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崛起丨从奢侈品到飞入千家万户,中国空调价格是如何逆袭的?

今年入夏以来,全球都进入了热浪炙烤模式。沙特朝圣者热死了1000多人,印度前段时间已经报告了1万多例中暑案例,热死200多人。

印度是穷国,装不起空调可以理解,但就连发达国家,似乎也扛不住了。

500

目前,欧洲不断有游客被热死的新闻不断传出,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紧急提醒,要求民众注意防暑,甚至建议把床单放冰箱冷冻后再铺,借此降温。

为啥欧洲这么紧张?因为欧洲是有过教训的,2022年欧洲热死了6万多人。

500

说实话,对于欧洲热死这么多人的事,中国人普遍是无法理解的,热了开空调不就得了?

其实吧,不是欧洲人不想开空调,实在是没有啊!

事实上,只有不到5%的法国家庭和英国家庭装有空调,在德国这一数字仅为3%,这么低的空调普及率,甚至和印度差不多。

500

▲德国小伙解释为什么德国人很少装空调,夏天太热时怎么办(截图来自B站UP“马克CN”)

就连马上要举办奥运会的法国也宣布,奥运村不装空调,只会使用地温降温,虽然官方表态是“为了打造一届更环保的体育盛会”,但说白了,这其实就和日本奥运用纸床一样,不就是抠么?毕竟欧洲的空调要比中国贵2-3倍。

不过,这个世界终究是物质的,不会以精神力量所转移,估计等奥运会开始的时候,40多度的气温,会彻底粉碎法国人作为发达国家的“优越感”。

500

▲欧洲绅士们不顾绅士,在街头的水雾喷头下降温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酷暑,为啥连法国人都装不起的空调,在中国却成了惠及全民的普通消费品呢?

这就要从中国的空调崛起史说起了。

500

先说个冷知识,空调一开始的诞生,其实并不是为了提高生活舒适度的,而是为了印刷厂除湿。

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很快就超越了欧洲。但同时,美国人遇到了夏天高温问题,对资本家来说,打工人倒是可以让他们忍着,但机器不行啊!特别是印刷厂,高温会导致印刷机运行异常。

为了给厂房降温,印刷厂不得不在室内放冰块降温,但机器是正常了,但高湿会让纸张受潮,油墨很快就晕染开了。

1902年,忍无可忍的印刷厂找到了布法罗锻造公司,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啊!布法罗锻造公司的工程师威利斯·开利去考察了印刷厂之后,给出了一个方案。

500

把原来制冷的冰,放到一个个线圈里,然后用风扇吹不就行了?因为线圈是密封的,所以不会蒸发产生水蒸气。与此同时,为了源源不断给线圈里的水降温,外部还要设置一个使用制冷剂的制冷装置,这样就能把室内的热,源源不断交换到室外。

就这样,第一台现代空调诞生了。

500

开利很快发现了自己发明的空调价值,既然机器可以享受凉爽,为什么人不行呢?

于是,开利干脆创立了一个空调公司,开始向不同的客户卖空调。

说实话,开利的空调公司赶上了好时候,那时候正是美国“阳光地带”(美国南部地区,阳光照耀多)迅速发展的时候,但阳光地带的高温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空调的诞生,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大量工厂和人口从美国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带,使得美国南部快速崛起。

空调系统被广泛运用在美国南部的工厂、银行、酒店、百货商场、办公大楼、摩天大厦、火车、飞机、轮船之上。空调的诞生,不仅直接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增加了美国人的工作时长,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美国崛起的速度。

500

在美国获得成功后,开利的空调开始向全世界出口,中国也不例外。

1924年,上海租界里的嘉道理大理石大厦安装了第一台拥有氨立式2缸和4缸活塞式冷水机组的空调,这也是中国大地上出现过的第一台空调。随后在1936年,南京的新都剧院也引进了一台大功率中央空调,你只要买张票,就能享受到凉爽的空气,这也是很多普通中国人接触空调的开始。

但是吧,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连火柴、铁钉都要被冠以洋火、洋钉的名字,自然是没法自产空调的。

一直到1954年,中国才造出了第一台空调。1965年,上海冰箱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三相电源的窗式空调。

但是,这些空调,基本上都是特供品,主要是满足两弹一星一些设备特殊降温要求的,基本都是手搓,所以不具备批量化生产的能力,也就更没能力普及到千家万户了。

而空调开始批量化生产,要到1974年了。

1974年,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突然接到了一个空调任务。厂长很懵,我们厂是造收音机的,不生产空调啊!上面却很肯定,任务给你,就是让你想办法生产空调的!

