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废土游戏里性张力拉满的角色,都穿着SM皮衣和金属比基尼?
怪物马戏团 | 文
SM套装,是废土文化的灵魂。
你应该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废土朋克”吧?这可能是目前第二常见的“**朋克”,从游戏到漫画到电影,你总能看到各种废土背景的作品。而它们中大多都有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造型极为朋克的土匪。
对玩家来说,最著名的例子,应该就是《辐射》和《无主之地》里的疯子们了。他们总是顶着超夸张的莫西干头,身上50%赤裸,穿着各种皮革和金属打造的奇妙衣服,精神状态极为疯癫。
这些游戏,实际上鼓励玩家也打扮成这样,所以它们会提供同类风格的服装,或者直接像《无主之地2》一样,给玩家一个废土疯子的可选角色。
在游戏史上,这是最著名的废土造型。《守望先锋》中的狂鼠和路霸、《狂怒》《烈火战车》《真人快打》……太多游戏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经典形象了。
日漫也是如此,最出名的就是《北斗神拳》,它的第二页就是一群骑机车的废土朋克疯子,登场远早于健次郎。在ONE与あずま京太郎合作的新漫画《天敌抗战记》里,刚登场的无法界天敌,也是这个造型。
《铳梦》也是如此
总之,这是一种早已征服整个ACG界的美学设计。
然而关于这个形象,却有个容易被忽视的东西,那就是:它们虽然被称为废土“朋克”,视效也很朋克,但实际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却会发现最大的设计核心根本不是朋克文化。
作为朋克文化的资深爱好者,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朋克特么不穿这种衣服。从Black Flag到Sex Pistols到Ramones,没一个穿成这样上街。
那这套造型的根基又是什么呢?
是SM服装。
为什么说SM服装,塑造了整个废土朋克文化的经典造型?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那个创造了“废土朋克”概念的经典——《疯狂的麦克斯》。
就在不久前,《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在国内上映了,因为前一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过于牛逼,吸引了一群粉丝,许多看后却大失所望,觉得电影不论从质感还是气势、节奏,都严重退步。
我猜,看这篇文章的人中,一定有《狂暴之路》的铁粉。对现代商业片而言,这电影就是男人中的男人,巅峰中的巅峰。当年奥斯卡上,它10个提名中6个,是得奖最多的电影,票房虽然只是回了本,但传播度极广。
《狂暴之路》,说的是在变成废土的地球上,文明已经衰退,人类生活在野蛮的据点里,嗜好飙车。而电影女主打算开车偷走一群被当成生育机器的女人,随之引发了一场极为狂暴的追逐,男主麦克斯也被卷入其中。
电影全程都是极富想象力的追车戏,配上顶级气势的配乐,那不是在驾驶,是在天元突破。鲜明的色调、高饱和度的画面配上无尽黄沙,让它看着和所有的废土电影都不同。
Brothers In Arms (Extended Version) ,Junkie XL
当你在磅礴配乐中,看到一辆辆疯狂的废铁战车冲进闪电肆虐的大沙暴,被卷入高空时,很可能会产生一个想法:再也找不到一部这样独特的电影了,它就是一部属于沙漠和改装车的史诗。
