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战争史·大结局:绝路穷途丨历史专栏
清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初四,一封以康熙皇帝玄烨的名义发出的上谕发到了兵部衙门。上谕要求兵部认真研究如何消灭盘踞在湖广(今湖北和湖南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处的大山里的“夔东十三家”抗清武装的问题。
九月十二日,兵部上报研究的结果:决定以湖广提督董学礼率三万湖广绿营兵从荆州府出发,向西攻击;陕西提督王一正率三万陕西绿营兵从汉中府出发,向东南攻击;四川总督李国英率四万四川绿营兵从夔州府(今四川奉节)出发,向东攻击。三路清军以十二月二十日为同时出兵的日期,三路合围进击,一举消灭夔东十三家。
清军三路围剿夔东十三家示意图
所谓的“夔东”地区,指的就是四川夔州府以东的地区,按明末清初的政区划分,大致相当于四川的夔州府东部、湖广的荆州府西部、郧阳府(今湖北十堰)全部、施州卫(今湖北恩施)全部以及陕西的汉中府东部。在这片广阔的区域里,秦巴山脉相连,形成连绵的山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加上又是三省交界,地界犬牙交错,管理困难,是一个历朝历代都为之头疼的“盲肠地区”。明朝为了管理这个地区,专门设置了郧阳巡抚一职,但仍然无法对这个地区进行有效管理,辖区内常年活动着大量不受官府控制的流民,各种民变起义时有发生。
清朝入关之后,对这个地区的控制也一直是力有不逮。清朝任命的郧阳巡抚只能控制住在郧阳府城周边的地区,出了府城不过百里就已经超出他的控制范围了。真正控制这些区域的,是所谓的“夔东十三家”。
咱们前面说过,顺治二年(1645年)冬天,大顺军余部李过、高一功接受南明隆武政权的招安,改编成了“忠贞营”。后来围攻荆州失败,李过等人率忠贞营退入了三峡山区。顺治五年(1648年),李过在堵胤锡的邀请下再次率忠贞营出山攻打湖南,结果又遭大败,几经波折,一路转战到了广西。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李过在南宁病死,忠贞营因为受到南明朝廷的排挤,在高一功率领下一路北上,途中高一功阵亡,李过养子李来亨接过帅旗,带着队伍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三峡地区。
在忠贞营返回三峡地区的前后,又有其他十余支抗清武装汇聚在这个地区,把整个夔东地区变成了一个抗清的堡垒基地。这些抗清武装,有的来自没有改编为忠贞营的大顺军余部,如刘体纯、郝摇旗、党守素、塔天宝等人;有的来自原来的南明军队,如谭家兄弟等;有的来自降清之后又跳反的地方武装,如王光兴、贺珍。再加上忠贞营的李来亨、袁宗第等,合称“夔东十三家”。
其实,在这个地区活动的抗清武装并不是真的有十三支,只是明末清初的“流寇”似乎特别喜欢“十三”这个数字,经常用“十三家”来代指各路义军。比如早期的“陕西十三家”、活动在四川东部的“摇黄十三家”等。因此,“夔东十三家”的称呼,也是来自这种“传统”。
这十几支人马,来源复杂,五花八门。他们彼此之间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平时各占一个或两三个县的地盘,自己筹措粮饷,只是在作战时才临时约定,共同行动,打完仗了又各回各家。
因为清朝长期以来主要对付的是西南的大西军和东南的郑成功,因此一直没有顾得上夔东这一摊儿,使得夔东十三家得以在夔东地区割据了十多年的时间,比李定国和郑成功生存的时间更长。不过,也正是由于长期窝在夔东的大山里,人力物力财力来源都有限,使得这十几支人马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实力最强的的李来亨手下也不到两万人(包括家属),其余各路人马大多只有七八千或者五六千人,最少的像塔天宝这种,手下才千把号人。靠这样的实力和如此松散的组织,要想反清复明只能是幻想,他们存在的意义只是向清廷宣示,在中国大陆上,依然还倔强地存在着反抗清朝统治的力量。