不得不说,那时候的国营厂真是多面手,而且当时的空调技术也不算太难,研究了一番,竟然把空调给造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第一台量产式空调:CKF-3A。

500

万万没想到,CKF-3A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普遍欢迎,毕竟挨着当时的大客户上海,需求量刚刚的,厂子的产值一下子翻了好几番。

于是厂长琢磨了一下,要不,咱们厂转产空调?

于是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正式改名泰州冷气厂,开始把玩票当主业来干了。

泰州冷气厂恐怕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它在日后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春兰。

泰州冷气厂的成功被很多人看到了,仅仅两年之后,佛山市顺德县北滘街一名叫何享健的街道干部,看着手头的一个名为“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小作坊,也动起了心思,要不,咱们也学着造空调?

很快,美的家用电器公司诞生。

几乎在美的注册的同一时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同样在佛山顺德县,一个主要生产电话零部件的小作坊,盯上了空调这个新兴产业,于是,一家名为华宝的企业也成立了。

500

▲华宝空调

二是远在山东的青岛,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的海尔冰箱,彻底改变了这家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从此小厂面貌一新,并开始更新产品线,其中就包括空调。

至此,中国八九十年代空调四大天王:春兰、华宝、美的、海尔,登上了历史舞台。

500

然而,中国空调刚一起步,就面临着严酷的竞争。

改革开放之初,中日关系缓和,经过双方博弈,日本人对中国推出一个ODA援助项目,总计3.65万亿日元。

这笔钱,除了用于铁路、港口等基建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中国必须拿来购买日本的产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的家电才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整个80年代,日立、三洋、东芝、松下成了中国人心心念念的王牌产品。

500

这样一来,中国人买空调的时候,就会优先选择日本品牌来买。那中国空调怎么办?只能差异化经营,走低端路线。

其实说起来,空调是最适合做低端化的。

空调已经诞生几十年了,其热交换的原理也不是什么秘密,主要零部件,也就是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等,除了压缩机之外,其他的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你不管买日本品牌,还是中国品牌,不管外观有什么区别,最终,吹出来的,不都是冷风么?

500

所以,空调产业相比电视机、电冰箱、汽车来说,更适合发挥当时中国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空调的需求量也开始暴涨,每年一到夏天,空调就供不应求,可以说,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赚钱。

由于强大的内需,大量外资企业以合资企业的形式纷纷在中国设厂,1995 年,中外合资空调企业达25 家,如夏普、沈阳三洋、日立、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松下、大金、富士通等等,到1996年,外国空调一举拿下70%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看到了空调市场的广阔前景,中国很多企业也纷纷引入产线,跨行进军空调产业,甚至随便一个小厂,找几个工人用铜管焊焊,再装上压缩机,就能造出来一台空调。

500

到90年代末,全国共有400多家生产空调的厂商,其中不乏格兰仕、格力、奥克斯、TCL这样的后起之秀,中国空调产量从80年代末的20万台,猛增到1000万台。

虽然中国空调产量上来了,但洋品牌空调,仍然占据着中国空调市场的半壁江山,洋品牌一共也就十几个,瓜分了接近50%的市场,而国产空调呢?400多家要抢剩下的50%份额。

这样下去绝对不行,在市场不够的情况下,空调企业绝对会卷死。

于是中国空调企业,酝酿了很久,打响了“三大战役”,最终完全占据了市场,甚至开始反攻海外。

第一场战役,是价格战。

前面讲了,空调没那么神秘,其功能的体现主要是吹冷风,这就导致空调同质化很严重,而空调核心零部件的差别,消费者是很难感受到的。

这就给了中国空调打价格战的底气。

2000 年9 月,价格屠夫格兰仕杀入空调业,宣布柜机猛降 1000 元。说实话,对于这种“毫无技术水平”的降价,日资企业是不屑一顾的。

可是日资企业却忘了,在2000年那个平均月工资连1000都不到的时代,降价1000元是多大的诱惑?

