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东北社会,如果是非体制内身份,婚恋机会将大幅降低?
原题:《来自东北某市的调研:一“编”之隔,如何破解跨体制通婚障碍》
来源:澎湃新闻
“在东北社会,获得体制内的工作是顺利迈向婚恋大门的‘通行证’,除却私人关系,社会组织或单位也会主动担任‘红娘’身份。”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丹在研究文章《体制分割与青年的婚恋行为和就业选择分析——以东北青年为例》中指出,无论形式如何,体制内与体制内的单身青年联姻成为一条不成文的社会规范,这条规范对东北单身青年择偶行为的形塑与约束,不仅体现于个体的婚恋行动中,而且表现在有组织的相亲活动中。
该文是黑龙江省社科规划2023年度一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已于近日刊发在2024年第6期的《中国青年研究》上。
赵丹介绍,其曾于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在东北X市实地调研,针对现在或曾经于X市就业和生活过的个案(18人)进行访谈。该市在东北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之一。
该文提到,体制对东北青年婚恋的影响力,或许超越了收入、学历、户籍、毕业院校、个人能力、样貌,甚至包括爱情在内等诸多常见因素。没有进入体制内的单身青年,尽管拥有收入来源、高学历、房子和车子等优越条件,也难获得与体制内单身青年发展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机会。如果一对青年在偶然的情境下产生了情愫,若得知一方在体制内就职,另一方暂无体制内的职业,则有可能导致这段感情无果。甚至,处于体制内的一方还可能产生被对方“占便宜”或被“高攀”的顾虑。只有双方同在体制内或体制外,喜结良缘的可能性才会显著增加。总之,体制内的工作对东北适龄单身青年做出婚恋决策的影响很大。
“在东北社会,缺少职工身份,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婚恋机会均大幅降低。”赵丹在文章中直言。其中,一名受访者曾在某机关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性岗位,其间受单位领导安排准备参加公务员体制内组织的一场联谊活动,但在报名环节就以失败告终。据她转述,举办单位的一名负责人在电话里给出的理由是“公益性岗位身份不是正式入编人员,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再说了,就算是去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肯定自己都不好意思说不出口......”回忆起这番“劝退”的言辞,这名受访者至今愤愤不平:“当时我就感到自己受到了歧视和侮辱,公益性岗位怎么了,有啥见不得人的。”
赵丹还注意到,身在东北地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区隔是东北青年从就业到婚恋绕不开的议题。体制内的工作或许在一些青年看来无足轻重,但是只要在面对婚恋问题时,就会被重新带回关于体制内外的审视和拷问。视体制内就业结果为最优的单向社会评价体系,助长了一些东北青年盲目“考编”的跟风行为。而且,这也打击了那些凭借技能优势、依靠劳动谋生的体制外东北青年。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标准还加剧了一些东北青年不出门、不社交、不就业、不婚恋等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离开。当下已有不少东北青年选择逃离东北,向外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文章分析,对于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青年而言,先“立‘体制内’的业”,可为“成家”推波助澜。获得体制内的一席之地,或与同为体制内的单身青年联姻,不但是社会个体的理想,而且是重要他人乃至社会的共同期望。这种集体共识甚至成为一种具有潜在强制性的婚恋行为规范。一旦没能获得编制,东北青年的婚恋过程也将受阻,社会个体及其家庭都可能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体制内与体制内的单身青年缔结婚姻的潜在社会规范,既排斥了体制外的单身青年,又加剧了体制内单身女性的婚恋难度。
在赵丹看来,探讨青年的就业取向与婚恋行为,需要重视制度结构因素的作用力。处于体制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青年的失业率可能较高,青年的单身率或也随之水涨船高。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现象在东北社会贯穿始终,且仍在被强化。对于体制内的青年来说,梯度婚姻匹配的理论观点颇具解释力;但对于体制外的青年而言,难以通过教育、收入、职业或爱情等交换条件,与体制内的单身青年实现跨体制通婚,这阻碍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开放进程。跨越体制障碍通婚在东北的难度较高,群体边界因体制分割而泾渭分明,社会融合度欠佳。值得警惕的是,关于体制外的就业歧视已蔓延和渗透至东北青年的婚恋场域,对于未能符合社会期待的任何就业形式,婚恋机会也将受到削弱。更重要的是,这也导致潜在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搁置,加剧当地青年的失业率和单身率。
该文最后呼吁,东北地区近来以发展冰雪经济带动了全国冰雪旅游热效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打卡,也增加了全国对东北区域发展的关注度,更提升了青年游子返乡创业就业、安家落户的意愿和动机。不过,若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问题依然严峻,就不得不重新回到东北青年关于就业与婚恋的老问题。应当鼓励东北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就业观,但前提应是基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及社会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与丰富化。只有突破体制内外二元对立的职业结构,社会对本地青年和返乡青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才能逐渐增强,东北青年的就业选择与婚恋行为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更好地应对东北少子化、老龄化和人才流失等挑战的关键举措。
我们这一个街道里边有多少都是家里爹娘开厂的,刚上班的小科员人均34C(宝马3系、奥迪A4、奔驰C级)
如果是市属机关更吃香了,哪怕是纯粹的闲职,比方说文旅、民宗这些,都抢破头的好吗?
