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不是“平民运动”,球场不说了,球拍和球都是消耗品
【本文来自《羽毛球半年涨价40%!这个平民运动,不该“只有中产才打得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羽毛球不是“平民运动”。这么划分当然难免过于武断和绝对。羽毛球一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各个层级上都有很多专业人士,这些人退出专业圈子后,商业性的羽毛球活动自然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国人的收入和需求层次这些年迅速提高,是“羽毛球现象”的根本支撑。
羽毛球项目跟多数其他项目不同,不适合在户外进行。风大点儿户外就没啥兴致和乐趣了。我早年喜欢打羽毛球,那还在韩健叱咤风云的年代。那时社会上没有室内球场,除非有专业圈便利,花钱租场地也没人提供。
球场不说了,球拍和球都是消耗品。我自己曾试过自己穿线,闷着头摸索把球拍框拉变了形。想想自己的球技,犯不上这么麻烦也就放弃了。打球连基本的技巧和力量都没过关,也就刚有点手感,根本驾驭不了专业级球拍。说白了,没有那么高的操控要求。至于球,羽毛球的消耗不是其他项目可以相比的。
羽毛球是个人项目而非集体项目,即便双打也只能同时四个人上场比赛,经常玩的话场地费用不是可以忽略不计了,这里还可能有聘请教练加入俱乐部或者租高档场地等等因素。
至于“差生文具多”,这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首要原因是消费升级,而不是你在这事儿上的技能提高。换个说法,你换高档球拍首先是因为你有钱了,而不是你球技提高了。当然,球技提高也是因素之一,毕竟再有钱也不会在不感兴趣没有一点长处的事儿上花钱是不。开奔驰宝马不代表车技好,一个道理。
装杯这词儿,我不愿用。平心而论,这么过分了。人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生活,只要不妨碍他人不是么。
但是话说回来,羽毛球真不是“平民运动”。与之相比,足球篮球比羽毛球要好得多,尤其是篮球。不过,这些是强身体解除强对抗的项目,过了一定年龄就不太适合了。网球和乒乓球也可以拿来说说,网球可以说是个“贵族运动”了,球场少,花费也不必羽毛球低,并且网球对体能和技术和入门要求比羽毛球还要高一些。乒乓球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大众性的商业化组织和活动就少得多了。要说原因的话,一方面赚钱不多,退下来的专业人士没多少兴趣搞这个,对项目参与人群的另一边来说恐怕就是这个项目“不够高大上”了。
其实,羽毛球这个项目,对于过了四十岁的人来说并不适合。很多击球动作都是力量的爆发性使用,对不再年轻的业余者来说,但凡打球的时候上点强度,第二天身体会告诉你。尤其是,如果玩到了比较高级的水平,击球动作还在此要,频繁的急起急停对膝关节和韧带等是相当大的潜在伤害,当然如果你还没玩到这个级别就当我没说,没见过几个羽毛球爱好者对自己的步法有很高要求的。
相比之下,游泳和自行车都比羽毛球更适合平民大众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这类项目的对抗程度不高,对过了不惑之年的人来说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的潜在伤害,并且强度可以自己控制。比如自行车,可以选择去爬大坡,爬坡度超过10%的那些大坡,强度非常高。不过,这种坡大多数城市的市区里不会有,通常都是在山区才有。我所在的城市市区里恰好有这样的坡,刚不到一公里路面长度,高度上升超过一百米,并且还没有弯道是直的,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脸上的汗水几乎连成线掉下来,大腿肌肉几乎要炸开。三十岁之后,我只有在爬那个大坡的时候有这种感觉。
其实,自行车是个很适合业余者的项目,距离长短强度高低都可以自己控制,它还是有氧运动意味着不管强度多大第二天不会有身体酸痛的感觉,因为有氧运动决定了你的肌肉里没有高强度能量代谢带来的乳酸堆积,后者是无氧运动的标志。并且,骑自行车对锻炼心肺功能也有很大好处,骑车进西藏的没人会有高原反应。
扯远了。说那么多,要表达的就是,羽毛球或许算不上“贵族运动”,但它从来就不是平民运动。对于不再年轻的爱好者来说,这有两方面含义,若追求强度和乐趣并不适合一般人,开支虽然并不是高得离谱但也不是那种“白嫖”的项目。对于某些人来说不一样,如果不花点儿钱就不是锻炼身体,花的少还不行。在这些人眼里,锻炼效果和花钱多少是成正比的。羽毛球有这样的特点,平民运动没有。
当然,所有的体育项目如果你想在上面多花钱,都有空间。就拿自行车来说,入门级的变速车一千左右,专业级的赛车价格不是羽毛球拍网球拍可以相比的,超过普通轿车也不在话下。类似的这种开支,到底是更适合个人的财力还是自己在该项目上的技巧和能力,恐怕就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