紧接着,奥克斯空调也提出,“免检是爹平价是娘”,市面上40多款奥克斯空调直降30%。更不讲武德的是,奥克斯竟然发布了一本《空调成本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有多“白”呢?

白到直接把空调的成本秘密一项一项列出来,奥克斯一台1.5匹冷暖型空调里,生产成本为1378元、销售费用为370元、商家利润为80元、厂家利润为52元,除了压缩机等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外,其他都是业内公认的好用料。

奥克斯指出,市面上同档次空调的均价基本上是2500元以上,而自己只卖1880元。

500

这太“不讲武德”了,要知道,在当时,空调其实还是顶着一个“高科技产品”名头的,这样一拆解,消费者彻底对空调“祛魅”了。

那么在这样的成本透明攻势下,谁卖得越贵,谁受到的质疑越大。

哪怕日本空调拼命嚷嚷别听他瞎说,我更安静,我更环保,但是对只需要吹冷气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一切解释都太苍白了。

紧接着,长虹、华高、格力、美的、海尔等企业,也加入价格战,靠在前期积累的良好口碑和价格优势,对洋品牌进行围剿。

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空调内销出货均价,从2835元,锐降到了1600元,特别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奥克斯,成功以价博量,挤进了行业前五的位置。

500

相比而言,日本空调却没能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市场份额掉到了20%以下。

当然,价格战中,受伤的不仅仅是日本品牌,90年代火爆的春兰、华宝等传统的一线厂商,因为经营策略问题,开始掉队,还有很多小品牌没熬过去,破产倒闭或者被收购。

经过价格战,中国空调市场进一步集中化,实现了行业的优胜劣汰。

第二场战役,是渠道战

我们都知道,在200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缺乏覆盖全国的零售平台和物流体系。

所以当时的销售模式,主要依赖各大卖场,一开始是国营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后来变成国美、大中、苏宁等电器卖场,提供安装、售后等服务。

500

说实话,虽然卖场帮空调企业解决了销路问题,但空调企业和这些卖场之间,也是有矛盾的。

比如,一些大型的电器卖场,手握客流量,可以肆意拿捏空调企业,压低供货价,收取“摊位费”,甚至延期支付货款等等。

这些其实空调企业都能忍,但有的事情真的忍无可忍。

2004年,国美电器为了抢夺市场,开始单方面大幅降低格力空调价格,比如把1680元的1匹挂机,直接降到了1000元。

500

▲2003年两家空调企业掌门人,年轻的董明珠和李东升

这样一来,严重触犯了格力的利益,你这么搞,外地的代理商都跑去你那进货了,我的空调还咋卖?

格力要求国美恢复原价并道歉,但国美坚持不道歉,最终两家谈崩,格力撤出国美,开始自建销售渠道。

自建销售渠道虽然成本高一些,但好处在于全程可控,自己想扩张就扩张,想收缩就收缩,更关键的是,自己的这种销售渠道因为门面小,可以多点撒网,深入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乡镇,非常方便进行市场扩张,毕竟开一个卖空调的小门脸花不了多少钱。

500

▲“好空调,格力造”的宣传词,让很多人记忆尤深

相反,国美、苏宁这样的大卖场,要想开门店,有客流量和消费能力这个门槛,导致其根本无法深入基层县市,覆盖面有限。

很快,格力的决策得到了巨大收益,2008年,中国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房地产业一片繁荣,带动了空调装机的火爆。2009年,空调进入家电下乡补贴目录,农村和乡镇地区空调市场暴增。

这时,在基层县市拥有自建渠道的格力,就拥有了绝对优势,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12年格力电器销售额破千亿,格力正式确立了其业界龙头地位。

