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暴雨旱涝不均等灾害防治办法设想

500

狂风暴雨之类极端天气灾害和旱涝不均之类(广东霖雨、河南干旱)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设想。

①沿海地区与农牧交错带光伏风电解决法:

所有地区风电。干冷风开机,夏季(雨季)白天由海向陆的暖湿气流风(东南风)关机,夜间反向(由陆向海)则开机。

东南沿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合计超一亿千瓦,占全国六分之一强)普通分布式光伏每年淘汰十分之一(约八百万千瓦),以旧换新,改为安装透明光伏和集热式光伏热电联产。不再安装普通光伏。(若有必要,可更进一步,集中式光伏,加倍拆除后转移至湖南、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等省,五年内完成)

农牧交错带反之,以普通光伏为主。集热光伏热电联产为辅。

植树节改为种植光伏节。引导、鼓励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群众在农牧交错带种植光伏。云种树改为云光伏装机。

战储币与储能。存款变电力储蓄,可以获得低价电力。每月电费可按较低档次计算。

②压缩空气储能调峰+自来水供凉。

③薄膜反光降温,减少蒸发除湿。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水库可用白色薄膜反光降温。

500

详细分析如下:

①大部分地区(东南季风区和西南季风区)风电。大概而言,冬季北风、西北风、夏季夜间由陆向海、西风、干冷风开机,夏季(雨季)白天由海向陆、东风、东南风、南风、暖湿气流风关机。(关键或在于午后风力较大时刻,此时关机或可略微助力云雾翻山越岭到西北)

西风带(新疆等地)。可视情况而定。

注:这是能立刻做到的事,但效果有限,只算是辅助效应。未来还是要靠压缩空气储能调峰来解决。

②秦岭南麓、太行山东麓集热式光伏热电联产,助力云雾翻山越岭至西北。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白天山崖放热可持续加热空气,从而形成上升气流。夜间反之,容易形成降雨。通过储热可改变这种现象。

陡峭一侧不方便建设,可在平缓侧建设光伏板,热管引流至东南侧放热。

岭南(南岭南麓)同理。在山脊附近(云雾线),储存大量热能,昼夜放热,从而减少岭南降雨量。

此法需要智能控制。具体而言就是放热足以抬升云雾,但不足以引北风。其西北方的放热引风能力必须更强。

③光伏发电效率和反射率约20%,吸热放热约60%是前两者的三倍左右。

如果光伏安装在中西部,所发电能输送到东南,这样中西部放热引风量大于东南沿海,有利于各地。

反之,若安装在东南沿海地区并导致当地放热引风量增加三倍,不利于各地。

④连续降雨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光伏发电效率下降,不如拆迁到中西部。如此光伏发电量增加,有效降雨和水电也有所增益,一举多得。

⑤全球云雾反射量、海洋吸热蒸发量,决定了全球总降雨量。而各地放热引风能力,则是决定了这些雨可能下在哪。

自然状态下,秦岭、太行山决定了梅雨季节。而长江中下游工业放热引风强化了梅雨。

因此,梅雨的解决方案是,加强西北工业放热引风能力,利用薄膜反光降温等各种方法减弱长江中下游吸热放热量,并智能控制秦岭太行山的放热助力云雾翻山越岭能力。如此可减少梅雨,增加西北降雨量,增益水电。

500

附:

①近2个月以来,广东始终被连绵的阴雨裹挟。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初,广东共有28个气象监测站累计雨量超过1000毫米,其中龙门的雨量甚至达到1616.9毫米,而当地常年4至5月平均降水为570毫米左右,今年足足下了近3倍。

  据广州气象台,截至6月12日,今年广州各区代表站的平均降雨量达1341.9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排名第二多,达到了第一名1983年同期1428.3毫米的94%,仅差了不到100毫米。4月17日至6月14日,59天内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录得降水日达52天,只有7天没有降水。

②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400毫米,半耕半牧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存在较严重的荒漠化、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等生态问题。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经辽西、冀北、晋陕北部和宁夏中部,在甘青交界处转而南北走向, 至川西、滇西北。农牧交错带自东北向西南纵贯中国,面积达12.96万平方公里,阻挡西、北部沙漠向东、南入侵,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以西以北则分布着我国主要的沙漠、高原和山地,地形复杂且降水少、大风日多、沙尘活动强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由于受重农轻牧政策导向和长期形成的独特观,农牧交错带区域各子系统出现大面积的农田和草地退化现象;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和农田已经被证明是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源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