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卷是恶性竞争还是优胜劣汰?

500

 

在刚刚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中国汽车市场的“卷”成为了诸多汽车企业高管发言的重要话题。

比亚迪王传福毫不留情地怼了那些“摆烂不上进”的合资友商,直言“卷”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只有积极拥抱竞争,拥抱变化,才能够在激烈的厮杀中赢得胜利,赢得生机!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则表示汽车行业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强调汽车行业要有大局、格局,要有长期主义的战略,而不是眼前去“卷”。

 

500

比亚迪和广汽集团的董事长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中国汽车市场的“卷”是恶性竞争,还是市场机制下的优胜劣汰?

中国汽车市场的“卷”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害,对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是有利还是有害?

 

 

(一)比亚迪降价

 

2024年,比亚迪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价格战!

在2月份,比亚迪推出了起售价7.98万元的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相比2023款全系车型都降价2万元。

在6月份,比亚迪又推出了另一款震撼车型秦L,而且发布即量产,上市即交付。

秦L 采用了比亚迪第5代DM-i技术,续航超过2000公里,“引领中级,开创油耗2时代”。秦L不仅技术足够震撼,而且售价同样让同行惊掉下巴:起售价9.98万!

这可是一款中级车,秦L直接把中级车的起售价拉低至10万元以内。

 

500

7.98万的秦PLUS和驱逐舰车型瞄准的是A级车市场,9.98万的秦L则盯准了B级车市场——这可是轿车市场销售量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

实际上早在2023年3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一场投资者的沟通会上就表示过:“在中国汽车市场10到20万元的价格区间,比亚迪有产品定价权,但我不想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

看来王总此话并非虚言,比亚迪在10到20万元的价格区间确实拥有巨大的优势!

 

 

(二)卷就不对吗?

 

汽车降价就是卷,那卷就不对吗?

比亚迪降价有什么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看:

第一,降价对比亚迪的经营是否造成了严重冲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第二,降价是否影响到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是否影响到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汽车降价影响到比亚迪的经营了吗?

比亚迪是上市公司,经营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

从比亚迪2024年一季度业绩来看,比亚迪的业绩并没有变差: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49.44亿元,同比增长3.97%;净利润45.69亿元,同比增长10.62%。

从一季度的业绩来看,2月份开卖的秦PLUS以及驱逐舰05对比亚迪的经营业绩没有影响,比亚迪一季度的盈利甚至还有增长。

此外,比亚迪一季度的研发费用公司研发费用达到106.10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70%,占到总营收的8.49%。

 

当然一季度的业绩还不能完全体现出秦PLUS以及驱逐舰05降价的影响,真正的影响在公司半年报中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而秦L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则要到下半年才能完全体现出来。

从目前可以搜集到的信息来看,比亚迪秦PLUS以及驱逐舰05的降价不是非理性行为,并没有对比亚迪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说明这是公司在拥有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的条件下为扩大市场份额主动发起的价格战。

 

500

比亚迪汽车降价影响到产品的品质了吗?

比亚迪秦PLUS以及驱逐舰05的全系售价降低2万,降幅达到了20%,是否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呢?

一般人通常都以为降价必然减配,比亚迪的这些车却让人意外:秦PLUS新款车型的配置与比亚迪老款秦PLUS冠军版车型几乎一致,而且全系增加智能上下电,中高配车型新增智能语音连续通话功能,两款新车型的配置不减反增!

 

比亚迪秦L DM-i作为第五代DM技术首款中级轿车,凭借节油、续航、平台、设计、品质五大优势,在中级车市场绝杀合资燃油,重塑价值基准,引领中级轿车新趋势。

特别是在节油方面,得益于第五代DM平台技术的巨大进步,秦L DM-i百公里NEDC亏电油耗达到划时代的2.9L,让“大而省油”成为中级轿车新趋势。

续航方面,秦L DM-i 2100km的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全球领先,油电通杀,彻底终结用户里程焦虑,带来短途便利、长途从容的用车体验。

 

500

不论从企业的经营还是产品的品质来看,比亚迪的价格战是技术价格优势下扩大市场份额的手段还是扰乱市场的行为,已经不言而喻!

比亚迪发布的两款新车击穿了合资燃油车最后一丝幻想,同时也为自主品牌发起新一轮进攻抢到筹码。

 

 

(三)比亚迪降价打了谁的脸?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使得更多人可以享受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企业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是绝对正确的发展方向,怎么需要质疑呢?

 

2024年比亚迪大幅度降价做错了吗?

比亚迪如此大规模的降价,没有影响到盈利,没有影响到现金流,而且一季度研发投入还有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比亚迪的降价不是非理性竞争,是公司自身实力的提现。

 

历史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流水线生产大规模降低汽车制造成本,使得更多美国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汽车,这不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经典案例吗?

什么时候看到有经济学家指责福特的T型车卖的太便宜?

从来没有,福特降价一直都是教科书里的正面案例!

那现在比亚迪降价为什么要受到指责呢?这不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吗?

