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知佛教,佛法和修行的关系
佛教,是觉悟者的教育,而不是崇拜佛的宗教,佛教以般若智慧立本,以究竟法义为传承,依据究竟法义,熄灭无明烦恼,是为佛法修证,
智慧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正知见。什么叫正知见?就说是,确定自我以及这个世界啊,它是缘起性空的,它是四大和合的。
佛教试图以智慧,通过人的这种严谨、严密的正思维,来破除我们陷入在体验和感受当中的迷茫的心灵,从而激活我们自己内在原始的这种觉性。当觉性展现的时候,那么思维、意识、体验、心识分别、自我都会脱落的。这个就是佛教的道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诸幻熄灭,非幻不动。这个就是觉性,就达到了一个解脱的目的。
————————————————————————
佛法者,明心之路也,佛经者,途径是!佛法如药物,应众生无明心中八万四千烦恼,而现开启烦恼的八万四千法门,故而如来又被称为大药王,解脱自心烦恼束缚,自证如来圣智的道路,称为如法修行。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呢?有一句话叫做:心外无物,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是佛教的根本。
佛法的核心,是唯心所现,心本空幻,故而世界只是名相,并无真实世界,是名世界,而不被心识分别存在的,就是远离思虑言说的自性,自性即觉悟,觉悟名佛;觉悟则不挂生灭妄想,妄想本性就是清净性,清净性名佛,清净性不被发生,故而于因缘和合中,随缘不变,不变的是为真实,真实的就是实相;
实相是不可言说的,因为祂不受分别,不被存在。
任何一种宗教的核心,就是法义,法义如果不究竟圆满,是无法指导灵魂解脱生死轮回的。故而,佛教的灵魂,是究竟圆满的法义,法义如果通透圆满,通过质疑、辩论,确立了真伪,那么,灵魂遵从究竟真理,必定能够离幻即觉,解脱生死苦海,不在六道轮回中打转。
——————————————————————————
何为修行?烦恼即菩提,于自心烦恼中,熄灭心灵对我执烦恼的执迷,烦恼熄灭的过程,称为修行。
修行是离幻的过程。
我们的人类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钟,内心的妄念带动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在运行着。当欲望满足了,心灵舒适了,我们就会不觉得有痛苦。但是,当我们的心灵习惯于这种满足的状态,如果满足不了的时候,那么,他就会产生更大的痛苦。当我们的心灵在向外界攀缘的时候,或者借助某种因果条件,获得了痛苦的释放和缓解,我们就认为那是幸福了。这个就像是释迦牟尼佛讲过,人世间的这个幸福,就好像是用火去烤那个疥癣一样。咱们的手生了癣,疥癣很痒,用火去烤它,暂时可以得到满足,但是进而带来的是更大的痛苦,因为疥癣它本身并没有消失掉。
这个疥廯是什么东西呢?是我们的无明烦恼。他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内心储存的色香声味触法的各种境界。这种境界牵引心,心被境界牵引,他就会形成烦恼,这种烦恼的表现形式就是贪爱、需求、渴望。所以说修行,就是要从渴望、需求、贪爱,种种烦恼当中反观被贪爱牵引的心,让心灵从贪爱当中能够释放、舒缓,停止的当下,贪爱熄灭了,烦恼熄灭了,心的本来面目绽放出来,那就是解脱了。所以,修行一定是一个向内走的过程,而不是向外去攀缘的过程。
——————————————————————————————————
修行的基础是什么呢?第一个,是理性的思维,对法理究竟透彻的了解和认知,这是第一点,称为思维修。
