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破圈,谁破防了?

作者 | 东野聪明

来源 | 最人物

500

姜萍的人生是在一夜之间被“神化”的。

6月初,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试成绩公布,姜萍以93分、第12名的成绩,进入决赛。

单看成绩,这或许只是一个“数学天才”的故事,但如果梳理背景会发现,成绩榜单的前20名里,她不仅是唯一的女生,唯一一个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还是这项赛事举办以来,第一位进入决赛的中专生。

太多的“唯一”,让姜萍的人生拥有了新的撰写脉络:

一位来自苏北小县城,学习服装设计的中专女生,仅仅依靠兴趣与老师的课后辅导,最终击败一众全球数学顶尖人才,一战成名。

同时,这样的脉络也迎来不同讨论,有人支持她,认为她是天才少女,手握着极少选择,逆天改命。

质疑的人在她的板书中寻找漏洞,试图证明她掌握的知识无法与成绩相匹配,解题过程不符合逻辑。

对于17岁的姜萍而言,公众的舆论变得比数学题还要难以解答,但或许,她也不用解答。

毕竟在一场考试中,有些题目本来就是要被放弃的。

500

500

姜萍走红后,许多人开始从头复盘她的成长经历,过程中,大家曾提出同一疑问:一个拥有如此天赋的女生,为何会进入中专读服装专业。

姜萍生活在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万民村,家中并不富裕。

她的父亲是一名农民,早些年曾外出打工,近两年决定回家种地,母亲没有工作,平日里主要照顾家事,除此之外,姜萍还有一位年长三岁的姐姐。

姐姐也毕业于涟水中专,今年刚参加完高考,正在连云港打工,计划趁着暑假攒一些钱,为家中减少经济负担。

500

姜萍与母亲

姜萍走红后,许多人去她家附近采访,村里人聊起两姐妹,给出的评价多数都是:“都很聪明,也很省心。”

读初中时,姜萍便对数学有着极高的敏感,常常看一眼题目,就知道这道题“值不值得做”。中考那年,她考出了621分的成绩,足够上当地的普通高中。

但综合考虑后,她还是决定进入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涟水中专答应免除她一部分学杂费。

进入学校的第一次月考,姜萍便以130分的数学成绩拿下年级第一,而年级第二仅仅考了50多分。

姜萍的成绩引起了数学老师王闰秋的注意,他问姜萍对数学有什么想法,她回答:“老师,如果我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学数学。”

以此为契机,姜萍开始在王闰秋的辅导下学习《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偏微分方程》等专业教材,因为许多书籍都是全英文,姜萍需要一边查字典一边学。

500

姜萍

据老师和同学讲述,姜萍并不是绝对的“天才少女”,她几乎将全部的课余时间都交给了数学,有时她在教室专心做题,就连同学站在身边都未曾发现。

除了老师王闰秋,在学校里,姜萍很少有人能够交流数学,决定参加竞赛后,她曾告诉身边关系较好的朋友:

“他们就会很随意地拍我的肩膀说,那你加油。”

也正是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当听到老师王闰秋建议自己参加全球数学竞赛时,姜萍冒出的第一反应是:“我不配参加这个比赛”。

考试开始前,姜萍仅仅做了几套题,比赛开始后,她先是在线上看完题目,然后在线下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完成。

对姜萍而言,交卷的那一刻,便意味着这件事“过去了”,对于成绩,她没做任何设想,出成绩时,她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登陆账号与密码,直到铺天盖地的祝贺声,将她推入天才少女的设定里。

500

姜萍

短短几日内,有高校联络姜萍的父亲,表示有意向邀请她入学;大批人涌入姜萍所在的村庄,在她家门口架起相机,试图捕捉她的生活痕迹;还有人打来电话,称愿意资助姜萍两姐妹读书。

随着讨论度不断攀升,对于姜萍的质疑声也随之出现,有人根据她解题过程的逻辑,质疑她能力与成绩并不匹配,并上升到“成绩造假”的推断。

舆论与揣测汹涌而来,但自证并不简单,更何况,是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孩。6月22日,决赛如期举行,但比赛后,仍然没有她的太多新消息。

