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中国风究竟和真正的中国风差别在哪里?

我所定义的美式中国风作品:功夫熊猫 花木兰 尚气 甚至成龙历险记等等 我觉得大家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美式中国元素肯定不同于真正的中国元素 但具体究竟差在哪里 望专业解答

这个问题,我先抛个砖。

核心的差别就是元素的使用是否“和谐”——这个“和谐”不是以元素的外形是否相似作为标准的,而是以身处于这个文化中的人能否感到和谐作为标准。比如,一个电影中,有一个学生和教授在聊天,哪怕两个人在外形上看就是纯粹的东方面孔,但如果学生一开口说:

嘿,张小明,我的论文要晚两天交。

那你立马就知道,这俩人肯定不是中国人——至少这电影不会是中国的编导创作的。

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就算再好,也不可能直呼老师的名字。

对于身处一个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对于具体文化元素的认识,从来不是先了解这个元素是什么,再去认识他,而是一开始就要从这个元素与其他东西的环境中来认识。比如寿衣,大多数中国人可能并不会单独去学“寿衣”是什么,但只要一个人略有生活经验,知道除了死者身上,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这种衣服,自然也就知道这东西只是给死人穿的。可外国人并不了解,所以有一些外国人觉得这种衣服的花色好看,就买回来穿,那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要闹笑话的。

哪怕有些东西是虚构的,但这个概念的原生文化对其的理解与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如很多外国拍摄的功夫电影中,经常用到“气”这个概念,但是中国人会用“内力”、“内功”等概念来解释,同时关于“气”还有“炼精化气”、“五气朝元”、“气沉丹田”等各种说法。如金庸在《射雕》中随手写的这段“九阴真经”,中国人读来并不算难,但是外国人纯靠翻译,是很难理解其意思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这种想象错位并不是到了20世纪才开始的,而是一直就有,比如下面这幅图,就是欧洲人绘的中国皇帝上朝图。这有多离谱,就不用我说了:

500

另外,欧美人也大都很难分清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细微文化差异,这些不同文化元素混用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在各种元素之外,一个电影是否能让中国人感到没有隔阂感,更为重要的东西是背后的思想观念。比如,一个下属的孩子和领导的孩子打架,把领导的孩子打伤了,即便领导的孩子有错在先,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行为,要么是先在领导面前把孩子批评一顿,然后回家再批评一顿,要么是当着领导的面批评一下孩子,然后回家告诉孩子“这次你做得对,但以后也要注意”。而如果一个人当着领导的面说“打得好”,跟领导吵起来之后又说“这工作我不干了”之类,那这种话极大概率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能说出来的。

不过,中国人拍外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比如在近代或古代的题材里,只要出现洋人,他们穿的衣服、发型等是否真的是那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也并不重要。在作品里,只要能体现出“他们是洋人”也就行了,能给法国人起个名字叫皮埃尔、给德国人起个名字叫汉斯,就已经算是相当注意细节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