而现在,随着朱由榔、郑成功和李定国的相继死去,清廷的心腹大患已经全部解除。如今,他们决定集中力量彻底消灭夔东十三家,消灭这最后的倔强。
从当时夔东十三家的地域分布来看,袁宗第部在巫山县、大昌县(今重庆巫山县大昌镇),贺珍部在大宁县(今重庆巫溪县),郝摇旗在房县、党守素在竹溪县、竹山县,刘体纯在巴东县,李来亨在兴山县,王光兴在施州卫(今湖北恩施)、塔天宝在建始县,彼此之间虽然看上去距离不远,但有长江和崇山峻岭阻隔,真打起来互相支援并不容易。清军过去只是因为投入的力量不足,无法做到全面围攻,所以每次围剿都是无功而返。而现在,随着清朝投入十万大军的强大力量,夔东十三家的崩溃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夔东十三家分布图
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清廷照例先开展政治攻势,大力进行招抚和劝降。清朝使者不断前往夔东地区,向各路人马的头领送去招安的诏书,并且特别向他们说明形势的变化,又用之前向清朝投降的谭弘、谭诣被封侯为例子,表示各位头领如果投降,朝廷绝不亏待。
然而,现在的夔东十三家,经过了分化之后,剩下的已经全是最坚定的抗清分子了,所以,清廷的招抚和劝降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既然政治攻势无效,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日,三路清军十万人马按照约定同时出师,开始了军事攻势。
康熙二年(1663年)大年初一,李国英所率的四万四川清军从夔州府进抵巫山县。巫山守将是大顺军的元老级人物——袁宗第,他从顺治八年(1651年)就进占巫山县,在此地已割据了十一二年。不过,老袁资格虽老,手下兵力却并不多,一共也就七八千人。李国英兵力是他的五倍,又有水师控制长江江面,袁宗第不敢在巫山县城和清军死拼,赶紧指挥部队撤出县城,向北面的大昌县转移。
大昌县位于大宁河的上游地区,处于群山环保之中,地势险要,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同时清军水师也无法发挥作用。袁宗第撤到大昌之后,将主要兵力部署在了大昌西南的羊耳山,企图利用羊耳山的有利地形阻击清军进攻。没想到李国英动作非常快,派出骑兵抢在袁宗第之前占领了羊耳山,大顺军前来夺山又遭失败。老袁一琢磨,羊耳山一丢,大昌肯定也守不住,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把大昌县城烧光,带着队伍又撤向北边的茶园坪。
袁宗第的人马撤向茶园坪,沿途要经过大宁县。此时据守大宁的贺珍已经病死了,他儿子贺道宁一看老袁一路败退下来,知道清军这次来势凶猛,自己手下六七千人,肯定抵挡不住,于是在正月十八日麻溜儿的就向李国英投降了。李国英大军连夺三县,士气大涨,于是趁势就向茶园坪发起进攻。茶园坪这地方虽然处于大巴山当中,地势十分险要,但大顺军兵力毕竟处于绝对劣势,加上连连战败,士气大跌。正月二十三日,清军大举进攻茶园坪,大顺军迅速崩盘,伤亡达三千余人,袁宗第一看形势不妙,只得带着三千多残部向东北面的房县逃跑,去找郝摇旗抱团了。
但此时郝摇旗的日子也不好过。
王一正所率的三万陕西清军于正月初四经白土关进入湖广省境内,首当其冲的就是驻守竹溪、竹山一带的党守素。党守素手下只有五六千人,无法正面硬刚,只能且战且退,放弃了竹溪和竹山两个县,退到房县和郝摇旗抱团。郝摇旗据守房县长达十二年,“生灵涂炭,闻者伤心”,基本上没什么民心基础可言。现在清军大举来犯,郝摇旗只好硬着头皮集中全部人马前去堵截。二月十二日,首战于房县以西的陈家铺,清军获胜;二月十五日,次战于房县以西的赤土坡,清军又一次获胜。连续吃瘪之后,郝摇旗只好带着党守素和前来投奔的袁宗第一起向南逃亡兴山县,准备投奔李来亨。结果跑到房县以南的邓川峪被清军轻骑追上,又吃到一场败仗,清军一直追到上龛乡,才收兵回房县。
房县之战示意图
清军的本次行动才开始了两个月,已经连下六个县,进展之顺利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意外,认为扫清夔东十三家用不了太长时间了,剩下的几个县有个三五个月就能搞定。
可是他们万没想到,夔东十三家竟然还有能力杀出一记回马枪!