抛开细节,姜萍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冲破圈层,打破固有认知的过程,而这样的故事总在上演,且每一次出现,都足够充满力量。


500

六月初,消失在大众视线许久的庞众望,再次出现在公众舆论场中。

此时,距离他上一次被关注,刚好过去七年。

七年前,庞众望以744的高考成绩成为河北沧州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央视节目《面对面》来到他家进行采访,在这段采访中,记录下彼时庞众望充满困境的生活。

庞众望的母亲庞志芹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导致下肢发育不全,幼年就不得不截肢,因为行动不便,她没上过学,26岁那年在家里的安排下,嫁给了同村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的男人。

500

庞众望母亲旧照

1999年,庞志芹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孩,她给儿子取名“众望”,意为“全家的希望”。

因为父亲常年跟随其他村民外出打零工,从小,庞众望便负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每天早晨,他都要扫地、烧水、收拾院子,还要照顾妈妈洗漱,清洗便盆。

五岁那年,他便能够踩着凳子做一些简单的饭。

500

庞众望旧照

但命运似乎并未想要给这个家庭铺设轻松的道路。

六岁那年,庞众望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中拿不出4万手术费,庞志芹便让庞众望推着自己,家家户户去借钱。

幸运的是,手术过后,庞众望恢复健康,但债务又成为飘在这个家庭上空的乌云,为了挣钱,庞志芹开始接一些刺绣的工作,手常被扎得满是针孔。

年幼的庞众望则在放学路上捡废品,不想母亲担心,每次他都偷偷将废品扔回姥爷家,让他帮自己卖掉。

因为家境贫困,庞众望没上过课外班,也很少有钱买练习册,但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家中那面黄黄的墙面上,贴满了他大大小小的奖状。

500

庞众望

2014年,庞众望考入吴桥中学,学校在离家50公里的县城,他只能住校,每个月回家一次。

庞众望害怕母亲在家孤单,上学前他写了30封信,每天让姥爷给母亲读一封,内容多数是叮嘱母亲不要不舍得吃饭,不要喝生水,没事多让姥姥推着出去转转。

在高中,庞众望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两名,2017年高考,他考出了理科684分的成绩,并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最高6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最终以744分考入清华大学航空与动力专业。

接受采访聊起并不轻松的成长时,他说:“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是拿不出去讨论的,我的妈妈那么好,姥姥姥爷那么好,我觉得他们该羡慕我。”

“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生。”

500

500


500

和庞众望一样,同样成长于农村的高占喜,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改写人生。

2006年,湖南卫视推出一档名为《变形计》的节目,节目形式是让来自都市富裕家庭的孩子与来自乡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互换生活。

节目制片人曾将《变形计》定义为“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专门治疗城市独生子女病。”

而高占喜则是第一季第一集中出现的第一剂“良药”。

节目组找到高占喜时,他正在青海省民和县朵卜村读初一,他的家在距离学校10公里的地方,每天,他都要走路上下学。

在村里,高占喜家是最穷的一户,别人家的厨房都已贴上瓷砖,他家的墙面还是土墙,有时候做起饭,还会向下掉灰。

500

高占喜

高占喜的父亲早年间双目失明,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人全部的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的哥哥每年寄回来的2000块钱。

家中穷困,一日三餐他只能吃粗面馍馍配凉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

长到14岁,高占喜唯一吃过的零食只有哥哥过年从外地带回来的苹果和糖果,至于鱼和各类水果,他只在教科书上读到过。

对于外面的世界,高占喜一无所知。

在接受前采时,他称自己喜欢赵本山和刘德华,但实际上,他根本无法准确区分两人。一年到头,惟有每年过年时,他才能够通过和哥哥聊天,听到一些外面的事情。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从很小就明白,只有读书才能够改变命运。

在所有童话故事中,高占喜最喜欢《丑小鸭》:“现在我只是一只丑小鸭,但我坚信,未来我一定会变成白天鹅。”

