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16国简史
公元46年,蒙古高原发生空前的旱灾,很多人和牲畜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分裂了,少部分匈奴人投靠东汉,称为南匈奴,他们居住在内蒙古。大部分匈奴人向西方迁徙,他们被称为北匈奴,后来他们跑到欧洲去了。蒙古高原空出来的生存空间逐渐被东边的鲜卑人占领,南匈奴感受到鲜卑人的压力,继续迁徙到山西北部定居。南匈奴人因为和汉朝皇室和亲,汉帝把王昭君以宗室公主的身份,嫁给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所以后世的匈奴王族以汉皇室外甥自居,他们进入中原后,学习汉族文化,改为刘姓。汉赵建立者刘渊起兵时,以恢复汉室为口号,尊蜀汉末帝刘禅为先帝。第四位皇帝刘曜改国号为赵,为了与石勒建立的后赵区别,史家称前赵或汉赵。
秦汉之际,居住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被匈奴击败,分成两个部落退到乌桓山和鲜卑山,接受匈奴统治。北匈奴西迁后,乌桓占领了内蒙,鲜卑占领了外蒙。乌桓后来被曹魏消灭。2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他仿照匈奴制度,将鲜卑分为东、中、西三部,其首领称为大人。参加檀石槐部落联盟的部落贵族,东部大人是宇文氏;中部大人是慕容氏;西部大人是拓跋氏。檀石槐死后,部落联盟逐渐衰落,另一个部落酋长轲比能的势力开始壮大,东汉末年,中原发生战乱,一些汉人流亡到塞外,他们传授给鲜卑人冶炼金属和制造兵器、盔甲的方法。一些东汉官员招募鲜卑骑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和后来的军阀混战,鲜卑人的势力开始进入中原,3世纪30年代,轲比能已有10余万骑兵,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和辽河流域,从这时起,鲜卑人开始学习汉族文化。
羯族人是源于中亚的白种人,信仰袄教。他们和其它定居农耕的中亚人不同,是游牧民族。匈奴人进入中亚地区后,他们被匈奴人征服,成为匈奴的一个部落,后来随着南匈奴人一起进入中原定居。
氐族起源于四川西部高原,后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是农耕民族。由于和汉族杂居,学会了汉语,采用汉姓。曹操征服西凉马超和汉中张鲁的过程中,消灭了部分氐族部落武装,抢了很多氐族的粮食,并将很多氐族人强制迁徙到关陇地区(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
羌族原在青海草原放牧,从西汉开始,中原政权进入到青海地区,政府在青海屯田,侵占了羌族人的耕地和牧场,羌人只能迁徙到贫瘠的地方,为此羌人经常发生叛变,西汉政府后来意识到原因,停止屯田,局势稳定下来。到东汉时,政府又开始屯田,再次激发羌人反抗。被镇压后很多羌人被东汉政府强制迁徙到内地,使羌人分成东羌和西羌两部,居住在陕西、宁夏的人是东羌,居住在甘肃的是西羌。内迁的羌人遭受到官吏和地方豪强的欺负和奴役,经常反抗,由于当时小农经济的衰落,东汉政府难以征招到足够的士兵,他们打起了内迁羌族的主意,开始在羌人中征兵,去远征西域,羌人怕这一去就回不来了,愤起反抗。东汉末年,羌族发动的叛变终于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在陕西和甘肃仍然有很多羌族人。
五胡大量进入中原,改变了中原的民族结构和人口比例,到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以及后来的八王之乱,中原汉族一部分人死于战乱,又有一部分人迁徙到南方,五胡所占比例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