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对抗性,侵略性,高速转换,无不以身体优势,体能优势,速度优势为基础

【本文来自《我希望中国男足在稳固阵型,加强防守的基础上,苦练中远距离射门和定位球能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足球不是这般简单吧,远射没有力量怎么行?参考胡尔克的远射。当年国家组织13/14选拔,一大批范志毅,黎兵,宿茂臻,王涛,高大的后卫,高大的中锋。即便是欧洲闯荡出来也是杨晨,谢辉。那些年流行骨龄测试。遗传基因。毕竟竞技体育还是靠天吃饭。

自从西班牙技术足球兴起后,这二十多年,很有些人沉迷发现彭卫国们了。不再强调身体了。开始寻找虚无缥缈的“足球意识”了,所谓用脑子踢球。这很切合中国人,内功以弱胜强的思维,更切合“反唯分数论”,当然,教练们更有机会“选材”的灵活性了。结果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基因,先天体能,限制了很大一批年轻球员的成长高度。中国足球对抗性的弱势进一步扩大化,面对东南亚都没了身体优势,头球优势!面对澳大利亚,韩国,伊朗更是不堪一击。

反观世界杯,欧洲杯,本届亚洲杯,足球的对抗性,侵略性,高速转换,无不以身体优势,体能优势,速度优势为基础。即便是所谓技术足球的法国,西亚,乃至日本无不竭尽所能高大化阵容。更不要说,北欧球队了。

原本我们巨大的人口优势,完全可以选材先天体能具有对抗性强,速度快,身高有优势的人来培养,以平衡人种劣势。结果,却由于选材先天不足,成材率低,拔尖者了了,更消耗了本就不多的青训资源。优秀的专业运动员首先是选出来的,其次才是练出来的,这个问题上,切莫本末倒置!

过去的老一辈足球人,对中国足球对抗性不足是有鲜明认识的,记得专业队时代,山东队降级甲级八强联赛,还是保留了山东队大刀阔斧“所谓英式踢法”的参赛的。无他,就是为了增加联赛的对抗性!

李惠堂的迷思,是该破除了!(当年的足球有几分正式比赛?又有多少专业比赛?)当年,差一步到罗马,这一步就是败(差)在新西兰这个不入流的足球队的硬度对抗脚下,而且是两次!

新国家队(对韩国),硬度上去了,高度上去了,对抗上去了,也许这才是开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