500

500

500

高占喜

彼时,高占喜并不知道,父母并没有钱让他继续读高中,而是计划让他读完初中后,和哥哥一样外出打工。

直到《变形计》这档节目,为他带来了一丝转机。

在节目中,高占喜被交换到长沙一户家庭中生活,离开家那天,他揣着父亲凑来的12块钱,穿着母亲新缝的布鞋,第一次离开家乡,也第一次乘坐了飞机和汽车。

世界的参差,就此在他面前铺开。

下了飞机后,长沙的“父母”开着一辆宝马轿车来接他,坐在车上,看着外面的高楼大厦,高占喜偷偷落下泪来。

之后,城市父母带他去理发店洗头,躺在椅子上,他又忍不住哭了出来,那一天,高占喜一共哭了7次,最后一次落泪,是在回家后,城市母亲拿出手机,让他给家中打电话报平安。

握着手机,高占喜又埋头哭了起来。

500

高占喜落泪

对只有14岁的他而言,冲击与颠覆来得过于猛烈。

一夜之间,他坐上了几十万的汽车,穿上了价值300块钱的球鞋与衣服,吃到了只在教科书中看过图片的虾与哈密瓜。

因为过于紧张,吃饭时,他的筷子掉了整整五次,在收到昂贵衣服时,他连说许多次“谢谢”。

为高占喜安排一切的城市父亲接受采访时说:“我本以为他会非常高兴,没想到他大多数时候很恐惧。”

这也是当年《变形计》这档节目被诟病的原因之一——对于富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场游戏,但对于穷人而言,或许是一场噩梦。

在这场人生一夜质变的梦境中,高占喜能否保持冷静,成为了节目最大的看点之一。

出发长沙前,高占喜曾设想在城市,因为不需要干农活,自己可以把很多时间用来读书。

实际上,真正住进“新家”后,纵使书房里有满墙的书籍,他学会的第一件事,却是跟着表弟玩儿网络游戏。

500

学会网络游戏的高占喜

拿着新父母给的200块钱零花钱,他跑到超市一口气买回20块钱的零食,而20块钱,是高占喜全家一年的电费。

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请客,带着城市的表弟表妹去饭店吃饭,在饭桌上,当吃到一块不合口味的臭豆腐时,他转头就扔到了地上。

家里有人来做客时,高占喜更是脱口而出自己姓“魏”——他新家父母的姓氏。

500

在当年,观众可通过发短信的方式,对节目中人物的结局进行预测。节目播出第四期,已经有超过84%的观众认为,高占喜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四天前,这个数据仅为64%。

人们开始纷纷评论,称高占喜“人性中的恶”被激发出来,逐渐不再看好他的未来。

这个被节目组认为是“良药”的农村男孩,似乎正被另一种人生吞噬。


500

绝处逢生,是姜萍、高占喜和庞众望唯一的机会。

进入清华大学后,庞众望消失了。

他谢绝所有想要资助他的人,拒绝媒体采访,不再公开发声。

那段时间,庞众望陷入了迷茫,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人生只有生存与学习,进入大学后,身边的同学都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而言,如何探寻更广的可能,变得无从下手。

回忆起来,他说:“因为迷茫,所以别人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

500

庞众望

另一方面,庞众望又担心,如果自己进步得太慢,会辜负大众的期待,这一过程中,周围的人给予他许多帮助。

老师常常会和他聊天,告诉他“更重要的是发掘自己的人生。”

同学也从不主动提及他的往事,升入大三后,庞众望才知道,室友从大一就知道自己的故事,但从未说起,“我还挺感谢他的。”庞众望说。

渐渐的,庞众望进入一段普通的大学生活,还谈起恋爱,2023年,有人曾在网络上冒充庞众望,开设账号。

女友还替他发布了一段公开视频打假,视频中,女友连线庞众望,问他作为当事人,为何不去开设一个短视频账号分享自己的故事。

庞众望回答:“相比别人常常提到的过去的苦难,还有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绩,我更愿意去追求美好的未来。”