第二点,就是对真理绝对的渴望。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个大雄勇猛的修行者,从始至终,他是在修行一颗什么心呢?修行一颗虔诚的心。
虔诚就是你生命当中只有这一种信仰,你的整个身心灵只有这一种信仰,并且这一种信仰可以去取代你其他的情感、欲望、利益,包括自我的生命,这个叫虔诚。
修行是一个凡夫,奔向光明的过程。这个光明在哪里呢?在人内心深处的信仰当中。你的信仰越纯粹越干净,你对自我的保护就会越少。你的信仰越干净越纯粹,你内心因为自我贪欲而引起的恐惧和贪婪就会越少。当一个人的内心因为信仰的纯粹和绝对,而失去了对自我保护的爱护,你的恐惧焦虑心就会慢慢地消散掉。那么你的心长期处于一种纯洁安详安宁的地步,并且伴随着信仰绝对的虔诚的时候,光明就会从虔诚心中展现,这个就是修行。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信是第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整个修行的人从始至终就修这一颗虔诚的心。因为法义的标准在那放着,法义的最终标准就是自我熄灭于心灵的清醒。在心灵的清醒当中,本来没有自我的时候,就叫法我皆空,身心如幻。当身心脱落的瞬间,诸幻熄灭,离幻即觉,那个不可言说的圆满,那就是佛。
——————————————————————————————————————
真正的正法修行者,是依据真理的标准,一步步瓦解心愿执着。
以宽恕的慈悲,取代索取的自我;
以节欲的清净,取代放纵的身心;
以真理的真实,取代人性的虚伪;
以信仰的纯粹,取代人生的享乐;
以爱的谅解温暖,取代自我维护的恐惧。
当修行者的身心自我,在真理标准中,被纯洁与温暖,宽恕与舍弃,一步步瓦解冰消;生命本质的,先天灵性觉知,就会在身心意识中,一步步稳定地推进发展,直至灵性觉知取代了心识思虑,直至灵性光辉取代了意识记忆。
身心中就会出现,不动且纯净的“清醒空间”。
清醒空间就是觉知,空间中的爱与安宁,就是灵性。
凡夫心,可以依据真理,一步步蜕变为,清净慈悲心。
修行者可依赖信仰,一层层净化身心,觉悟本来面目。
因此,成佛不是迷信,而是真真实实的身心改变。
但是,幻想成佛,幻觉获得某种境界,则属于入魔。
衡定修行者,是真觉悟,或者入魔,不是此人获得了某种境界,或者感受某些超常状态。
而是,看此人的心灵是否真实。
真实的尽头,就是觉醒。
觉醒一切并非真实的,就是无生。
无生就是觉性。
证入觉性之人,必定解脱了,三界生灭缘起法。
觉性苏醒之人,必定实证“法、报、化”三身。
觉性智慧,一定可以解释“一心三藏”。
————————————————
真理,可以开创宗教。宗教,并不等同真理。修行是对真理的践行,而不是,对宗教文化的传承。
真理,是修行觉悟者,对生命宇宙,最究竟的开示。
真理,源自于觉悟者,觉醒自性光明后智慧的流淌。
宗教,是追随觉悟者的人们,维护真理形成的形式。
宗教带灵魂进入生死,真理带灵魂究竟解脱。
修行者,与宗教信徒,是先天因素注定的“天敌”。
修行者,追求的是终极实相;实相并非与幻相相对,实际上幻相的本质,就是无生寂静的实相;
佛教文化,延续了觉悟者的外相表现。教育佛教徒持戒,禅修,布施,念经,燃灯,绕塔。外相表现,与人体意识有关,与解脱生死无关。
佛法修行,针对心愿动机。单刀直入,以觉性智慧,开启究竟义。以如实见,熄灭分别妄想。以清净心,照见五蕴皆空。以慈悲心,融化我人诸相。
心行处灭,生死消融。佛法只为解脱生死而来,与佛教文化仪式,没有丝毫关系。
文化与信仰,是天差地别,截然相反的,两个生命层面。
文化属于人间,是人类生命内涵的信息交流。信仰属于神佛,是超越生死的生命本质呈现。
因此,修行的灵魂,只认真理不认人间。
以上个人理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