郝摇旗和党守素、袁宗第逃到兴山之后,找到李来亨,大家一商量,感觉不能再窝在自己的地盘里等着清军一个个来各个击破了,必须抱成一团,集中力量主动出击,打破清军的包围圈。经过商议之后,李来亨等人决定首先对董学礼率领的湖广清军发起反击。
为什么先打董学礼呢?因为董学礼的人马在正月间占领了香溪镇,控制住了兴山县最大的河流——南阳河进入长江的口子,这么一来,长江以南的王光兴、塔天宝以及刘体纯等部就被隔断了,只有先打掉董学礼,才能把南北各路人马聚成一团。
偏巧董学礼这边因为听闻李国英、王一正两部捷报频传,进展顺利,心里也是急得一批,巴不得赶紧消灭李来亨,好向朝廷报功。于是董学礼不等其他两路清军的配合,自己就率军围攻李来亨的大本营——茅麓山。他命令部下在茅麓山南的七连坪扎下营垒,企图先消耗掉李来亨的粮食储备,然后再发起进攻。双方从二月相持到七月,李来亨这边粮食耗得差不多了,但清军供应也很吃力,再加上师老兵疲,士气低落。就在这时候,李来亨做出全力出击的决定!
七月二十三日夜间,李来亨把所剩不多的食物集中起来,给出击的将士饱餐了一顿,然后亲自率领大顺军将士趁夜色掩护,下了茅麓山,偷偷摸上了七连坪的山头。清军围山围了好几个月,以为山上的“闯贼”根本不敢主动进攻,防守都很松懈,结果大顺军突然神兵天降,一下把清军打得屁滚尿流。董学礼在亲兵保护下丢下部队赶紧跑路,三万清军在黑暗中狼奔豕突,溃不成军,尸体把七连坪下的南阳河都给堵住了。这场大败,清军一路溃败到夷陵州(今湖北宜昌)才站住了脚。
七连坪之战示意图
长江交通再次被打通了!被隔在江南的刘体纯、塔天宝马上率军过江来和李来亨会合,加上郝摇旗、袁宗第、党守素,大顺军一下兵力达到四万人!这是李自成死后十八年来大顺军老兄弟们第一次凑在一起联合作战,士气之高可想而知。大家会上决定,趁七连坪大胜、全军士气高涨之际,反攻巫山,再打败李国英,这样清军的三路围剿就基本宣告扑街了。
八月二十四日,大顺军各部进抵巫山城下,开始了对巫山的围攻。此时驻防巫山的正是李国英。他在听说了董学礼惨败七连坪的消息后,马上意识到夔东十三家正在积聚力量进行反攻,于是立刻带一万七千兵力进驻巫山县城,以防大顺军反扑,现在果然大顺军大举前来攻城了。
从双方兵力对比看,大顺军四万对清军一万七千,似乎是占有较大优势的。但是,巫山县城虽小,地形却十分险要,东有大宁河,南有长江,背靠群山,大顺军兵力再多也无法展开。再加上城墙经过多次加固和增高,这让缺乏重型火炮的大顺军攻城更为困难,只能采取搭云梯强攻方式硬刚正面,结果被城头的炮火打得血肉横飞。无奈之下,只好又采取挖坑道埋炸药的方式来爆破城墙,但城墙距离大宁河和长江太近,要在大宁河西岸挖坑道很容易遭到城头火力袭击,只能夜间施工,仓促之间坑道也无法完工。由于青壮男子全部都在军中攻城,李来亨不得不把随军的家属——妇女、老人、小孩都发动起来,靠这些人翻山越岭给前线运送粮食,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还经常受到清军小队的袭击,导致前线粮食供应日益困难。
巫山老县城旧照,右边的河流为大宁河,下方的河流为长江。老县城因三峡工程蓄水,现已淹没
大顺军围城围到九月初七,已经是粮食耗尽,疲惫不堪,士气也下降不少。李国英一看时机已到,当天凌晨时分指挥清军出城展开反击。清军先头部队抢先占领大顺军架设在大宁河上的浮桥,并将浮桥砍断,这下大顺军一下心态崩了,纷纷向大宁河东岸溃退而去,一路上很多人掉到大宁河里淹死,清军则在后面追着屁股砍杀。等到天亮时分,只见大宁河和长江上到处都飘着大顺军的尸体,巫山之战,以清军完胜而告终。
