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拼鸡娃和刷题数量不可,那偏远地区农村孩子们怎么办?
【本文来自《如何对偏才怪才给予更多关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是否应该扩大到职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李寻欢
如果自己专研、自学成才的姜萍被破格录取了,那些从小鸡娃,花大把金钱补习,让孩子上培训班的家长和让孩子做海量试题的老师及学校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所以,还是让姜萍自生自灭吧,她不配
其实也可以反问一句:如果非拼鸡娃和刷题数量不可,那么连补习班和名校都没的上的偏远地区农村孩子们怎么办?难道只能自生自灭吗?
讨论现有人才选拔体制,而不考虑人才的产生过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态,两头不讨好,本质上依然是“抛开事实不谈”。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评价方式,是对人才缺乏基本尊重的表现。
众所周知,尊重客观规律是行事的基本原则。韩愈曾直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韩愈)
考试之类,最多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用几次上学、考试、招聘、绩效、工资这样明显片面(有时甚至是病态的)、容易过时的要求来评价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只要能对社会做出足够的专业贡献,那么上学时候不花力气有什么关系吗?既然不花力气就能办成,那非要多花力气的是在干什么呢?
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说:有这个鸡娃的时间精力,还不如回去让孩子随便看点什么书,随便学几个乐器,稍微帮忙算算账,稍微组织几个社团活动(对于“小镇青年”来说应该不难),稍微学点农活、电工、机械,最好能知道点文化常识(比如为什么喝开水是中国特色)和近现代史常识(比如你家门口的路是什么时候修的),再把数形结合练熟了。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言,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在人才选拔上,人民群众就是要让这种鸡娃群体成为“天大的笑话”。非如此至少不足以平民愤。
至于基础教育,肯定要搞,而且要大搞。但基础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广泛的劳动教育上,放在社会通识教育(此项包括但不限于学校)上,放在生涯规划上,放在后校园教育上,而不能只看你们所谓的能“一劳永逸”的前近代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