可惜今年的前传《狂暴女神》没有延续辉煌,它拍摄成本1.68亿美金,全球票房却只有1.7亿美金,去掉分账和营销成本,是今年亏损前三严重的电影。
先简单说下两部电影的成败,下滑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前作的奥斯卡级摄影师退出剧组,导演乔治·米勒又想要颠覆《狂暴之路》的配乐风格,他认为前作的配乐“不过是一部摇滚歌剧”。
这两点导致了配乐和摄影的嗝屁。另一个严重影响是,《疯狂的麦克斯》是澳大利亚的国宝IP,但《狂暴之路》不是在澳大利亚拍的,因为当时澳洲的大雨让植物疯狂生长,不再像废土,于是剧组去了南非的纳米比亚拍摄,最近的《辐射》美剧,也在那里取景。
《狂暴之路》的拍摄过程一团糟,但其理念非常强悍:90%都走实拍。所以电影里的所有车都能驾驶,那个出圈的摇滚战车上,演奏电吉他/贝斯的乐手,手里拿的是真乐器,连乐器喷的火都是真的。
电影最后,那个极为戏剧性的翻车镜头,同样是实拍。就连特技组都是太阳马戏团的杂技演员。
太阳马戏团参与的长杆劫车片段
但《狂暴女神》中,大量镜头却是CGI的产物。因为剧组回到了澳大利亚拍摄,但环境却不合格,于是他们只能用特效替换掉地面,很多背景都是全CG,于是质感严重退步。
两部电影的演员,也不在一个水准,我是《狂暴女神》中女主扮演者安雅的粉丝,但她很难延续《狂暴之路》里,同角色扮演者塞隆的表现。后者不仅是影后,还为角色剃了光头,对比之下,安雅只愿意戴发套。
光说电影,这两部麦克斯离我们更近。但要聊废土文化,得回到这系列在80年代初的前三部,因为是它们创造了“废土朋克”。
所有描写世界经历大灾变后故事的作品,都可以叫“后启示录”风格,这风格有无数种子类别。其中有三种子类别,对我们这代人熟悉的游戏影响巨大。
第一种叫“垂死地球”风格,源自1950年的同名小说。它的设定是太阳和月亮已经垂死,地球即将在黑暗和冰冷中毁灭。后来,这风格变得愈发晦涩黑暗,开始被《新日之书》这样的作品,加入碎片化叙事与神秘主义。
我曾经写过一篇说这个的文章
最终,它启发了我们熟悉的魂类游戏。黑魂,就是标准的“垂死地球”风格;法环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何宫崎英高要找马丁来写背景,马丁的《光逝》就是这类别的代表作,而且他写的是法环游戏前5000年时的设定,宫崎英高做的,正是把其世界观拉入垂死的时代。
另一个风格,源自1954年的小说《我是传奇》。它给末日加入了吸血鬼/丧尸这样的怪物,以及,为末日添加了公路片的孤独气质。《最后的生还者》和《丧尸围城》,就是这本书的后代。
50年后的改编
第三种,就是《疯狂的麦克斯》开创的废土朋克了。
《疯狂的麦克斯1》是1979年的电影,它是首批启发了“**朋克”这种说法的作品。在当时,连赛博朋克的代表作《神经漫游者》(1984)和《阿基拉》(漫画版,1982)都还没出现。
一个常见误解:《银翼杀手》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基本不算赛博朋克风格,它是反托邦科幻和黑色小说。
《疯狂的麦克斯1》其实是一部公路片,说的是警察麦克斯和一群飞车党战斗的故事。但它加入了一个有趣的背景:石油枯竭导致的灾难。
1973年,世界爆发了石油危机,当时有一个阴谋论调:世上有7家统治当时中东石油市场的公司,被称为七姐妹,这词在电影里也出现了,而人们认为,它们能联手让世界陷入石油末日。
当时,澳大利亚出现了10天的汽油禁令,仅仅10天,就引发了大量枪击和暴力事件,人们开始围攻加油站。导演见后想:10天,人类就如此疯狂,那100天,1000天呢?
