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媒体人”不配谈数学,更不配谈中专

文 | 格里高尔

年年高考季大众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各地作文题目,最近拿下阿里巴巴数学大赛全球第12名的涟水姜萍同学让舆论终于有机会关心一下数学了,媒体朋友们采访她的父母、老师,甚至连老师的老师。网络上,热心者帮姜萍同学操心可以被哪个大学录取,义愤者质问中考分流为什么把天才分到了中专,借题发挥者大喊中国教育只会埋没天才,姜同学应该去哈佛麻省。

500

500

今天看到这篇10w+文章,实在难绷,下文引用的几段也出自该文

如果我们对这些年的舆论环境进行深度复盘思考,会发现当下个体新闻事件很多时候都在丧失真正的讨论价值。不是这些事件没有讨论价值,而是参与讨论的人往往就不是冲着公共价值来的。

换个话题换个时间,都不用隔多久,前段时间你就能看到大把人在那喊“破除高考内卷”、“学历贬值”、“名牌大学生去街道办不划算”,”985找工作不如本科生“,这会又借着替姜同学操心强调只有清北浙大同济甚至哈佛麻省才是好学校,什么江苏大学常熟理工完全不值得了。

跨时间,跨领域的将很多新闻事件连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同一个阶层在不同议题中的观点和诉求中从逻辑上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但从屁股上看就很自洽了,而舆论声量越大的阶层和群体越是容易如此。如果说在趋于信息茧房和傻逼共振的互联网时代,个体新闻事件丧失讨论价值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那很多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很多大V,对这一趋势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谓的后真相与舆论极化时代是全球化趋势,但具体到我国,情况又要复杂得多。我国当下无论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主要都集中在几个发达地区,而从业者也越来越往这些地方集中,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种现象,除了全国性的各大老牌报社通讯社央媒之外,以少数发达地区出身或定居为主的新闻媒体从业者们,正在大规模的以发达地区市民和中产价值观和诉求为导向进行议题输出,试图垄断对欠发达地区甚至广阔中国的话语塑造。

500

如上面贴的那个文,各种媒体人士借题发挥实在太正常。对数学,他们没能力讨论,对中专,又是一副鸡肋的口气,还跑过去问人家中考成绩,对教育,就更不用说了,只关注表层的那些“逆袭”的神话造热度,却对中国近万所中专视而不见。与其说是逆袭神话,不如说是,很多人打骨子里瞧不起职业教育,一旦出现个反差,就开始扶正眼镜,多看几眼。

想一想,发达地区”中考分流50%”焦虑,落后地区”浪费转移支付“这些虚空议题又是谁在炒作呢?在姜萍同学热度中借题发挥的很多人,他们真关心数学吗?真关心职业教育吗?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

500

笔者作为淮安人,算是姜同学的半个老乡。虽早年就在外上学,但对故乡的教育生态也有所耳闻。与可以靠着上海这位老大哥吃香喝辣的苏南区域不同,苏北五市的人口一直是处于净流出状态。苏南高楼四起,烟囱工厂遍地,加之本省几乎全是平原,人民群众进城务工极为方便。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苏北城乡的日渐凋敝,有几个劳务输出大县的经济指标甚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500

人口流出,经济发展又不甚理想,苏北教育的弱势一目了然。政策和财税,固然能支撑几个区县超级中学,用数量换质量,用掐尖造状元,造出高分考生。但实际上高分人数和录取率,还是远远不如苏南。何况是一无待遇,二无规模的县乡中职了,后者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教育洼地中的洼地。

500

部分舆论,通常将其中的学生视为“问题学生”,带着有色眼镜把他们归入“差生”这一列,甚至不乏有《县中的孩子》这类,从小布和资产阶级视角审判基层教育的“惊世之作”。

500

500

按照他们的逻辑而言,的确,他们的父母可能为了生计在外工作,他们的家乡教育投入不如所谓“大城市”多。因此,这些孩子们有可能并未得到太好的学业启蒙。长大以后,又面临互联网的侵蚀,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成绩自然会不理想。更难以言说的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又加重了他们自暴自弃的想法。

本就缺少学术上的培养,少物质和情感上的慰藉,误入迷途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们所熟知的对职业教育专业学生的负面印象,如打架、抽烟、喝酒等等,莫不出于此。问题是,这是他们的幼稚么?恰恰不是,而是他们过早的学起了大人了。这是他们的问题么?恰恰也不是,而是一个大的集体的“大问题”。

中专、职高、技校里部分“差生”的命运,不仅是一代职业学生的缩影,也是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缩影。先发达地区坐收名利,无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等优势的后发达地区,自然承受着失败者的命运。一旦其中出了一个按他们的标准而言,也可算是“优秀”的例子。马上捧为“逆袭神话”,加以收编。在发达的江苏省中相对欠发达的涟水都能遭到这种如此此恶毒的言语,何况是其余省份,何况是广大欠发达地区呢?

