,且其理论上限接近100%
这里一神教文明里的基督教文明稍微有些特殊,就是欧洲在大航海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及科学发展形成的对传统宗教的重大冲击。使得西方一定比例的人脱离了一神教宗教的固定范式制约,而跟华夏文明类似进入了世俗化状态中。但是由于其宗教人口仍旧占据相当比例及影响,这部分世俗化的人群在产生修炼者比例中是大幅超越单一模式5%的上限的。也就是宗教信徒的5%与世俗群体大于5%,使得西方可能产生修炼者的比例大于5%(这是近现代西方超越华夏文明,从修炼视角上显现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结论非常符合现实现象。
东亚华夏文明圈里无论智商还是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研发能力组织机制实践能力都呈现出非常突出的优秀。只要给华夏文明一点点机会和空间,就能超越西方几百年的领先。
而欧洲在中世纪前的落后,以及大航海时代中后期的昌盛,都对应了其修炼者上限比例提高的现象。但是其现有文明依旧大比例的一神教信仰使得这个天花板并没有提升太高,这是西方现代被中国快速赶超的内因之一。
而印度文明历史与现在所呈现的相对于其他主要文明落后现象和状态,本质是其群体中实现修炼者比例过小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