于是,他们把这部普通的公路追车片,放在了文明因为石油枯竭而崩溃的世界观中。这种设定成了经典,其实《辐射》的故事源头也不是核战,而正是引发核战的石油危机。
再加上,导演乔治米勒以前是个医生,见过大量车祸,还没成年就有三个朋友被撞死了。于是,他的公路片有股猛劲,猛到了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启发了温子仁的《电锯惊魂》。
同时,当时正好是朋克和金属乐的黄金期,再加上题材是石油危机,剧组便把朋克、重金属和机车党全搬到了电影中。
澳大利亚这地方自带地狱笑话氛围,以前英国流放了一堆罪犯去澳洲;再加上这里的公路运输业尤其重要,所以两者一结合,就成了电影里的反派——一群疯癫的亡命机车党,他们的举止,为我们熟悉的废土匪徒定下了基调,但其装扮依旧偏正常。
只不过这时,SM服装的伏笔已经埋下了。
《疯狂的麦克斯1》投资只有40万澳元,票房却有1亿美金,稳坐史上最赚钱电影的宝座长达20年。
因为投资太少,剧组没有拍摄许可,最初只能躲开警察,偷拍追车戏。谁知警察发现后,却很感兴趣,开始帮着封路和护送车辆。
4代“长杆劫车”战术的雏形
此外,电影也请不起好演员,只能让真实的摩托党来帮忙,摩托车还得自理。而这群摩托党极为热情,从悉尼一路骑到了墨尔本拍摄,横跨900公里,耗时10多个小时。
贫穷的制作,让它有了浓郁的cult味,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和亚文化密切关联。角色们统统穿着机车党最爱的皮衣,由于这造型太帅,这电影在当时掀起了一阵皮衣热,搞笑的是,道具服里只有一件皮衣是真皮的,因为剧组太穷了。
一个国内科普的常见谣言:前两部电影的配乐不是皇后乐队的吉他手,他们只是同名而已。
接着,回收伏笔的时刻到了:1981年,著名的《疯狂的麦克斯2》上映。
其实《疯狂的麦克斯2》不是一部高分电影,但它是当之无愧的cult经典,因为它创造了废土。
许多人都试图给5部麦克斯电影排序,整理出时间线。它们确实可以理出大致的先后顺序,但其实乔治·米勒在23年说过,对这个系列来说,时间线不重要,因为每部电影都是某位不可靠叙述者的转述,他想打造的氛围,是废土上,一个个关于麦克斯的模糊传说。
实际上,最初在美国市场,《疯狂的麦克斯2》根本不是作为一代续作发行的,它叫《公路勇士》,没和一代挂钩。是死忠粉们发现了电影世界观的联系,才慢慢变成了《疯狂的麦克斯2》。
二代开创了废土“一人一狗”的套路
所以不止时间线模糊,每一部电影的风格也不同。到第二部,剧组奇思妙想,准备把之前的设定进一步扩展,让末日变得更荒凉,文明衰退更严重,现在不只是反乌托邦了,还加入了一丝奇幻色彩。
二代还开创了这种数辆小车追击围剿大车的桥段
他们决心打造一个从未出现过的世界观。而当时,将靠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的服装设计师诺玛·莫里索(Norma Moriceau),是个特别喜欢朋克文化的女人,于是她为所有角色加上了朋克和Twisted Sister这种华丽金属乐手的发型。
然后,她做了个天才的决定:既然这些反派都是大男子主义的疯子,那就把一切在当时和“男性”有关的东西加到里面吧。
在1982年,电影的西班牙版宣传卡上,可以找到莫里索的服装设计理念:她把马鬃尾巴、美式足球护肩、板球护胫、汽车挡泥板和轮毂、自行车反光镜、战时男子俱乐部奖章、链条、摩托车保护性腰带、部落风格皮革等男性爱好品,一股脑全装了上去。
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辐射》中制作皮甲时,用的就是上述材料。
那为什么其中还有SM服装呢?防止限流,我们得说得隐晦一点。
这里涉及另一段历史:这些特殊的皮制衣服,最初就是独属于一群“过度亲密”的男性团体的。在二战后,许多“独特”的退伍士兵发展出了对皮革的嗜好,他们成立了大量地下俱乐部,叫做“皮革亚文化(Leather subculture)”,而且经常和机车俱乐部联合。
所以在当时,这类服装确实就是一种“纯男性文化”。
这就是为什么,《疯狂的麦克斯2》中,不止是反派的服装看着很VAN♂,他们的举止和人设,也超级VAN♂。大反派称呼手下为他的狗,给他们带项圈,而最开始的两个反派,是一对衣着暴露,极可能是情侣的男人。
