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未剪引进,票房竟然血扑了!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端午假期,又是一个冷冷清清的电影档期。

虽然官方说了,端午三天总票房破了三亿,但是看看这些上映的片子,好的吧才勉强破亿。

不咋地的,连千万的门槛都还没摸着。

要说这个档期,还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里面出乎意料的多了很多的进口片。

但无一例外,这些进口片要么质量一般,要么老早就在北美上映没了时效。

其中最可惜的,也是争议最大的还得是——

《美国内战》

Civil War

500

起初片子环大陆上映的时候,内地互联网对这片的期待值可是超高。

一来,这是A24出品的电影。

二来,这可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美国内战啊。

三来,据看过的人说里面还涉及到了“中国元素”。

四来,外网更是一片叫好,大有2024爆款的架势。

要看的理由肯定有很多,但看不了的理由就一个,内地没引进。

有人说里面有中国元素不好过审,有人说美国内战宣扬的还是美国价值,不适合在国内公映。

结果打脸了,它上映了,而且还是端午档期。

更为重要的是,一刀没剪,只对一些血腥的镜头进行了轻微处理。

但比较遗憾的是,它在内地的票房很差劲。

端午三天假期还没2000万,在新片里排名几乎快要垫底了,甚至还不如上映了快一个月的烂片《末日狂花钱》的单日票房高。

虽然看上去不符合常理,但仔细一深究,倒也不是很难理解。

《美国内战》的口碑在观众群争议较大,比如豆瓣只给了6.4分,在A24出品的电影里也算是低分了。

还有一个原因,影片的内容和观众期待的剧情相差甚远。

内战这个题材有100个角度可以展开,观众最喜欢的就是正面战场,各种新式武器一顿乱丢,炸炸炸。

敌后战场——美国内战之下老百姓们的生活,好好拍就是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

你就是拍参战的士兵,那也能熬出一部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鸡汤。

但是偏偏,A24选择了谁也没料到的记者视角

因为比起上面的任何一个角度,记者较为理智,面对战争也更能冷静和客观。

所以整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参战的任何一方,而是中立的记者。

剧情更简单了,就是几个记者凑一起,想在华盛顿被围攻之前采访到已经许久未能露面的总统。

甚至,这还是一部公路片。

时间在当下,美国因为积久成疾的社会问题最终撕裂,南方各州揭竿而起,内战一触即发。

轮到女主出场的时候,内战已经打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双方死伤无数,但社会并没有瘫痪,甚至李还能在酒店里写完稿再泡个澡。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李的工作就是记录战争之下的美国,也因为亲临战场,她的精神状态已经濒临崩溃。

于是李和同事决定搞个大新闻,放弃在固定的地方拍摄这些日复一日的画面。

到前线去,去华盛顿采访总统。

电影一开始,就是四个同事组成了family往华盛顿行进。

这种不交代内战前因后果的电影,给那些等要看热闹的观众泼了冷水。

演了20多分钟了,除了零星的街头枪战,啥都没有。

作为公路片,少不了形形色色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人。

主角团这一路上碰上的,有占据加油站的民兵,有在前线作战的美国大兵,有记者同行,有普通老百姓,还有狂热战争分子等等。

四个主角里面有三个都是资深记者,知道如何在最关键时刻捕捉到最有价值的镜头。

因此这趟公路之旅的前半程很顺畅,碰到不配合的民兵,李用钱轻而易举就解决。

碰到枪战现场,大家躲在一边安静地拍摄着紧张的瞬间。

影片的整体节奏、情绪在前期都是很温吞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战争大场面。

但所展现的死亡却是非常直观。

有士兵中弹求饶,敌方毫不犹豫就往他脑袋上补了一枪。

加油站里被吊起来打得奄奄一息的人,成了民兵们解压的乐趣。

丢在路上的尸体充当了路障,被无数汽车碾压成了烂肉。

成堆的死尸被像垃圾一样丢在万人坑里……

500

尽管没有那些爆破等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大场面,但电影并没有削弱战争的残酷性。

500

电影的高潮一共有两段。

一段是主角团和他们的亚裔朋友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拦截,面对眼前无数的死尸,所有人命悬一线。

这一段出现了很多人调侃的所谓的中国元素

就是亚裔在求饶的时候被问到出身,他答香港,结果士兵冷笑了一声“中国人”,随即开枪。

500

尽管这是一名狂热种族主义的疯狂之举,但通过他询问大家的出身选择性根据喜好杀人,也讽刺了如今美国社会撕裂的真实状态。

这场内战,大家枪口对准的敌人究竟是谁?

以美国社会的复杂程度来说,谁都可以当敌人,政见不同是敌人,信仰不同是敌人,肤色不同是敌人,性取向不同搞不好也是敌人。

只要我觉得你是敌人,就可以开枪。

500

这也反应在主角团对于士兵们的采访,当问及他们在为谁作战呢,士兵们翻了个白眼,你们是白痴吗?

立场不明,敌我不明,这种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背景,明显是编剧和导演刻意的处理。

这部电影不是在探讨内战为何爆发,而是在展现一个国家崩塌下的冰山一角。

500

最后,当军队包围白宫时,电影的气氛被再次推上了最高潮。

白宫枪战非常精彩,以至于最后大家将总统从桌子下面拉出来的时候,浓浓的荒诞扑面而来。

而记者就像是毫无感情的摄像机,在那一刻思考的不是总统没了之后社会的走向、国家的存亡,而是我要如何拍下精妙的构图和载入史册的瞬间。

500

电影大量的侧面描写,用这些人物的对话去调动观众脑补内战的前因后果,诚然这种“藏着掖着就是不指名道姓”的拍法并不讨喜。

但用高情商来评价,不失为一种高级。

低情商:预算真的不够啊,才5000万,想拍那些场面也没钱烧了。

只是对国内市场来说,用记者视角来隐喻美国社会可调动不起观众的兴趣。

大家对于这类题材更期望的是看个热闹,却没想到是战争下的公路文艺片。

落差之下,口碑翻车,票房扑街大概也在情理之中了。

进入电影杂志——为你发现更多好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