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工业发展七十年

500

 

自从1879年第一盏电弧灯在上海滩出现和首家发电厂建成供电,上海的电力工业至今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

解放前上海电力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电力工业基本控制在外国资本家手里,主要是为外国资本的工业和商业服务,仅有少数发电企业掌握在民族资本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海的电力工业回归到人民手中,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从解放初至今,上海电力工业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壮大,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技术发展。

 

 

上海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时,上海电力工业已经发展了七十年(1879-1949),但是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且电网各不相连,连电压标准都不统一。

解放前上海的电力工业的发展孤立的、分散的,半殖民地这种旧时代的特征十分明显。

1949年,上海电力工业的发电装机总容量仅有26万千瓦,占全国总容量的14%;年发电量仅有10.09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23.4%。

上海的年用电量仅为8.31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201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高达647克/千瓦时。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时上海电力工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将各种所有制的电力企业都改为国营企业,并实施老旧设备改造,逐步消除了以往各租界形成的电压等级混乱、电网各不相连等乱象。

在此基础上,上海电力工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电力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不断增长。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1958年上海开始兴建吴泾热电厂和闵行发电厂,并在苏州望亭建设望亭电厂。

此外,上海还建设了输电线路将浙江新安江水电站的电力输入上海。

500

 

七十年代,上海在1970年和1972年分别建设了高桥、金山两座企业自备电厂外,并对个别机组扩建,但电力工业整体发展仍然较为缓慢。

改革开放前上海电力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技术不成熟,当时中国只能生产小容量的火电机组,虽然建设了几台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但是设备缺陷较大,往往需要用几年时间去完善机组。

 

1978年,上海电力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增长至296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39.7亿千瓦时,每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387克;年用电量达到147.7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1300千瓦时。

 

上海电力工业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了270万千瓦,显著超过旧社会70年才增加26万千瓦的容量。

但是上海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较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用电增长需求。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上海电力工业在新时期的发展速度也显著加快。

上海电力工业的投资来源更多样化,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电厂普遍安装30万千瓦以上的大容量机组,这些有利因素都加快了上海电力工业的发展。

500

 

1990年,上海电力工业的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80万千瓦,最大发电机组单机容量35万千瓦。

1990年,上海的发电量达到284亿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为348克/千瓦时;年用电量264.74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2063千瓦时。

 

从90年代开始,上海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2000年上海电力工业的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060万千瓦,最大机组单机容量60万千瓦。

2000年上海的发电量达到558亿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332克/千瓦时;年用电量559.45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4233千瓦时。

经过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电力工业在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人均用电量已经达到了欧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00

 

到2010年上海共有34家发电厂,发电设备总容量1843万千瓦,是1978年296万千瓦的6.2倍。

全市年发电量944亿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进一步下降至300 克/千瓦时,人均用电量9175千瓦时。

从2010年开始,上海电力工业的装机容量继续增长,但是发电量逐步减少,本地机组部分转为调峰机组或备用机组。

 

 

上海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

 

500

70年代以前,上海电力工业建设的火电机组基本上是12.5万千瓦及以下小容量,低效率机组。1969年投产的吴泾电厂12.5万千瓦机组是当时国内制造的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

1974年在望亭电厂投产的30万千瓦机组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台亚临界火电机组,代表了中国火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从1978年至1990年,上海市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不仅由于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更重要的是火电设备的技术水平进步显著,上海大量建设30万千瓦以上的亚临界机组。

一方面中国从美国西屋公司和燃烧工程公司引进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并在国内制造亚临界机组,另一方面上海电力工业直接从国外进口大容量火电机组,这些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的使用显著加快了上海电力工业的发展。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及其配套的发输电项目于1978年12月开工建设,这是当时国家重点投资的最大工业现代化项目,宝山钢铁总厂自备电厂2台35万千瓦发电机组也是当时单机容量最大的进口发电机组。

500

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吴泾热电厂六期扩建工程,建设2台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

上海石洞口发电厂一次规划建设4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工程于1985年开工、1990年全部建成,是国内首座一次规划建设4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工程和上海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厂。

1988 年6月,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开工兴建,安装2台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机组的技术水平继续提高。

 

90年代以后,上海继续建设30万千瓦、60万千瓦以上的大容量机组,先后建成外高桥发电厂4台30万千瓦机组、宝钢自备电厂1台35万千瓦燃煤高炉煤气混烧机组、吴泾热电厂八期2台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和闸电燃气轮机发电有限公司4台10万千瓦级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等电源工程,有效缓解上海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状况。

 

500

进入21世纪,上海电力工业建成外高桥发电厂二期2台9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外高桥发电厂三期2台100 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上电漕泾电厂2 台100 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等百万千瓦级大容量机组,投运奉贤、漕泾、华能上海并建设申能临港等燃机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和综合利用发电以及外来清洁电源得到迅速发展。

 

科技是上海电力工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上海电力工业的装机规模从仅有12.5万千瓦及以下小容量,低效率机组,发展到建设国内首批国产百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机组主蒸汽参数从低压、中压,发展到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节能环保水平从设备普遍高能耗、高污染,发展到新建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和脱硝装置,行业平均每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由387克下降至300 克,并创造供电煤耗279.39克/千瓦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电力工业的能源类别从单一依靠燃煤燃油,发展到与燃气、风电、太阳能和综合利用发电同时并举,上海发电企业跻身国内乃至世界先进行列。

 

 

上海电力工业发展七十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上海的火电装机容量在全国所有省市中最大,占全国169万火电装机容量的7.8%。火电装机容量排名第二的是辽宁。

1978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上海的火电装机容量增长至296万千瓦,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仅次于辽宁省位居第二,占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的7.4%。

2019年,上海的火电装机容量继续增长至2475万千瓦,占全国11.89亿千瓦火电装机容量的2.1%,在全国各省市中已经不再名列前茅。

江苏、山东的火电装机容量均超过1亿千瓦,火电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以上的省份也不少。

这并不是上海电力工业发展落后了,而是资源禀赋和国内经济分工使得上海不需要自己生产全部的电力,这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壮大和成熟完善的体现。

500

 

上海电力工业拥有十分优秀的大型火电厂,电厂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仍然十分出色。

但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不再仅仅依靠本地来保障电力供应,来自安徽淮南的坑口电站、来自西部的清洁电力(如三峡水电)可以通过远距离特高压输电网输送至上海。

远距离超高压输电是中国电力工业又一项代表性的先进技术。

 

上海电力工业70年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也充分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

1978年上海电力工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火电装机容量还不到300万千瓦,而2000年后建设的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两台机组的装机容量就达到200万千瓦,一个电厂的装机容量达到相当于1978年上海全市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二。

1978年上海所有电厂的发电量是139.7亿千瓦时,现在1台百万千瓦机组一年的发电量就可以达到50亿千瓦时以上(发电利用小时数5000小时),3台机组的发电量就可以超过1978年上海电力工业全年的发电量。

 

1949年上海电力工业发电的标准煤耗高达647克/千瓦时,到1978年发电标准煤耗减少至387克/千瓦时。

现在,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发电的标准煤耗低于280克/千瓦时,在全球都属于领先水平。

 

500

不论是从装机容量、发电量,还是发电的煤耗上看,上海电力工业的技术在过去七十年都有翻天覆地的进步。

中国电力工业之所以在2000年后的发展能够显著加快,根源就在于技术进步,在于中国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地努力,掌握了最先进的发电和输电技术。

 

 

参考资料:

1、《上海电力工业志1990》

2、《上海市志·工业分志·电业卷(1978-2010)》

3、《新中国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19)》

4、《中国电力工业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