 

500

价格战只要不是以牺牲产品品质,不是以牺牲企业长远发展为代价,而是企业竞争能力的体现,那么这样的价格战如何不可?

经济学家们一直鼓吹“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中对供需的调节和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正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的吗?

比亚迪现在的降价是其竞争力的体现,是淘汰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汽车企业,不正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吗?

 

这时候为什么去批评比亚迪不讲武德,而不是夸赞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是不是对比亚迪和跨国车企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以前外国车企有优势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时是市场经济,现在轮到中国企业反攻就是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了?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不必理会这些批评,市场竞争最终还是要靠产品来说话!

只要自主品牌的产品性能更好,生产成本更低,在市场竞争中就不会落败,就有底气对抗暂时不利的舆论。

只要得到消费者的支持,企业的产品就能卖出去就有现金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没有问题。什么舆论压力都是虚的,现金流才是最实在的!

 

 

(四)中国汽车市场战线的变化

 

日系车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有人说省油。进入新能源时代之后,这项优势变得不再突出,甚至不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曾经,日系车的保值率备受部分消费者认可。但是从2024年开始,日系车的保值率神话也破灭了!

为应对市场竞争,日本三大车企被迫调整策略,也不得不加入价格战了!

 

以丰田、本田和日产这三大日系车企的主力产品紧凑级轿车和中级轿为例,全部都在降价,而且降价的幅度还不小!

曾经售价10万元以上的日系紧凑级轿车,现在售价全部降到10万元以内;曾经售价普遍在20万左右的中级轿车,现在售价全部降到13~15万左右。

日系车企三强最核心的中级车优惠幅度普遍在4~6万元/辆,这是前所未有的!

 

大幅度的降价是日系车企突然良心发现要让利给广大中国消费者吗?

日系车企的普遍降价是主动的,还是由于销售压力被迫进行的?

答案显而易见!那么又是谁让日系车企全部都感受到了压力呢

 

500

500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丰田第九代凯美瑞作为上市才几个月的新车,竟然也开始降价了!

目前第九代凯美瑞汽油版惠后起售价13.98万元,双擎版惠后起售价14.98万元,甚至比之前老款的售价还要便宜。

2000年本田雅阁在中国市场刚上市时,售价是29.7万,这可是2000年的29.7万!

这个价格当时在中国可以到大城市核心地段买一套不错的房子。

才仅仅过了20多年,相同的车型、最新的款式,但销售价格却只有一半!

 

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远的不说,即使是在两三年前,购买丰田汉兰达、凯美瑞和雷克萨斯ES等车型普遍是要加价的,加价的幅度甚至要几万元!

最夸张的加价车型是丰田埃尔法,一度需要加价几十万。

现在所有这些车都不用加价了,而且还有幅度不小的优惠!

 

三家日系汽车企业的中级车凯美瑞、雅阁和天籁原来在中国市场每个月的销量都可以达到20000辆左右,如果每辆车降价4万元,那么一个月减少的收入就是8亿元,一年就是96亿元!

这96亿元可是厂家妥妥的净利润啊!三家日系车企一共就是近300亿元。

在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压力之下,日系车企的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为什么他们急了,因为利润少了一大块,能不急吗?

 

500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已经大幅超过合资品牌燃油车,而且没有短板,这才让合资品牌感受到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进入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50%,降价是合资品牌燃油车最后的底牌!

不过即使是给了如此巨大的优惠幅度,三大日系车企中级车今年的月销量在才勉强超过10000辆,完全无法重现之前的辉煌。

 

新能源时代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变天了!

 

 

(五)比亚迪降价谁获益?

 

比亚迪发动的价格战使得所有的中国消费者都受益,不管你买不买比亚迪的汽车,不管你是买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的车,不管你买的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的燃油车。

 

丰田9代凯美瑞上市才三个月就降价你什么时候见过?

天籁的降价幅度达到6万元你什么时候见过?

宝马的i3售价直接打5折什么时候出现过?

如果没有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国汽车消费者什么时候能够享受到如此大的优惠?

 

比亚迪的价格战戳破了中国汽车市场之前的价格泡沫!

中级车不是一定要20万的,紧凑型车也不用10万以上。

 

500

以前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价格太高了,中国消费者买车花的钱比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都要高!

汽车是工业产品,为什么中国市场销售的汽车价格这么高?

无非就是中国自主品牌不给力,外资品牌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他们才可以为所欲为。

外资品牌不仅对中国汽车消费者实施价格歧视,而且还有加价等一系列行为。

 

现在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起来了,中国消费者享受到廉价的高质量汽车不对吗?

以前中国市场是跨国车企最大的利润来源,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支付了高溢价!

这一切难道对吗?

 

比亚迪发动的价格战,使中国所有消费者都受益,我们应该支持它加大力度!

 

 

(六)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的竞争力孰强孰弱?

还是那句话——战线不会骗人!

就在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

虽然奔驰、宝马、大众等多家车企纷纷反对欧盟对中国汽车征税,但是欧洲的政客们显然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恐怖的竞争力,这个时候自由贸易就被他们抛到脑后了。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的竞争力孰强孰弱?

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答案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