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亩地挣了1512元?简单说说,这账算的到底对不对?

来源:微博@郭嘉宁

有网友艾特我这个视频,问我的看法。

500

那就简单说说,这账算的到底对不对?

谈九点:

1.先说18亩地成本的构成,18亩这样的规模基本不可能全是自家的地,肯定涉及了土地流转。如果按照视频中这位大姐所说,每亩地成本1000元出头,那扣去农药种子化肥机器播种收割成本后,每亩地流转价格,每年应该在500元左右。

2.土地流转成本或者叫包地成本,在规模化种粮生产中,是大头成本。华北地区的包地价格,从300元到1500元不等。价格是市场供需的反应,如果500元的包地价格都不挣钱,那更贵的地谁会包呢?这不是赔死吗?

3.所以,这位大姐账没说完全。流转土地种粮户们一般的心态都是:小麦回本,玉米赚钱。包地成本是一年的,但土地收成是两季的。头一茬小麦的收入平了成本后,后一季再种的玉米,假设亩产1200斤,价格1.1元,扣去单季每亩地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500元,最终18亩地的净收入大概在,15000元左右。

4.这当然不多。我们还要说三种情况:现在北方农村,往往越是岁数大的老人,种地产量越高。为啥?精耕细作,生计所托。80多岁老奶奶,小麦保证浇四次水,找两次无人机打药,产量1200斤、甚至1400斤靠上,玉米再打个1500斤的都不少见。

这样算,18亩地,能比视频里这位大姐每亩地每年多赚一万多。

5.另一种情况是(视频里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年轻一些的人,种完麦子就出去打工,中间麦子靠雨水,麦收时候再回来。产量少不少,但收入主要靠打工,土地收入是补充。

6.还有一种情况是,承包50亩以上的大户,这种一般也都偏年轻,(30-50岁为主)。靠庄稼作为主要收入,土地连片后,按理说管理方便,但其实未必比80岁奶奶种的好。比如,一些地块缺乏灌溉条件、或者地块大浇灌不均匀等等。亩产也就1000斤的水平,这种算下来,50亩地一年两季纯收入三、四万,在农村算是够花吧。

7.注意,粮食价格是有波动的。比如小麦,前年价格曾经高到过1.5-1.6元,按那个价格,18亩地的收入就多了快一万。再比如玉米,去年刚收获时价格1.3元,很多农民因为前年价格更高,屯着不卖,后来价格跌到9毛钱。

但总体说,粮价的波动比起蔬菜水果,幅度要小得多。而且小麦有国家最低收购价托底(1.18元),至于因为水分超标而无法按照正常价格出售问题,这个就和收割时机有关系了(最近华北高温干旱,和下雨没啥关系)。

8.再说补贴,各种类型的种粮补贴,都是直接打到农民卡里,注意,这钱是打到土地原承包者卡里的,而不是打到流转土地的经营者卡里的。

有人可能问,为啥不直接补贴实际种粮人呢?说白了,土地流转价格也是浮动的,原承包者一看,你种我的地,有补贴,就可能会提高土地流转价格。

同理,小麦、玉米价格涨了,包地价格也会涨。(举个例子,前几年新疆棉花价格高,一些地方棉田流转价格超过2000元了)

9.对种粮农民的关注、对农民付出的尊重,前提是更客观全面的认识,然后再讨论,接下来如何保障农民利益、提升种粮积极性。

只有情绪的文本、片面的输出,有流量,但也只有流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