巫山一战,大顺军损失兵力高达近万人,可谓元气大伤。不但打破清军三路围剿的希望完全破灭,就连守住残存的地盘也不可能了。巫山之战后不久,盘踞施州卫的王光兴眼看已无希望,率部下七千多人在施州卫向清朝投降。
而在清廷这边,从七连坪之战和巫山之战中也看到了大顺军的力量仍然不可小视,于是决定继续增兵。十一月二十九日,从西安方面增援而来的五千八旗兵到达巫山,半个月后,靖西将军穆里玛率领的满蒙八旗一万人也从北京赶到了房县。至此,清军用于围剿夔东十三家的兵力依然保持在十万人,而大顺军经过前一阶段的战事,加上王光兴的投降,人数已经下降到了两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家属,实际能战之兵只有一万人了。
眼看已经前途渺茫,大顺军内部叛逃降清的人越来越多。郝摇旗和袁宗第这两个已经没了地盘的大佬手下人逃走降清的尤其多。短短一个月时间,两人手下残存的两三千将士就几乎跑了个干净,老郝和老袁几乎成了光杆司令。眼看兴山即将被清军合围,两人只好向南去投奔巴东的刘体纯。
可没成想,刚跑到刘体纯那里,巫山方向来的清军就已经攻过来了。清军方面有李国英的三万多绿营兵加上西安来的五千八旗兵,总计四万多人,而刘体纯经巫山一战,手里只剩四千多人,已经根本无法对抗了。十二月二十三日,清军进攻刘体纯在陈家坡的大营,大顺军根本抵挡不住,迅速溃败,刘体纯只得后撤到天池寨老营,想利用这里的岩洞地形躲避清军。没想到自己的亲信为求活命,向清军指认了刘体纯的藏身之处。刘体纯眼看被清军堵住了洞里,已经插翅难逃了,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在洞里上吊自杀。 刘体纯死后,郝摇旗和袁宗第也很快被清军俘获,然后被押到巫山县城处死。
刘体纯兵败自尽示意图
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初,塔天宝和党守素看看已经没有前途了,也率残部两千多人在建始县向清军投降。
至此,夔东十三家只剩下了李来亨一家还在坚持了。
此时的李来亨手下一共只剩下了一万两三千人,除去随军的家属,战兵只有六千多人了。而现在他要面对的,是穆里玛所率的一万满蒙八旗+五千西安八旗+李国英三万多绿营兵,总计五万清军的围攻。
二月下旬,穆里玛担任前线主帅,指挥五万清军开始进围李来亨的大本营——茅麓山。
同治版《兴山县志》中的地图,红圈内的即为茅麓山
茅麓山(又名茅庐山)位于兴山县的西北部,处于神农架山区的东南边缘,山高路险,荆棘密布,很难攀登,从山脚到山顶,只有山脊上的一条羊肠小道可以通行,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的地形。穆里玛和李国英经过实地侦察以后,认为强攻难度太大,损失会非常惨重,因此决定改取长期围困的战术,待山上粮食耗尽后再发起进攻。于是,清军对茅麓山周边所有的交通路线全部实行了严密封锁,又在下山道路上设置了重重的障碍,挖陷阱、设鹿柴、筑炮台,将大顺军牢牢围困在了山上。
李来亨不是不知道这样下去只能坐以待毙,但山上能战之兵已经不多,又有一大堆老弱妇孺,强行突围非常困难。六月十五日和闰六月初九,他曾两次集中全部能战之兵趁夜色下山强攻清军营垒,企图打破封锁,但清军防守十分严密,兵力优势又非常明显,最终大顺军的两次突击都告失败,又白白损失了两千多将士。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已明白,茅麓山大营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别说突围不可能成功,就是侥幸突出去了,周围全是清军,一支友军都没有了,又能跑到哪里去?山上的粮食也已经消耗殆尽,再撑下去就只能吃人了。为了避免这样的惨剧发生,李来亨做出决定,送老弱妇孺下山投降,其中就包括了他的生母高氏。清军方面倒也算仁义,对这些下山的老弱妇孺都没有为难,而是配给了粮食和药品,妥善做了安置。