可《疯狂的麦克斯2》又诞生在一个特别微妙的时间点:那时,正好是这种服装文化破圈的年代。电影拍摄时,这种文化还基本只属于地下男性,但上映后,它却开始愈发流行,逐渐蔓延到了“过于亲密的女性”,以及随后的普通男女中。
相比之下,2代中的正方女性角色是这个造型,这启发了《北斗神拳》中的南斗水鸟拳。
于是,在《疯狂的麦克斯3》中,这些服装设计再次进化了。它们变成了男女通用的衣服,而且不止反派穿,谁都这副打扮。
所以,第二部里,只有男性穿这样的衣服;第三部里,大量女性也是这个打扮,就这样,大量皮胸罩、皮革丁字裤和金属比基尼出现了。
于是这套设计,逐渐成了如今各种废土作品里的经典服装。
《真人快打》里的Ferra和Torr,灵感源自电影第三部的双角色,这个人设又被导演在第四部和第五部中致敬了一次。
实际上,第三部的进化不仅于此。在第二部中,世界观从一个混乱的小镇,变成废土上的一个聚集地,而第三部,则创造了“废土据点”这个概念。电影中的据点以交易闻名,所以直接了当叫“交易镇(Bartertown)”。
Barter其实是单指以物易物,但你会发现很多游戏中的交易,都在用“barter”这词,哪怕是用货币购买,其中就有这部电影的影响。
你在许多废土游戏中,看到的地点命名方式,也是这种简单的“地点关键词+城”。比如《辐射3》中的铆钉城(Rivet City),或是《守望先锋》的渣客镇(Junkertown)——另一个彩蛋,设定中,渣客镇就在澳大利亚。
电影的台词文化也对游戏影响深远。假如你经常用英文玩游戏,会发现许多废土题材的游戏里,这些穿金属比基尼的疯子,都会说一些奇怪的词汇,来代替常用语,这同样是《疯狂的麦克斯》的影响。
三部麦克斯电影,台词风格的进化也很有开创性。第一部电影里,好歹只是一些中二词汇,反派叫“暗夜骑手”,自称为“加满油的自杀机器”。角色还使用了一个俚语叫“skag”,这俚语原本指代海洛因,但这部电影里指代Scumbag(混账)。
后来,这词被很多游戏使用,《无主之地》里有种怪物就叫skag。
而到了第二部和第三部,文明退化后,许多词汇都消失了,语言变得愈发狂野:speak叫做make word stuff;霓虹灯里的马路,叫光之河;飞机叫天空之舟;而红色信号弹,则叫做天之血……
现在你应该知道《无主之地》《辐射》中土匪那种奇怪的说话方式,是哪里来的了吧?观察一下OW中的路霸和狂鼠,你会发现他们的用词也和其他英雄截然不同,禅雅塔、黑寡妇和半藏分别叫Beamsy(光仔)、Sniperetta(狙击娘们)和 Lonely Bowman(孤独弓佬)。
所以为何说,《疯狂的麦克斯》对现代游戏的影响巨大,它完全不止是一个才上映仆街新作的老电影IP。
流行文化中,无数东西都有《疯狂的麦克斯》的烙印。第三部中,那个著名的铁笼竞技场Thunderdome,已经被选入了英文词典,《瑞克和莫蒂》致敬过它,就连《美国好声音》的广告,用的都是这个梗。
摔跤史上最著名的双人组合Road Warriors、说唱之神2Pac代表曲《California Love》的MV、诺兰的《敦刻尔克》、迪士尼动画《海洋奇缘》中的土著小人和主题曲某段音乐……它们全受过《疯狂的麦克斯》的启发。
《California Love》
就连《龙珠》的作者鸟山明,也画过一个致敬《疯狂的麦克斯》的漫画篇章。
神奇的是,这一切的核心,都在于,有人异想天开地把一场石油危机,变成了一个世界末日;然后有人大胆地,把某种地下小众爱好,变成了撼动主流审美的经典设计。
在美国,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火人节,以及废土周末。这是两个废土主题的节日,数以万计的人会开着他们的废土风改装车,留着莫西干发型,在内华达州和加州的沙漠中聚会,他们会高喊你在所有废土电影/游戏中见过的台词,围绕巨大的篝火起舞。
而在这两个节日中,一定不会缺席的,便是那些金属比基尼,以及硬质皮革和铆钉做成的SM服装。
所以之后,你再在游戏的废土敌人身上,看到一些由金属和皮革组成的可疑服装后,不要怀疑,这就是你想的那种东西。
也不要避开视线,因为你看到的,是游戏和电影史上最大胆的天才创造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