看到格力如此成功,国内其他一线品牌也开始纷纷自建渠道,其他没钱自建渠道的,也开始转移线上,利用线上的扁平化营销,节省了大量销售公司、仓储、租金、代理商和门店的费用,倒是也闯出了一片天地。

而日本品牌呢?自建渠道建不起来,在卖场卖又没法随意降价,所以开始扛不住,慢慢退出中国市场,而中国空调则一举击退日本空调,实现了最后的胜利。

如今的日本空调,也就靠着一点点的中央空调市场苟延残喘了,分体式空调市场基本上都被国产空调占领了。

500

第三场战役,技术战

在1990年代甚至2000年代初,中国空调产业虽然产量已经突飞猛进了,但技术上却一直有一个卡脖子的点:压缩机。

压缩机是空调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可将吸入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通过压缩提高温度和压力,让里面的冷媒动起来,并通过热功转换达到制冷的目的。

生产压缩机其实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在保证产品性能、质量和环保的前提下,实现高能效比、低噪音、易于维护以及成本效益的最佳平衡。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其实中国空调企业,基本都是依赖日本压缩机。自己辛辛苦苦卖一台空调,结果利润还没有日本卖压缩机赚得多。

所以,压缩机,就成了中国必须要攻克的一个工业明珠。

1998年,美的收购了东芝万家乐压缩机和电机公司,正式进入压缩机领域。

500

2004年,格力收购了珠海凌达压缩机公司70%的股权,2009年又与日本大金合资,生产压缩机。

目前,美的空调的压缩机,已经全部普及为自营品牌美芝,而格力的压缩机,则是自己生产的凌达品牌,其他的空调企业,也普遍开始采用国产压缩机。

这样一来,空调最核心的零部件,也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通过选用国产压缩机,空调厂商不仅能控制生产成本,而且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

除此之外,近年来中国家电领域流行的智能化大潮,也开始蔓延到空调领域。

500

说实话,空调这玩意,已经诞生超过百年了,但基本没太大技术进步,而中国空调开始普及智能化之后,这个市场彻底颠覆了!无数外资空调厂商目瞪口呆:还能这么玩?

比如,中国生产的智能空调,配备了、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远程控制,对家庭环境进行智能感知,自动调节空调的工作状态和温度,带给用户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500

想象一下,你下班快回到家时,空调已自动打开,让你一到家就感受到凉爽,是多么惬意?

此外,智能空调可以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运行效率,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还可以根据室内空气情况,自动过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提升家庭空气质量。

看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遍布的老式窗式空调,中国这种空调过去了,简直是降维打击好么?

数字说明一切,2023年中国空调产量24487.0万台,占全世界空调产量的80%以上。而中国之外的海外空调市场中,超过50%都是来自中国的空调。

500

中国空调的逆袭,是低价策略的胜利吗?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

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意义:科技平权。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国外的工业品,不论什么,价格都很贵。

咱们都知道,工业品有规模效应,规模上去了,价格就会下来,更多人会买得起。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扩大规模降低价格呢?

因为发达国家人少,随便搞个支柱产业,维持住维持较高的利润率,就能活得很好。如果扩大生产,利润率下降,挣得可能多不了多少。

这么想从经营策略来看,没毛病,但对广大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

难道加沙地带的孩子,就没资格用电脑吗?难道非洲的孩子,就没资格吹空调吗?难道东南亚的孩子,就没资格用手机上网吗?

500

而中国人的理想,就是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无论什么工业皇冠明珠,都要薅下来白菜价化,然后制造出全世界普通人都买得起的工业品,满足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就是科技平权,科技不应该高高在上,而是应该服务人民。

现在的中国空调,走的就是这一路线。

中国空调的目标,从来不是把外资品牌空调赶出中国,也不是什么占领世界市场,中国空调的真正目标是,让全世界人民,都能用上便宜的空调,在炎炎夏日,享受到科技带来的舒适。

这才是中国空调,乃至中国制造业的最终格局,这也是那些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的国家,永远所理解不了的。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