位于湖北兴山县茅庐山的大顺军营垒遗址
送走了老弱妇孺,减少了粮食消耗速度,这让李来亨又得以继续坚持了一个多月。到八月初,粮食基本已经全部吃完了,军心浮动,不少士兵开始偷偷下山投降。在这种情况下,李来亨依然坚决地拒绝了清军的劝降,决心战斗到最后一刻。
八月初二,清军估计到李来亨已经弹尽粮绝,于是开始发起总攻。李来亨率领最后剩下的两千多人拼死抵抗,并将带头冲锋的穆里玛的儿子当场打死。但终究架不住清军人多,最终大顺军不得不放弃九连坪大营,所剩的四五百人都撤上了茅麓山顶的一块小小的地方。
八月初四,清军向茅麓山顶发起了最后的总攻。李来亨指挥部下一直战斗到弹尽矢绝,为了不做俘虏,他先挥刀将老婆孩子杀死,然后在家中自缢身亡。最后剩下的数十名大顺军士兵将李来亨居住的草屋点燃后,纷纷跳下山崖自杀。
位于湖北兴山县茅庐山上的李来亨雕像
在茅麓山顶的滚滚浓烟之中,如血的残阳渐渐落下了远方的地平线,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从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王二在澄城县杀官起义,揭开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从此之后,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白骨如山,亿万百姓在各方势力的铁蹄下痛苦呻吟,再加上战争带来的瘟疫、饥荒和各种自然灾难,人们宛如活在地狱之中。当这场持续了三十七年的大乱世终于划上句号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已经减少了将近一半!
但这场大乱世还有一个最后的尾声——
茅麓山战役结束九年后,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清政府又经过八年的奋战,才终于将其平定。又过了两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水师跨海东征,郑成功之孙郑克爽俯首投降,海峡两岸宣告统一。之后,康雍乾三代君主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一统,人口也增长到了史无前例的数量,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高峰——“康乾盛世”。
我相信,在他们的耳边,一定始终回响着这场发端自明末的大洪水的汹涌澎湃之声,促使着他们不敢懈怠、不敢妄为,始终保持着对治理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始终保持着对百姓力量的敬畏,因此才能成就这样的功业。
而这,大概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人类所蒙受的每一次灾难,历史都以进步做出了补偿。”
洪流奔涌,终归大海。
(全文终)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小腆纪年》、《东华录》、《宜昌府志》(同治版)、《夔州府志》(光绪版)、《兴山县志》(同治版)、《巫山县志》(光绪版)、《房县志》(同治版)、《明清史料汇编》