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成本和宣发成本都比以前高了,没钱像以前那样靠票补来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了

【本文来自《中国电影票价占月收入比,比美日韩还要高,为什么会这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国内新世纪初的电影票就很贵,广州二零零几年的时候电影票就已经40甚至80一张了。应该是因为建影城的地方租金太贵。国内很多新式影城都建在高档商场里,租金太高了。而欧美很多电影院是由老剧院改成的,或者在郊区的“市集”上,租金按当地收入来说应该低很多,甚至可能地皮是自有的。(欧美郊区那种一圈平房包含超市电影院餐厅等,外侧是停车场的地方,我认为不能叫商场,应该叫“市集”。)

后来国内兴起了一轮“票补潮”,靠售票平台和片方的票补把票价压下来了,这也是国内电影院数量激增的阶段。当时拍电影的成本还不太高,除票补外的宣发费也比现在低很多,平台也在拓展用户阶段,所以还付得起票补,培养出了一些观众的观影习惯。那几年经济挺好的,电影市场也挺火热的,观影习惯培养出来后,哪怕没票补了观众也习惯了去看。

后来就遇上了疫情,电影院开开停停,哪怕开的时候也对上座率有限制,那时候还愿意去电影院的是核心影迷或铁粉,对价格没那么敏感。主要也是没钱搞票补了,票价回复到没有票补之前,甚至更高了。有些小地方的电影院是在票补潮中建成的,那些地方的观众从来没经历过票补潮之前的高票价,就觉得电影票忽然贵了。

疫情后到现在,部分观众的观影习惯还没恢复。但现在拍摄成本和宣发成本都比以前高多了,也没钱像以前那样靠票补来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