500

这颇类似于欧美的“后殖民主义”,自己发达了,看着别人被吸血,则又不好意思,马上大发善心开始反思。而要他们真正回到亚非拉去彻底洗出罪恶,又嫌别人“土”“穷”。嘉峪关是这样,苏北小城淮安涟水也是这样,普职分流中,那些被强制接受职业教育的一半考生,也是这样。

不同于发达地区优良的教学师资、设施,充分的实习机会,长期以来,那些相对不发达地区的“职业学生”,就是任劳任怨的“沉默的大多数”。脏活累活他们来做,恶名骂名他们来背。他们的存在,既撑起发达地区学生们的自信和升学率,也肩负中国社会基本运转的重任。

500

500

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朋友,对物美价廉的工业品甘之如饴,又对劳工群众的“脏”样退避三舍。朋友圈经常表达对一些边远地区的向往,一旦去了人家那了,回来又是一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不满。关爱山区里灰头土脸的小朋友,去支教又撑不过一周,嫌弃人家“落后”“贫穷”,成了“现代文明的捍卫者”。

互联网大众舆论时代,无数这样的人在舆论界行走,搞个“贫穷有罪论”,”落后有罪论“,使劲办法维持自己的“现代生活”。很多不乏成了网红和大V。此中如空中楼阁一般高悬的自恋与浮夸自不用我们多说,但是一旦教育界、媒体界所有人都认识不到最根本的社会议题,那么只会导致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社会危机,即劳动者不被承认和尊重的可怕未来。

好在,随着“欧美神话”“中产神话”的破产,真实的世界正在逐渐向我们展开。自然,有读出硕博学位的朋友,放下“成为人上人”的执念,认识到最真实的中国,其实在广阔的田野群山之中。选择身体力行实践的他们,不仅被个别小资背刺,还被人在背后指手画脚,讲一些“读书无用论”的陈词滥调。其中要是被他们看到个“天才”,马上倒戈,表面是夸耀别人,心里却又是一种“矮子里出了个将军”的变相歧视。这些无关社会现实的言论之所以肤浅,是因为他们会混淆我们对真正价值的关切。一边助长偏见,另一边却是自夸自耀。

小布和城市中产一直如此,任何事情都能被他们找到角度一顿秀操作。新闻界之所以越来越不受人待见的原因,莫过于此。拿着所谓“第四权力”向人民讨要一些地位,向权贵要一些施舍,才是有些人最根本的目的。

500

相反的,笔者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见过颇多学生,用极为真诚的语言写,永远沉默的父亲,永远勤劳的母亲,永远笼罩着阴影的乡村城镇。里面有对看见世界,和让世界看见自己的真情。对小资而言,教育是用来炫耀的,对中产而言,教育是维系自我阶层的途径之一。而对很多基层民众来说,教育是自我正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也是直抵灵魂的必经之旅。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呼唤,对不平等和不公平的认识与批判,是他们改变世界的充分且必要的生命历程。

学历教育中固然有这些东西,但往往被人应用的极为空虚与浮夸。职业教育中也有,也受制于现实客观条件,多年没有太好的发展。这几年来,国家社会对两者投入极为不平等的现实正在发生改变。有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主动选择,那些不入“人上人”法眼的学校。有越来越多的人民教师,表面上是去选择去要求低的学校“躺平”,实则像姜萍同学的老师一样,真心真诚的为年轻人点燃一支烛火。高等职业院校升本之路,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虽出过被学生和家长抵制的旧闻,好在没过多久,这些反对声音也没了踪影。

500

相信有志者如姜萍同学,也将会如她的老师一样,将生命用在帮助他人发现生命价值之上。终究,我们的社会需要天才,更需要让更多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的学子们面临的困境被看见,需要无论学历高低都奉献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劳者动的价值被承认。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