如果一个人身后有影子,那身前也一定有光。有人喜欢去描摹影子的形状,但我想去追光。”

500

庞众望女友连线庞众望

在追光的过程中,庞众望的人生也有失去。

2020年,庞众望的母亲因病离世,最后的日子里,他与外公外婆陪伴在母亲身边,因为胃胀气被插管,母亲已无法喝水,庞众望只能用棉签蘸上水,涂在母亲的嘴唇上。

回忆起那时,庞众望总感觉后悔:“我妈妈一个那么爱喝水的人,如果早知道是这样一个结局,我就应该对她说:我们喝个够。”

500

500

母亲去世后,庞众望常做梦,梦见小时候自己推着母亲去赶集,两个人一边走一边笑。

对他而言,那是千金不换的幸福时光。

500

庞众望与母亲

作为同样被关注的农村孩子,高占喜的人生,并未如同那84%的人认为的一样,变得迷失。

在当年,虽然短暂被金光闪闪的生活打乱步伐,但高占喜始终清醒。

节目进行到下半程,他去往城市母亲的印刷厂参观,见到一位本该读高三却选择辍学打工的姐姐时,他问对方为何不继续读书,得到的答案是:“想要出来闯一闯。”

听罢,高占喜语重心长地教导:“这个世界不好闯呀,你不读书不行。”

500

500

接受采访,当被问到愿不愿意来印刷厂打工时,他坚定地回复:“不干,我就要念书。”

在得知父亲因为挑水扭伤脚后,高占喜立刻找到节目组,表示想要提前结束交换,节目组问他:“你不是不想回家吗?”

高占喜擦了擦下颌的泪水说:“我的麦子熟了。”

500

临走前一夜,高占喜在自己最喜欢的乒乓球上画了几幅画,作为礼物送给城市的父母,第二天清晨,又请他们吃了一顿面当作感谢。

在离别的机场,他拒绝了城市母亲的拥抱,哭着离开了长沙。

再次回到破旧的家中,高占喜换下昂贵的球鞋,穿上布鞋,扛着锄头走向地里,节目的最后,在接受采访时,他并没有怀念城市的生活。

坐在地上,他坚定地说:“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去。”

背后,是长沙父母给他买的绿色自行车,与成捆的小麦。

500

两年后,在城市爸妈的资助下,高占喜没有辍学,而是升入高中继续读书。

2011年,他以当地理科成绩第一的成绩,成功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了一名国防生,并在毕业后进入部队,成为一名排长。

2024年6月初,高占喜与女友订婚,这一年,他32岁。

500

高占喜订婚照

那个将他推向大众视线的《变形计》,早已停播,那些曾在节目中被关注的孩子们,也都渐渐长大,身处其中,高占喜被称为“唯一逆天改命的孩子”。

属于他人生的麦子,也终于熟了。


500

如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已结束,姜萍也将回归普通的学生生活,对于互联网上的争议与讨论,她从始至终没有回复。

谈及未来,她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考上大学:

“如果做衣服是我的计划A,那么数学就是我的计划B。数学这个兴趣爱好应该一直会持续下去。我也没有想过放弃它。”

500

姜萍

庞众望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三年级,且已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

他形容在清华的这七年“给雏鹰吹干了翅膀”:“虽然日后还有更多的悬崖峭壁需要应对,但是我至少比七年前更有力量了。”

有人称他是对抗苦难的勇士,他却并不认同:“我并没有去抗争命运,而是很自然的去做一些事情。”

500

庞众望近照

无论是姜萍、庞众望还是高占喜,人生开局之初,他们手握的都是一本并不算好的剧本,但却依旧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自己的既定路径。

这背后当然有天分与被看见的运气,但更重要的,一定是他们的坚持、努力与足够清醒的认知。

时间回到18年前,被“交换”到长沙的高占喜,第一次走进新华书店,他仔细挑选了一本书,对着镜头,反复念了几遍书名:

“做不成船长,就做海员。”

如今,在人生的巨浪中,他早已成为了最具有方向感的船员。

500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