南方人也不傻啊,谁不知道官大一级压死人
就业市场没搞头的,就业市场都是外地来的,学历比你高,比你能卷能吃苦,本地的谁比得过他们
首先,学历方面没有问题,至少都是大专
其次,身体健康没有问题,没有什么传染病或者重大疾病
还有就是家庭没有问题,能通过政审基本上亲戚里没有违法犯罪的人
然后收入虽然都不是很高,但是都在平均线以上,不能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一无所获,不至于被剥削的太狠
最后,生活作风不会太差,在体制内的一般都很注意影响,因为不光有法律还有党纪,婚后生活有保障
后来又结合了其他的一些事,随着打工人员的逐渐老化,原本被他们看不上的那些公务员,穷了一辈子,到了退休反而翻身做主把歌唱。因为公务员大多从上个世纪开始工作,一辈子收入都是一般般,而且扣缴养老金和公积金的比例都是按照最高限在扣缴,几十年下来,到了退休差距一目了然,这让很多人非常不平衡,再加上一开始公务员并没有真正缴纳养老金。这让他们更加不平衡了。这个事是社会逐渐老龄化之后出现的问题,社会老龄化之后,社会热点也会逐渐离开年轻人的视野而把焦点聚焦在四五十岁的人身上。这些人基本上一辈子就没怎么好好交过养老金公积金很多人甚至都没怎么缴纳过,到了退休肯定是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得出了公务员待遇好的结论,而老龄化社会导致这些即将退休的人成为社会焦点。他们的集体共识也被老龄化社会放大了,从而影响了年轻人。
另外还有几个新问题也是导致公务员热的原因
1.很多打工一代已经积攒了相对可观的财富,折让他们不愿意再让孩子辛辛苦苦去赚钱了。公务员其实收入并不高,网上的东西你稍微有一丁点脑子就别信,因为那些收入不高的公务员信息根本不可能被网络放大后呈现给你看。你看到的都是收入非常离谱的那些公务员。实际上很少。
2.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出在大学扩招上,大学扩招导致很多三本毕业的大学生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出路,他们要么考公务员,要么考研究生。他们基本上对上课一丝兴趣也没有也确实没啥用,正常毕业是没有出路的。这让很多三本变成了考研考公的大补习班。
首先,学历方面没有问题,至少都是大专
其次,身体健康没有问题,没有什么传染病或者重大疾病
还有就是家庭没有问题,能通过政审基本上亲戚里没有违法犯罪的人
然后收入虽然都不是很高,但是都在平均线以上,不能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一无所获,不至于被剥削的太狠
最后,生活作风不会太差,在体制内的一般都很注意影响,因为不光有法律还有党纪,婚后生活有保障
该型种猪架子发育快,肥瘦肉均衡,日粮消耗如何。。。与某型母猪杂交后。。。
相同的是,都不需要感情,有趣。
首先,学历方面没有问题,至少都是大专
其次,身体健康没有问题,没有什么传染病或者重大疾病
还有就是家庭没有问题,能通过政审基本上亲戚里没有违法犯罪的人
然后收入虽然都不是很高,但是都在平均线以上,不能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一无所获,不至于被剥削的太狠
最后,生活作风不会太差,在体制内的一般都很注意影响,因为不光有法律还有党纪,婚后生活有保障
比外企的都高,甚至比小富二代都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