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中学生入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说起--教育到底要通才,还是专精的奇才!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 释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之前发表过的旧文 这段时间关于“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17岁女生姜萍,以排名12的成绩入围一份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一事引起了社会关注特发出来说一下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高等教育急需改革 我们到底是要教啥都懂点啥都不精的通才,还是专精一门的奇才!
做好教育分级的同时夯实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阵地。 把四个自信有效的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思想有问题本领越大越反动!
在这个前提下做好教育分级对于如何分级我的建议是:
1.降低英语主课地位高考英语满分变为100分。
2.设立偏科生录取规则,设立高难单项科目高考券(比统考卷难度要高很多),允许部分学科强的高校通过录取若干单项高难单科卷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相对应的专业学习。 我高中时见过太多单科超牛的同学最后都卡在英语、语文上了。大学是要培养专才的,样样都会点样样都不精有个P用!
3.提高职校地位,国家可类似优选985、211这种名牌大学一样,提高一部分师资优异的高职专科院校的地位。最好产学研一体跟大型制造类企业联合定点培养办学。比如潍柴就有专门对口技校,里面培养的学员出来就能适应机械制造类的相应岗位,甚至比所谓海归的硕博还好用。 给这些职高、技校毕业生颁发工程学士之类的学位证书各大国企带头招收这类毕业生使技校毕业生获得同样工作机会。 我们不缺本硕博,我们缺制造业人才,要好好学习德国对各类工程技师的培养机制。
4.重新审视吸收国外留学生制度。各驻外大使馆可设专向留学委培推荐信。说白了就是将其所在国领导的子女给予来中国留学的许可。虽然这样有失公平但这是各国通常手段目的无非就是培养其所在国第二代领导人对留学目的国的好感,提前建立友好关系。 对于无权有钱的留学生收取高昂留学费用目的是给高校创收。对于无权无钱但成绩优异的外国留学生可适当给予一定补助,目的是为了吸引人才。 对于无权、无钱、混日子的国外混子(比如三锅医学生之流)统统赶回去!
5. 建立国内认证的论文制度,高校不得以国外期刊论文作为学生毕业及教师评职的标准。
6.建立一套重点高校产出比评估制度,也就是把此高校若干年毕业生数跟留在国内为国家做出贡献进行评估。如果此高校毕业生多半都润了,但每年教育部拨款额度常年占榜,那就应消减此高校的年拨款比例。 对于能给国家培养大量有用人才的高校比如西工大、哈工大等高校要提高其拨款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